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预设,建构古诗词生成课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8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课前预先设定好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等。教学预设想要更为精细化,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本的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课堂学习。“生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者余文森认为预设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按照课前设计,安排和展开有序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预设效果和生成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结合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进行精细化预设,进而构筑良好的生成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活探究意识


  在精准化预设中,教师要考虑到课堂生成中学生可能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产生想要主动探究的欲望,又会感觉哪些学习内容枯燥乏味而缺乏探究兴趣。在预设时就要围绕这些“点”进行精准设计,尝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品,提升学习效果。
  在学习《蜀道难》的时候,教师认识到这首古诗的词句较为晦涩难懂,且有不少学生对古代神话和典故缺乏了解,阅读难度较大,但是很多学生对故事和山水风景很感兴趣,所以教师在预设的时候要利用这一点,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合理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蜀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用白话文对照课本中的诗句,给学生介绍有趣的蜀地神话故事,这样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评论家认为这首作品‘奇之又奇’,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呢?”情境的有效设置,顺利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展开主动分析。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并围绕古诗词中“美”的地方设置情境,尝试用具有感染力的话语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用投其所好的方式激发其主动探究,从而引发学生主动分析,进而让教学预设提升课堂生成效果。

二、弹性考量,布置意外方案


  在精细化预设中,教师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预设,而要采用弹性考量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考量到他们的能力和情感态度,预测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生成情况,并结合这些意外的情况设定解决方案。这样就能在课堂生成中合理地调整教学顺序,添加新的教学环节,从而展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琵琶行》的时候教师在预设中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这首诗歌有两个学习的重难点:一是作品中有大段描写琵琶曲的文字,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文辞之妙;二是作品展现了作者和琵琶女之间的情感沟通,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情感,也是一个重点。基于这两点教师进行弹性预设,引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在读写结合中,学生通过分析词句和展开仿写能理解作者如何用文字描写音乐;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理解两人的情感交流。此外,教师在预设中还考虑到了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如有学生不能理解两人身份悬殊,为何作者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共鸣。这时教师安排学生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背景,能有助于他们的理解。这样的预设不仅具有弹性,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可能出现的意外,教师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
  在弹性考量的过程中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古诗词的特点,此外还要转换角度将自己放置在学生的位置上,揣摩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充分预设就能在生成中围绕这些“意外”进行合理处理,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引导思维发散


  在教学预设中,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的内容设置各种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触发下可能会向哪些方向发散思考,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然后在预设中组织学生结合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进而展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预设的主问题为“这首作品展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再在课堂生成中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如引导学生感受一下作者为何要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自然风光,这和他的内心情感有什么关系,是否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又如可以让学生分析看到了这样的自然风光后,作者为何会“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样的历史人物,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和其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关系;再如分析一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中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人生如梦”是不是表示人生虚无。这些分析角度具有发散性,学生能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加以感悟,阅读效果有所提高。
  如果教师能准确地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将问题抛回给学生,让有能力的学生带领大家展开互动交流,则能将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更好地感悟古诗词的内涵。

四、多维解读,培养创新精神


  古诗词文本给人们呈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学生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解读。在课堂预设中,教师要精准地预设适宜鉴赏的点,然后在课堂生成中就能引导学生从这些方向入手展开分析。这样的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他们换位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学习《锦瑟》的时候,教师在课堂预设中就要考虑到这首作品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作品的主旨。在预设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从哪些角度入手考虑,如从典故的寓意、作者的生活背景这两个角度考虑,这是大多数学生都会思考的角度,但是从作者本身的创造风格入手,将本诗和作者其他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这种方法学生可能没有想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实际生成情况,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进行感悟,展现出自己的创新意识。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解读作品的角度未必一致,教师在预设的时候要精准地考虑到方方面面,并结合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这样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理解,让他们找到独特的阅读体验。
  预设和生成之间有着矛盾而统一的关系,预设要求教师预先设计,讓课堂能有序进行下去;而生成又要求教师打破预先设计,跳出传统教学的思路随机展开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精细化预设,也就是要在全面预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生成中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并进行预先准备。这样就能将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起来,促使学生全面提升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它强调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相结合,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科学导向.本文以“平抛运动”为例,探讨基于“主题牵引 问题驱动”的教学设计思
人教版高中物理“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一节介绍了霍尔元件的工作原理,但由于霍尔元件体积微小、磁灵敏距离短,还有学生对霍尔效应较为陌生等缘故,关于探究影响其产生霍尔电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表述,清楚地说明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学生从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为了落实这一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对课外阅读总量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呢?显然,教师不能仅仅说一下需要去看哪些书就够了,而是需要为学生从课内阅读
期刊
采用三阶测试对高中生曲线运动有关概念进行诊断研究,提出7种迷思概念类型.结合测试试题和半结构化访谈内容对学生迷思概念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对各种类型及对应学生所占的比
综观目前的语文教学,部分教师追求新、奇、特,偏离文本价值、脱离语文本体特色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有些教师误读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学习的真义,出现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
期刊
当前文本解读多用一个尺度对文本进行贴标签式的概念化分析.为帮助学生搭建与文本、作者沟通的桥梁,笔者借助孙绍振先生“情感逻辑的还原法”与“同类比较法”,以还原情境式
期刊
语文教学面面观rn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这样一些现象不禁让人“心有千千结”——rn第一,“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经久不“衰”.教师依旧滔滔不绝,将知识点逐一“灌”给
期刊
学科是大学的立足之本,一流大学建设基于一流学科发展,而国际合作被视为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经历了起步、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
期刊
在推动核心素养的大趋势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已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和优化,引入了创新教学方式,聊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聊课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状态,学生可以自由发
期刊
教师普遍认为“文本阅读”就是语文课堂终极的体验,事实并非如此。文本内容是丰富的,作者通常会凭借文字对读者发出体验文本情感的邀请。而所谓体验,正如于丹所说:“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对于文本的学习而言,体验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浸润到作品中,获得普通阅读无法获得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教师应将体验式教学的思路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中,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在课堂上建立情感体验的平台,实现情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