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愉悦性浅探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fei1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學美术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愉悦因素,通过丰富教学形式,设计趣味作业等方式,增加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达到愉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 愉悦性 课堂 教学
  人的情感与认知彼此相连,一个人参与任何活动都会受一定情感的影响。1854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指出如果学习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他也能自学不辍。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强调学习活动的感性和愉悦,在课堂中教师有趣而新颖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愉悦情感,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学生更乐于对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技能展开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接收、交流和对文化的理解、传承。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材中选取愉悦因素,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构建平等关系,促进师生交流
  情感像一座桥梁,能够沟通师生的心灵,心的距离拉近后,教师的教育才能被学生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位,做好重心下移,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体验,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那这种良好的体验来自哪里呢?
  积极的心理状态源自于你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孩子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花期。二年级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还远远不够,大部分的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在课堂中对孩子设置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是消极的,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才是积极的,才是学生所需要的。
  笔者在了解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后,在本次教学中采取了“玩中学”“玩中想”“玩中做”的教学手法,将难点在“玩”中自然解决。同时在课堂教授知识的时候加以期待的眼神、鼓励的微笑、真诚的批评和耐心的辅导,学生才能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会用心感知美、理性上认识美、自主探究美,从而营造出一种师生和谐、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体验能让孩子更愿意参与学习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重视导课艺术,提升探究兴趣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像一把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的金钥匙,使学生产生一种探奇觅胜的求知欲望。具体来讲,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因素、学情变化而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式导入就是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征的一种导入方式。
  如笔者在执教浙美版二上《走迷宫》一课时,将作业创作形式从平面改为立体,把彩泥作为本节课的学具,孩子们一进教室就被课桌上的彩泥吸引了,有些孩子的小手忍不住去摸一摸、捏一捏。
  “那就先好好玩一玩再上课吧!”我打开一团彩泥变了个“小魔术”——泥团变成了泥条,“请你们试试吧?”
  孩子们一听可以动手,都迫不急待地拿起彩泥,揉一揉,搓一搓,很快一只只小手举起来,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彩泥条。不知不觉间,搓泥条的游戏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美术课之间的距离。
  在本节课中,美术教学的游戏化给学生带来了愉悦的体验。笔者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原本以绘画为主的平面迷宫设计成了立体彩泥制作,通过简单的小练习——搓泥条导入了这一课,将学生的兴趣、审美、创造等结合在一起,营造了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三、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动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小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往往缺少近距离观察、实际操作、积极探究等的机会,因此,在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美术作品,教师应把课本上较为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从而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来参与感知,这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
  走迷宫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一项游戏活动,那么,在本节课中如何让学生近距离地实践体验,真切感受走迷宫的乐趣呢?笔者如果请学生在电脑上通过鼠标操作来玩一玩走迷宫,显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大部分的学生只能观看,不能亲身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因此,我拿出用泥条制作的简易迷宫玩具:“看,这节课我们要用泥条做什么?”孩子们纷纷露出惊喜的表情:“是迷宫!”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期待着老师的回应。“别急,老师准备了6个,6人为一小组玩一玩。”听到这儿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迷宫拿在手里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小组成员之间还相互交流不同的玩法,讨论这个迷宫的制作方式,说着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既然有了好的想法,就一起来讨论吧”,笔者因势利导将这些迷宫图片投屏在白板上,因为有了前面近距离的实践体验,孩子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们通过比较观察,不仅从造型、色彩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还进一步从泥条的造型、迷宫岔路的设计等方面对作品做了细致点评。
  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从本真的趣味出发,以独有的视角去观察、思考、欣赏事物,让学生能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通过近距离的操作体验,不仅能够发挥想象力、激发灵感,更能够体验美的创造过程与创造美之后的愉悦情感。
  四、设计趣味作业,提升审美修养
  为了增强美术课堂的愉悦性,教师可以注重美术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愉悦享受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一方面要追求作业的丰富性,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另一方面要追求作业的艺术性,用经典美术作品感染学生。
  如在执教《走迷宫》这节课中,笔者就从作业材料的选择、作品展示上做了趣味性设计。   笔者改变了以绘画的形式设计迷宫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二年级学生喜爱的彩泥制作,将平面的作业设计成立体造型。学生在设计迷宫造型时还会选择各种主题场景,制作立体小物件,为自己的作品添加岔路和障碍。他们的想象奇特、表现大胆、个性突出且富有童趣。待每个孩子完成作品,笔者还引导孩子们将这些单个作品进行拼摆、组合,展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六拼一的大迷宫,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孩子们的创造力被再一次激发,纷纷拿起手中的小道具进行二次创作与游戏。
  由此可见,趣味性的美术作业是让学生体验美术课堂愉悦性的重要途径,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进一步体现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
  五、明确激励方向,体验成功乐趣
  美术教师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可以制订不同层次的标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表扬和鼓励,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课内设置一些“低起点、小台阶”的学习活动,将问题化繁为简,通过学习单反馈、小组问题讨论、分层作业练习等,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還应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某些长处的发展都给予鼓励,以真诚的言语对其多加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在学习上逐步上台阶,将小成功积累为大成功。
  不过,这里有一个注意点。这些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有一定难度且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如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为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自评,评价的指向不仅是学生作品本身,可以多一些评价方向,多一些过程性评价,多使用激励性评价策略,给学生明确几个小目标,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动力。
  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在美术课堂上,教的状态是教师单方面地灌输知识技能,而美术课程需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创造能力。教师的作用是基于孩子自己的艺术理解开展启发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不急于催促学生追求所谓的艺术结果,而是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自然地学会知识与技能。
  艺术创造与审美愉悦往往成正比关系。当孩子们的创造力在课堂中得到启发,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实现时,孩子们会感到快乐,美术课应该是充满乐趣的课程。艺术是感性的,艺术的感知、理解、创作等都需要孩子们的情感投入,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心理,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为了增强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丰富教学方式,并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设计趣味作业,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消除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惫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雒真真,齐梦珠,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
  (余姚市马渚镇中心小学 浙江宁波)
其他文献
陸芸韵  陆芸韵同学是武术爱好者,也酷爱画画,练习武术三年,已经可以打长拳、耍大刀!还领到一张武术家协会的证书。从小就开始涂鸦,书房的大白墙,自己的小书桌,都成了她小时候练习画画的地方。后来专门请教老师,正式开始学习绘画。
摘 要:美术是一种有色形成的造型艺术,包括构图、造型、配色、韵律等元素,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可依托于丰富的美术资源素材,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需要,创设具有艺术性、思考性、挑战性、娱乐性的综合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能在寓教于乐的真实体验中,开发智能,实现情感、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与发展。本文立足于小学体育课程的美术资源素材开发创设,探讨了体育游戏融合美术教学的独特价值,以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改革转变与创新
蒋欣妤   合肥墨缘书法 指导教师:李进才  袁雨涵   合肥墨缘书法 指导教师:李进才  周梦婷   合肥墨缘书法 指导教师:李进才  邹梦涵  余姚第四中学 指导教师:徐 清  陈如心 《近地轨道清洁者》  绍兴市柯桥区马鞍中心小学(滨海校区)  指导教师:傅 揚
作品描述:马一浮行书“夜渚月明金尊酒满,柳阴路曲碧山人来”八言联轴,尺寸125cm×21cm,纸本。  作者简介:马一浮(1883—1967),浙江绍兴人,生于四川成都。出身于名门望族。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以字行,号湛翁、被褐、无咎,中年号太洲,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室名蠲戏斋。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国学大师、一代儒宗。光绪时解元,通六种外语,为一代奇才。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也在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新美术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美术教学的本质意义。美术教育界专家李力加教授曾指出“做教师首先要有奉献精神、责任心与大爱,如果做不到这基础的几点,就彻底不要做教师。”那在新时代下“以美育塑造美好心灵”的背景下,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美术教师?美术教师又是什么样的人?何为美术教师?这是我们应当共同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了
近年间,国内美术学院在招生考试的命题思路上出现了显著转变,这种转变犹如一面广角镜,它将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高等院校的选拔机制和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这三方面问题汇聚在同一视线范围内。当前,对技法能力的考查已不再是学院遴选人才的唯一标准,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乃至人文思想、情感态度、生活经验等介于“美术”与“非美术”之间的概念纷纷成为测评考生才智的标尺,这也为“艺考”这个陈旧的话题重新铺设了不确定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的深入,小学美术欣赏课在美术课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围绕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以《捣练图》教学为例,进行深入的教学分析,从搭建赏析架构、提升赏析技能、拓展赏析途径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解析和反思,从中来探究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和课堂形式进行有机地链接和整合,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
摘 要:“五育并举”方向指引下的小学“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承载学校美育主渠道的美术学科,发挥着育人的关键作用。而展示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保障。有效的展示性学习,促成生生、师生之间互动学习,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检验教学,拓宽思路。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融合展示性学习为美术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性、共享式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内化学科关键能力。  
摘 要:欣赏和创作是两大最主要的美术学习活动。在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启航》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代入”式赏创学习法,组织开展了“小党史家思辨”“小鉴赏家赏析”和“小美术家构想”三大活动。学生在三大活动中,经历了三种角色的依次转换,获得了党史知识、艺术素养和价值观等的多元提升,助推了赏创学习向深入化迈进。  关键词: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 角色代入 赏创学习  欣赏和创作是两大最主要的
“融合式”的美术教学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一项培养完整人格的教育工程。  “融合式”美术教学是指健全儿童与特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互动融合,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提高审美情趣、提升美术素养、拓展创新思维。幼儿园“融合式”美术教学是以健特幼儿“情感上、操作上、精神上的融合”为课程理念,在优化六种融合范式的主导下,促发健特儿童的情感更加内化深入、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并在多维度评价的辅助下,让强的更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