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式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青田县伯温中学地处刘基故乡,又以“伯温”命校名,刘基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青田县伯温中学语文组结合“特色伯温文化”的校情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带领学生亲近刘基文化、亲近国学经典。以下两篇论文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学校的这一文化特色。
  摘 要: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式阅读指的是,以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为主线,阅读作家的诗词散文、生平传记以及其他名家对其的评论,以全面系统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感受其作品整體风格特点。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它包括规划、指导、评价三个环节。
  关键词:课外阅读;专题式阅读;刘基作品
  所谓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式阅读,指的是以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为主线,阅读作家的诗词散文、生平传记以及其他名家对其的评论,以全面系统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感受其作品整体风格特点。开展这样的专题式阅读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以下笔者以自己所在学校开展的刘基作品专题阅读活动为例,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活动规划——开展阅读的前提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刘基故乡,又以“伯温”命校名,刘基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刘基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其文化内涵在传说故事和传世文章中代代相传。
  (一)确立阅读书目
  我们确定的阅读书目包括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必读书目】《刘基传》《帷幄奇谋——刘基》
  【选读书目】《解密千古人豪刘基》《郁离子》《刘基文选》《刘基词研究》《百战奇略》
  鉴于刘基的有些诗文比较深奥,学生不易读懂,故依据学情选择适合阅读篇目编成校本教材,如《洪文垂千古——刘基诗文选》《给孩子们的郁离子故事》。
  此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观看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之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二)制订阅读计划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起点,我们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制订阅读计划。学生的阅读计划如表1所示。
  (三)安排阅读时间
  保证阅读时间,才能充分有效地开展阅读。我们每周至少安排两节课的阅读时间,同时利用早自修的齐声诵读时间和睡前阅读时间以及周末及假期时间。
  二、过程指导——实施阅读的重心
  拉尔夫·泰勒说:“那些互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整合性和连贯性的学习内容,能彼此强化;为了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就必须将它们组织起来,使之互相强化。”我们的阅读过程指导就以此为依据,有效联系、组织、整合学习内容,实施专题式阅读教学。
  (一)专而细:同一层面的群文阅读
  同一层面的刘基作品专题阅读,主要从表现手法、文体特征、思想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力求“一课一得”。
  1.整合表现手法,体会文章内涵
  刘基作品中比较突出的写作手法有设喻、用典、问答体等,这些手法不仅展示了作者广博的视野、深厚的功底,更丰富了文章内涵。在教学中,以表现手法为专题进行篇目整合,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
  (1)刘基作品的设喻手法灵动深广,如:《养枭》中把“凤”比作“品行高洁的君子”,把“枭”比作“楚太子门下的无赖之徒”,把“以梧桐之实养枭”比作“用优厚待遇豢养无赖之徒”;《噬狗》中把“家有恶狗”比喻“朝廷有恶人当道”;《九叹九首(其一)》中把“豺狼狐兔”比作“奸邪小人”,把“兰蕙死”比作“人才不受重用”等。教学时,我们以“设喻——让诗文灵动深广”为专题进行群文阅读:重点研读《养枭》,领会“枭”“凤”的特点以及设喻的意义,总结“抓形象,明特点,悟意义”的学习方法;再用习得的方法自读《噬狗》《九叹九首(其一)》及相关诗文,总结刘基诗文设喻的特点(用狐狗、乌鸠等比喻馋佞小人;用松柏、鸾凤、麒麟等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或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用兰惠死、麒麟受羁等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为时所用,报国无门;用荆棘蕃、獭升堂等比喻小人得志)。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体会到了设喻的文化内涵,获得了审美享受。
  (2)刘基作品擅长用典,如:《一萼红·送别》中“洛浦波空,渭城柳尽,欲饮还又回眸”一句,连用三个典故;《夜泊桐江驿》中用“伯夷叔齐让国”“太公辅佐周武王伐商纣”两个典故对比,表明投靠朱元璋的决心;《题陆放翁晚兴诗后》举“昂昂商山翁,矫矫渭滨叟”等典故体现崇高的品格和志气是不会被埋没的;《楚人养狙》典自庄子寓言“朝三暮四”,但立意截然不同。教学时,我们以“用典,以传情达意”为专题,通过群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典故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或文章道理,总结出用典的三种方法——“引用典故”“化用典故”“创新典故”,并领会用典的效果——委婉典雅,传情达意。
  (3)刘基还善用问答语体,且经常一语双关,如《渔樵问答》《答郑子享问齿》《愁鬼言》等,以人物对话为主体内容,揭示社会现实,表明作者理想。教学时,我们以“问答语体,一语双关”为专题进行教学:先出示《渔樵问答》,通过对渔夫、樵夫“问答”内容的品读,体会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借这二者的问答想表达什么(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对问的特点是作者身挫时屯,发愤以表志”);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答郑子享问齿》《愁鬼言》等诗文,理解“问答语”背后的意蕴,领会“问答语”一语双关、引人回味的效果。
  2.整合文体特点,实现类文阅读
  实施同一文体的群文阅读,主要的学习策略是抓住文体特点,依据学情以专题形式进行整合设计。刘基寓言集《郁离子》文学成就极高,尤其是其中千姿百态而又包罗万象的寓言形象,是其文学的核心价值之一。教学时,我们以“《郁离子》中的寓言形象”进行群文阅读,从“形象的丰富性”“形象的独特性”“形象的系列性”等角度整合篇目。如“寓言形象的系列性”教学:   阅读《致鬼》《玄石好酒》《巫鬼》《郁离子居山》《僰人养猴》。
  1.阅读五篇文章,理解内容,感悟哲理。
  2.在五篇文章中,哪一个形象反复出现?
  (明确:郁离子。)
  3.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篇目思考。
  (明确:郁离子有时是故事的叙述者,有时是事件的目击者,有时是事件的参与者,有时又是事件的评判者。)
  4.结合写作背景思考:郁离子是谁?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
  (明确:是作者的化身和代言人。借他之口阐述观点,委婉含蓄又引人深思;通过郁离子形象,把众多单独成篇的寓言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完美结构。)
  此外,我们还以“寓言中的情节分析”为专题,整合《子侨包藏祸心》《北郭氏修屋》《良桐》等文章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节、改动情节、续写情节等方法理解“情节为寓意服务”的特点。这样,通过抓文体特点整合教学,学生明确了寓言的特质,类文阅读就有了抓手。
  3.整合内容主题,探究思想情怀
  刘基作品中有关于用贤、治国、人才观、道德、针砭时弊等主题内容,每个内容主题都有若干篇文章。以下是以“贪利”为主题的教学:
  1.阅读《九头鸟》《郁离子居山》《献马》《贿亡》,完成学习任务单(表2所示为任务单的完成情况)。
  2.分析不同形象的结局,你有什么发现?
  3.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作者想表达什么?
  通过对同一主题内容的整合教学,学生理解了经典作品中精辟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厚重的情怀。这些对于心灵正在发育成长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琼浆和醍醐,学生从中享受到了吸收精神养料的快乐。
  同一层面的以专题形式组织的群文阅读,立足于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语文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积累文化知识,并从整体着眼解读文本、感悟文本,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提高,丰富人生涵养。
  (二)精而高:逐层深入的群文阅读
  逐层深入的群文阅读指的是,以某一个角度为切入点,循序深入,从同一个层面走向更深层次的阅读探究。这方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卢吉增老师进行的相关探索,给我们以诸多启发。我们归纳了“语言特色”“内容主题”“思想探究”“文化溯源”“感想启示”等几个层面,以实现逐层深入的专题阅读要求。以“刘伯温的民本思想”专题探究为例:
  语言特色:学习诗词《北上感怀》《丙申岁十月还乡》《忧怀》《雨雪曲》《感怀三十一首(其四)》。
  内容主题:揭露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疾苦的残暴;表达作者同情弱小、仇恨统治者残暴的情感。
  思想探究:刘基的民本思想。
  文化溯源:刘基的民本思想溯源——家庭的言传身教;从历史中深知“仁政”与“暴政”的不同后果;自身四起四落的经历。
  感想启示:刘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以实现民本思想?(爱民、养民、德治、用贤)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刘基的民本思想是他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的核心,学生通过深入研读经典作品,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刘基的情怀和人格,从而受到情感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逐层深入的群文阅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感悟力和思维力,塑造良好品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得到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广而深:逐步扩大的群人阅读
  温儒敏教授曾说:“海量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甚至可以鼓励‘连滚带爬’地读。”阅读教学可以以一个作家带动相关作家,通过大量阅读、比较阅读,激发研究热情,培养高阶思维,获得人生启示。在九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以刘基为中心的群人阅读活动。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基被称为古代四大智慧才子,他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存在差异。据此,我们以“古代四大智慧才子”为专题,引导进行深入探究。
  课前准备: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整理一位智慧才子的代表作品、生平经历、谋略、为人、最后结局、命运分析等资料。
  1.四大智慧才子的相同之处表现在哪里?(从身份、功劳、谋略、为人等方面进行比较)
  2.他们的“智”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刘基的“智”是如何形成的?(从出身、追求、经历、社会等角度分析)
  4.运用习得的方法,分析张良、诸葛亮、姜子牙的“智”是如何形成的。
  5.他们各自有怎样的命运?失败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6.你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什么启示?
  这一教学以“智”为焦点,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比较、思辨、表达,感受四位智慧才子精神气象。
  三、結果评价——持续阅读的保障
  阅读,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过程、终点,通过连续性实现阅读的浸润性。阅读评价是促进学生持续阅读的保障,是检测学生阅读效果的手段。我们主要采取活动促进和检测跟进的方法落实。
  (一)在活动中评价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学校每年举办刘基艺术节活动,刘基诗文诵读活动,刘基手抄报、黑板报活动,每周一诗一词课前五分钟活动。我们还组织学生游览刘基故居,组织教师加入县刘基研究会。此外,我们邀请刘基研究会专家开设讲座,联合县委宣传部等部门每年定期开展“传承刘基精神·弘扬国遗经典”系列活动,如征文竞赛活动、书画活动以及讲刘基故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刘基文化的传承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测试中评价
  阅读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测验学生的理解程度。我们在阶段性检测中,加进刘基名句默写、诗词鉴赏等,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每学期举行大型刘基诗文背诵竞赛活动,测试阅读积累情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刘基作品某一角度撰写小论文的尝试,如《刘基与韬光养晦》《刘基悲剧命运探析》《设喻的妙用》等,使学生的感性、被动思维转向理性、主动思维,检测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三)在成果展示中评价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产生了表现个人阅读成果、独特感受的需要。我们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收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利用学校微信平台展示学生优秀作文,实现资源共享;在学校走廊上张贴学生写的刘基诗文、名言、字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编排《郁离子》等话剧,发挥学生才华能力;刊出刘基研究小论文,展示学生深度思维。以“展”代“评”,使每一次展示都成了阅读的助推器。
其他文献
摘 要:从2015—2018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来看,任务驱动型写作试题的命制逐步成熟,并在写作任务的价值趋向、驱动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在价值趋向上,从注重个人成长转变为注重家国情怀;在驱动方式上,从单一驱动转变为多元驱动;在考查方向上,积极回应“核心素养”发展理念。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写作;高考试题  任务驱动型写作最早出现在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试卷中,这种基
期刊
摘 要:生长式语文课堂,主张立足学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有困惑、有结构、有活动、有生长力的课堂。生长式语文课堂化“牵”为“导”,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获得真经验,从而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生长式语文课堂;“三主四有”;教学主张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一个教师即使著作等身,
期刊
摘 要:与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整体特点可归纳为:在“好玩的作业”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主要体现在其 “借助课题类化,关注解题方法”“凸显语文要素,关注个性表达”“设计多元任务,关注学习兴趣”“渗透审美情趣,关注价值导向”等方面。  关键词:《语文作业本》;统编教材;作业设计  笔者以为,与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整体特点可归纳为:在“好玩的作业”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结合《语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应与课内单篇阅读相结合,要重视读前的激趣与规划、读中的监管与反馈、读后的分享与提升,使得学生能有“信念”地读下去。活动是贯穿整个读书过程的必备支架,读书活动设计须彰显“品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艾青诗选》  温儒敏教授说语文统编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名著阅读教学须培育学生的阅读信念、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以下笔者试以《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设计为例
期刊
摘 要:在统编教材全面实施之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将有关作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重编之中。重编的《语文作业本》具有“与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倡导实践性作业”等特点。教师在使用《语文作业本》的过程中要不断理解并认同“作业促进实践学习”的方向,提高运用作业促进学习的能力,逐步学习并实践“基于任务的学习设计及其运用”的理念。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有的教师把《台阶》当作散文来教,其实编者在课文注释和课后阅读提示中都交代了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基于符合文体特征的文本解读。解读《台阶》,应从其“真实感”中抽身而出,并从中发现其“虚构性”。   关键词:小说;散文;《台阶》;文本解读  李森祥写的短篇小说《台阶》,被选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其他三篇文章分别是《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和《卖油翁》,都是以
期刊
摘 要:联结策略是名著阅读教学运用最多也最有成效的阅读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文本内联结”“跨文本联结”和“联结生活体验”三个层次入手让学生获得真切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阅读策略;联结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一些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在策略的引导下获取新的阅读认知与体会。根据笔者的实践,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最多也最有成效的策略是联结。  加拿大学
期刊
摘 要:解答语句补写题的难点在于准确把握语言的内在逻辑。应对语句补写题,不妨从外在的语言形式寻找内在的逻辑照应,如:关注代词,明确其指代意义;关注标点,挖掘语句内部层次;关注关联词,钩连前后语句的语意联结。  关键词:高考语句补写题;语言逻辑;解题策略  2018年高考浙江卷语用题第5题为语句补写填空题,分值3分。无独有偶,从2010年到2017年,高考全国卷连续8年考查语句补写填空题,分值为5分
期刊
读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认识了一个有温度的犀利哥。近日拜读他的《前方是什么》,眼前浮现的却是个有情怀的独行侠。那寂寞前行身影,好似那“雨巷诗人”戴望舒,“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而这寂寞中彳亍着的身影,还有我,肯定还有你们。  一、寂寞者依旧寂寞  在这本书里的众多章节中,吴老师依旧呼吁的是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不跪着教书。我想诸多老师原本都是思想者,可现实让我们跪下了。  吴非老师
期刊
摘 要: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教师既要在学生阅读伊始巧用资源激发其阅读兴趣,也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加以指导,还要在学生阅读后期组织活动展开探究。读书有方法,思维有提升,这才是有序有效的阅读。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方法;《水浒传》  名著作品,由于其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整本书阅读的首选对象。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对名著阅读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大致理由无外乎“不感兴趣、难懂、意义不大”之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