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中彳亍着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认识了一个有温度的犀利哥。近日拜读他的《前方是什么》,眼前浮现的却是个有情怀的独行侠。那寂寞前行身影,好似那“雨巷诗人”戴望舒,“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而这寂寞中彳亍着的身影,还有我,肯定还有你们。
  一、寂寞者依旧寂寞
  在这本书里的众多章节中,吴老师依旧呼吁的是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不跪着教书。我想诸多老师原本都是思想者,可现实让我们跪下了。
  吴非老师说“常常收到老師们的信,请我为他们呼吁”,由此他质疑这些老师的“独立意识”,质问“为什么一些老师在学生面前为所欲为,一旦面对权力,就膝盖发软”。对此我不敢苟同,这些老师连素不相识的您都敢觍着脸寻求帮助,肯定是在现实中早已四处碰壁。原来的“思想”在现实的拉扯下,逐渐迷失在“专家”“领导”或者“人们”的威势中。吴非老师的激愤,也许是为了“引起疗效的注意”。
  我认为有思想不是关键,坚持自己的思想才是关键。就说教研吧,来签个到,交个材料,打道回府吧。形式主义盛行,有的老师也力图改变一下,让教研实实在在地服务教学教育,无奈几个人反对一下,就莫名其妙搁浅了。有的坚持自己的思想,继续在寂寞中前行的就成为了吴非式的名师。
  当然,除了坚持还要抗压。吴非老师文章中所记录的有这么一回事,校长冷落的一眼,居然吓得主任“缩了脑袋”“手一直发抖”。就因为主任一句“校长今天真开心,就像娶了媳妇似的”的玩笑,校长“收住笑,冷冷地瞄了主任一眼”。而后吴非老师说“一个老师连自己的意见也不敢表达”,“他学生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这个帽子有点大了,而且恐怕是戴错了吧,官本位思想作怪才是他害怕的原因。但从中可以看出吴非的忧心,他忧心老师的思想被胁迫。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校长的官威也够大了,所以有思想的老师还要具有高抗压的能力。
  有思想要坚守要抗压,我做得到吗?曾经我也喜欢写吴非老师这样的教育随笔,在职业倦怠时写下了《教书需要热度》(发表于《中国教师报》),在与学生产生矛盾时写下了《最后一课》(发表于《教育文摘周报》),在面对留守孩子时写下了《弥补亲情断裂的空间》(发表于《德育报》)……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且思且写,勉强算是让思想留下痕迹。可是一位领导却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写这些有用吗?多写论文吧,那些名师都是论文堆出来的。”我在苦闷中彳亍着好长一段时间。写没用的教育随笔,真是一个寂寞者吗?看看自己周边,的确是如此。但寂寞也是一种美丽。
  二、今天的作文,明天的责任
  我是这样一种语文教师:读书总有自己的“聚焦点”。吴非的《前方是什么》中有关阅读和作文的内容,就成为我功利的目标。读着读着,我真是有点惭愧,惭愧于自己原先的功利。
  “我常感到现今学生的作文不大气,缺乏境界,没有责任感。”“多彩的生活,往往一到他们笔下就变得毫无生气。”吴老师的话一句句敲在我心上。造成学生作文困境的原因之一是我们这些语文人。高考考什么,我们就练什么,并为自己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文学为生存”。
  吴老师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也是人的教育,学生应当有人伦意识,要学会自重,学会关注亲人和一切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文学是为生命”的意思。生命里不仅有理性的思考,也有细腻的情感,更有人性的美好,这些都是文学写作的对象。我们不能让学生带着时尚的“幼稚病”,但也不必让学生故作深沉。我们应该让作文回到生命的本真。
  为了减少我“功利”心的罪恶感,我一直努力在走一条道路——文学社团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生命,在写作中思考人生。吴老师说作文要有责任,我也一直跟学生们说作文要有情怀,也算殊途同归啦。开始只有十多名学生参加文学社,慢慢地有了二十多人,但是仍遭到一些老师的质疑——这个太影响学习了。我专门开了讲座,除了强调作文对人终生的影响,我还提到了可以以写作获得高校自主招生的录用。没想到还是功利性的东西起了极大的效果,参加文学社的学生一下子多了几十人。我真不知道该欢喜,还是该悲哀。但我依旧一厢情愿地把这归功为文学的魅力。
  吴非老师说:“教育是为了明天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当有向前的意识。”如那蛰居雨巷的戴望舒,虽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那么前方是什么?有人说蜗居乡间的戴望舒有机会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绛年,诗人心里于是暗生出些许企盼。那么所有在寂寞中彳亍着的老师,请你也要有一种企盼,对前方的企盼。前方是什么?前方一定有位美丽的丁香姑娘。你们信吗?我信。
其他文献
摘 要:评价量规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成长记录袋或者表现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杭二中白马湖学校语文教研组围绕马扎诺评价量规的核心思想,制订了三种作文教学评价量规,即写作量规、教学评价量规、作文批改量规,并进行了将其运用于初一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写作教学;教学评价;马扎诺评价量规  作文的评价方式,对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依据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
期刊
摘 要:在《台阶》中,作家李森祥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艰辛奋斗同时又孤独寂寞的父亲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台阶”“草鞋”“烟枪”等简单又具体的意象,理解父亲形象背后的抽象意义。   关键词:文本解读;意象;《台阶》  《台阶》是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于1988年在嘉兴的一个老房子里写下此文。当时作者的父亲已离世四年,作者通过《台阶》塑造了自己理想中的父亲,这个父
期刊
摘 要:从2015—2018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来看,任务驱动型写作试题的命制逐步成熟,并在写作任务的价值趋向、驱动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在价值趋向上,从注重个人成长转变为注重家国情怀;在驱动方式上,从单一驱动转变为多元驱动;在考查方向上,积极回应“核心素养”发展理念。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写作;高考试题  任务驱动型写作最早出现在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试卷中,这种基
期刊
摘 要:生长式语文课堂,主张立足学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有困惑、有结构、有活动、有生长力的课堂。生长式语文课堂化“牵”为“导”,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获得真经验,从而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生长式语文课堂;“三主四有”;教学主张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一个教师即使著作等身,
期刊
摘 要:与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整体特点可归纳为:在“好玩的作业”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主要体现在其 “借助课题类化,关注解题方法”“凸显语文要素,关注个性表达”“设计多元任务,关注学习兴趣”“渗透审美情趣,关注价值导向”等方面。  关键词:《语文作业本》;统编教材;作业设计  笔者以为,与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整体特点可归纳为:在“好玩的作业”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结合《语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应与课内单篇阅读相结合,要重视读前的激趣与规划、读中的监管与反馈、读后的分享与提升,使得学生能有“信念”地读下去。活动是贯穿整个读书过程的必备支架,读书活动设计须彰显“品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艾青诗选》  温儒敏教授说语文统编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名著阅读教学须培育学生的阅读信念、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以下笔者试以《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设计为例
期刊
摘 要:在统编教材全面实施之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将有关作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重编之中。重编的《语文作业本》具有“与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倡导实践性作业”等特点。教师在使用《语文作业本》的过程中要不断理解并认同“作业促进实践学习”的方向,提高运用作业促进学习的能力,逐步学习并实践“基于任务的学习设计及其运用”的理念。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有的教师把《台阶》当作散文来教,其实编者在课文注释和课后阅读提示中都交代了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基于符合文体特征的文本解读。解读《台阶》,应从其“真实感”中抽身而出,并从中发现其“虚构性”。   关键词:小说;散文;《台阶》;文本解读  李森祥写的短篇小说《台阶》,被选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其他三篇文章分别是《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和《卖油翁》,都是以
期刊
摘 要:联结策略是名著阅读教学运用最多也最有成效的阅读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文本内联结”“跨文本联结”和“联结生活体验”三个层次入手让学生获得真切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阅读策略;联结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一些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在策略的引导下获取新的阅读认知与体会。根据笔者的实践,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最多也最有成效的策略是联结。  加拿大学
期刊
摘 要:解答语句补写题的难点在于准确把握语言的内在逻辑。应对语句补写题,不妨从外在的语言形式寻找内在的逻辑照应,如:关注代词,明确其指代意义;关注标点,挖掘语句内部层次;关注关联词,钩连前后语句的语意联结。  关键词:高考语句补写题;语言逻辑;解题策略  2018年高考浙江卷语用题第5题为语句补写填空题,分值3分。无独有偶,从2010年到2017年,高考全国卷连续8年考查语句补写填空题,分值为5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