论东亚季风的形成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yang0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亚季风是全影响东亚环境的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本文分析了东亚季风形成的三个基本因子和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最后提出了在季风动力学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东亚季风 海陆差异 太阳辐射
  引言
  早在十七世纪学者Hadley就提出季风的原动力是海陆热力特性差异。这一经典提法一直为后人所承认并加以补充和修正。例如高由禧(1979)强调南北半球季风的概念,他认为北半球夏季气温明显高于南半球,因此空气由南半球移向北半球,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形成北半球夏季季风。本文重新梳理了东亚季风形成的因子和建立与维持机制。
  1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季风是下垫面附近的大气现象(不包括高空平流层季风),影响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主要是下垫面附近的热力因子。
  1.1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异
  由于地球的球形和太阳辐射直射纬度在23.5°S~23.5°N之间摆动,造成冬夏相反的纬向均匀的经向太阳辐射加热差。太阳辐射加热下垫面,再由下垫面通过地—气感热交换、潜热交换及长波幅射加热大气,其中感热交换及长波幅射直接加热当地的低层大气。潜热交换的水汽随气流流动主要在高空通过凝结潜热释放加热大气,而且不一定在当地。主要由于前二者的作用,如果下垫面均匀时,将造成冬夏相反的纬向均匀的经向大气加热梯度,从而引起行星风系的南北位移,形成季风。
  1.2 海陆热力差异
  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小,海水热容量大且有上下交换。因此,在冬季太阳辐射减少时,陆地温度降低快于海洋,反之,在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进使冬季大陆地表温度低于海洋,夏季高于海洋。因而,冬季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源;反之,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特别是欧、亚、非洲大陆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冬夏相反的季风气流。
  1.3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与海陆效力差异相似,由于高原与自由大气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效力差异,从而形成高原上的冬夏季风,并且对整个亚洲季风有直接影响。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因子之外,其他还有许多因子对季风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如海冰与其他下垫面之间的热力差异、降水引起的凝结浴热释放、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等。但是决定亚洲季風环流基本特征的仍是上述三个基本因子。
  2 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
  由7月东亚和印尼一北澳季风区的大气热源(汇)分布可以看出,南海一西太平洋热带季风经向垂直环流与东亚大陆一日本副热带经向垂直环流是由两对与其相对应的热源(汇)所维持的。对于东亚热带季风来说,澳大利亚地区冷却下沉,南海一西太平洋地区加热上升。就像一部热机一样,冷热源是驱动其运转的动力特别是凝结潜热释放加热其数值很大,是维持这部热机的主要动力。对于东亚副热带季风来说也是如此,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气流冷却下沉,北侧雨带中加热上升,从而维持了副热带季风经向垂直环流。由于这两个经向垂直环流的维持,不仅维持了低层南北两支西南季风气流,同时也维持了高空南北两支热带东风急流,并有利于南亚高压的东部脊在东亚大陆上空的维持。维持东亚冬季风经向垂直环流的热源(汇)是亚洲大陆的冷源和印尼一北澳地区的热源。当然,东亚季风环流是整个大气环流的一部分,它还受到全球大气环流的制约,并对全球大气环流施加影响。可以说,东亚季风环流的维持是在全球各种热力动力因子的作用下,大气环流变化的结果。但就其主要环流特征来说,是由这两对热源(汇)所驱动和维持的。
  问题是无论在那一对热源(汇)中,热源总是由凝结潜热释放加热所造成的,而凝结潜热释放又总是位于季风辐合带中,那么季风辐合带的形成及其所处的位置又是由什么因子所决定的呢?显然,这也是各种热力动力因子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尽管如此,在各种因子中必定存在一些基本的因子。这些基本因子就是本文开头所述的三因子。对于东亚夏季风来说,在其建立之前,季风雨带尚在南半球赤道附近。由于太阳辐射分布的季节变化,引起行星风系的北移,热带辐合带也北移,但是由于亚洲大陆与南部海洋之间各个经度上的感热加热差大不相同,于是从印度一南海一西太平洋的热带辐合带是由南向北倾斜的,愈向东离赤道愈近,至西太平洋已逐渐丧失季风辐合带的性质。因而可以说,亚洲热带季风环流基本特征的最初建立,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与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共同决定的。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是加强和维持季风环流的重要因子。
  副热带季风较为复杂,它除了受经向太阳辐射加热差和经向海陆热力差的影响外,还受到纬向海陆热力差的作用。行星风系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副热带高压带的北移。东亚大陆感热加热的影响使低层副热带高压脊减弱东缩,致使热带季风北上与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汇合形成副热带季风。季风辐合带的位置主要是由中高层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所决定的。纬向海陆热力楚使得副热带夏季风的风向更加偏南。因此,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基本特征也是由海陆热力差和太阳辐射经向差共同决定的。
  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的建立、维持与传播有重要的作用。对东亚夏季风来说主要是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高空南亚高压的北上,从4月份开始高空副热带高压中心就从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向西北移至南海,5月又移至中南半岛,6月即跃上高原,在此过程中高压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最终成为夏季北半球高空最强大的环流系统。它的北上与高原地区大气的感热加强有密切的联系。各种计算结果均表明,从10月到2月高原为冷源,3月到7月高原为热源,其中3月到7月感热均大于潜热,特别在高原西部感热远大于潜热,高原转为雨季后感热潜热同样重要。由此可见,南亚高压中心跃上高原是与高原的热力性质有关的,即使在跃上高原后感热加热也很重要。
其他文献
近年来涉及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火灾事故频发,使得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能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分析目前外墙各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现状,对外保温系统的火灾特点和影响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上课时干瞪眼,咬笔头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
以广东省五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院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学和科研结合的现状以及二者共同发展的机制。研究结果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较大程
以防水砂浆为技术依托,运用微细颗粒级配增密原理和复合叠加原理,在复掺化学防水物质情况下,研究了粉煤灰、硅粉等掺合料对砂浆抗渗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砂浆中复掺10%的粉煤
高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的学习管理制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优秀大学生脱颖而出的重要保证.通过对重庆市24所高校的调查,认为: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改善课堂提问技巧,是小学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提高课堂提问的启发性、针对性,设置问题情境,综合评价并反馈课堂提问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效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教学策略         一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会对学生学习观意识的形成非常有利。但是受年龄段影响,小学生在不同科目的学习中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围绕学习这一中心开展日常的教学。以下本文围绕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要求进行分析,重点就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解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过程 学习 中心  不同阶段的教学工作都有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