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始于一问 万语归于一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l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于是有的教师就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总结充斥着各种问题,一问到底。于是课堂上,没有了琅琅的书声,没有了静静的思考,也没有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只是“师问生答”的“热闹”场面,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学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回答,似乎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但是如此琐碎的问题,让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与应和,不能跳出老师构建的思维框架自主地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由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极大打击,同时也容易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满堂问”现象,笔者提出了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法。《牛顿大词典》中对“问题”的解释是指那些并非可以立即求解或较困难的问题,那种需要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那种需要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而阅读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指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高度提炼而成,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需要学生调动自身的相关知识经验储备,或独立探索,或与同伴合作,方能解决的问题(一般一节课就一个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是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改进,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辐射全篇,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在“核心问题”主导下的发散式阅读教学将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原则,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乐动的学习活动,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一般分三步走:自主提炼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全班分享成果。下面我就以《孔明智退司马懿》为例,谈谈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一般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自主提炼问题
  《孔明智退司马懿》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课文讲的是三国时,魏军攻占街亭后,魏国统帅司马懿亲率大军十五万,想乘机拿下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敌众我寡,诸葛亮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得以全身而退,表现了诸葛亮临危不乱、出奇制胜的品质。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既明确交代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又简要地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还隐藏着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题,先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再问学生“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①孔明为什么要智退司马懿?②孔明是怎么智退司马懿的?③如果孔明智退司马懿没有成功,结果会怎么样?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提得还是很有水平的,那哪个问题将是我们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梳理和甄别。从核心问题的特质去看,显然问题①不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它缺少思维深度和广度,学生一读课文就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③也肯定不是,因为它既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算是一个让学生开展拓展性学习的好问题。只有问题②:孔明是怎么智退司马懿的?符合核心问题的所有特质,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的提出比解决更重要。因此,在提炼核心问题时,一定要考虑问题的特质,同时要兼顾问题的来源。核心问题从来源说,可分为三类:一是课文后的练习中提出的;二是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的;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的。这里,我们倡导第三种问题来源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
  二、合作解决问题
  提炼核心问题是关键,解决核心问题是教学的重头戏。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是在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任务驱动,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孔明智退司马懿》一课时,当核心问题“孔明是怎么智退司马懿的?”提出后,就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出来了,画出相关句子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临危不乱,巧妙布置。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
  (2)休闲装扮,迷惑对手。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3)出奇制胜,智退敌军。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在学生充分地读、思、悟、写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各位组员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博采众长,形成小组学习成果,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读自悟。核心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反复地研读和深入地思考的,不是几分钟时间就能解决的。况且核心问题的解决往往是牵涉全篇课文的,是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的过程,只有在时间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学生的研读才有可能是深入、有效的;二是要注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是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常用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听、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辩的能力,在交流中实现碰撞、互补、提升。因此,小组成员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而且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可设立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在全班交流时代表小组发言)等,当然这样的分工可以轮流。
  三、全班分享成果
  在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核心问题的解决其实已经比较正确和全面了。安排全班交流问题答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再次经历一个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学生或小组的思维过程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让更多的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体验不同的思想情感,去芜存精,不断细化提升,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如在教学《孔明智退司马懿》一课时,当交流到“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一句时,有的小组认为这里是因为诸葛亮不按常规出牌,出奇制胜;有的小组则认为是司马懿生性多疑,才让诸葛亮的空城计得逞;还有的认为是诸葛亮知己知彼、见机行事的体现。其实每个小组的理解都是正确的,在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就明白了“原来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看”,并意识到原来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问题,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对于“孔明是怎么智退司马懿的?”也就了解得更深刻、全面了。
  在全班交流的时候,要注意三点:一是以小组名义进行交流,突出强调小组的作用。一般由小组发言人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二是要注意倾听。当有小组发言的时候,其他小组成员要注意倾听,积极思考,当发言人发言完毕的时候,可以补充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在碰撞过程中吸收,在吸收过程中内化。三是教师穿针引线,适当点拨。小组之间存在差异,个体之间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适当扶放,以提高讨论的效率,保证这一过程的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法是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改进,关键是核心问题的提炼,重在核心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避免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问”现象的出现,真正把学习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
其他文献
第一板块 质疑问难 建构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和时间赛跑》(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赛”字的写法),作者:林清玄(板书),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细细品读,却又有点儿玄妙。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一品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预习,将难读的句子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经典的儿童诗,自1985年选入语文教材,至今已有33年。这是一首融“情”与“理”为一体的儿童诗,其鲜明的角色形象富有儿童情趣,其流畅的音律读来朗朗上口,在贴近儿童生活、契合儿童心理的同时,用诗的形式普及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在这首诗里,儿童用心灵与万物接触,交流对话,碰撞出了火花!  一、破译标点的秘密  综观全诗,“雪”不仅是小画家们绘画的画布,更是构
【摘 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古文的学习需要思维的参与,以打通现代语言与文言之间的通道。迁移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利用横向迁移,明确思维路径;利用纵向迁移,构建思维网络;利用重组迁移,活化思维过程;利用跨越迁移,整合思维方法。  【关键词】迁移;小古文;思维;小学语文  学习的迁移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横向的,可以是纵向的,可以是重组的,也可以是综合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首次编排了习作单元。针对这一全新的单元设置,教师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牢牢把握该单元的独特体例,调整传统的习作教学视角:围绕习作主题,依托阅读教学,渗透观察事物的要诀;布置观察任务,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融合例文与习作,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整合学科知识,巧设习作训练,突出重点,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习作单元;观察;习作指导;学科整合  统编语文教材三
因本期是7-8的合刊。本期內容全在8期中。
近日,我在《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 年第1-2期上读到李济任老师的《这样的课文不学也罢——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之过》一文。对于这篇文章的多处文字,我持有异议。这里仅仅针对李老师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见解谈谈看法,兼与李老师商榷。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山村的兴亡史。山村里的人们靠砍伐山上森林里的树木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是过度的砍伐使得环境不断恶化,最终洪水带走了一切。  李老
今天,我和鱼儿来了一场“PK”赛,由于我“作战”勇猛,技术高超,擒获了不少“俘虏”。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星期天,风和日丽,无所事事的我突然想到楼下沟渠里有不少鱼儿,便向老爸建议一起去捕鱼。老爸听了两眼发亮,双手一拍大声說:“好主意!”說干就干,我们准备好饼干、网兜等就兴冲冲地出发了。“哈哈!小鱼小鱼,我来了!”老爸瞧我手舞足蹈的样子直笑得眉眼弯弯。  来到沟渠边,老爸先把网兜轻轻地
《猴子种果树》(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2课)是一篇童话。主人公是猴子,另外三个“人物”是乌鸦、喜鹊、杜鹃,它们对猴子各说了三句话,说法大同小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从模仿起步——阅读中的写作训练策略例谈》中对这篇课文有这样一段分析:细细推之,鸟儿劝告的话语又隐藏着这样的语言结构:第一句:“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这是劝阻,连叫两次“猴哥”是着急的表现,“你怎么种梨树呢?”反问句又增强了劝阻的力量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现今的作业批改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反馈时间过长,反馈信息量过少,校正措施不力,批改形式简单化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作业积极性不高,不仅认为作业对其学习帮助不大,而且是一种负担,这让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苦涩。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对语文作业批改进行了
【课堂实录】  一、查预习,读课题  (出示预习要求:①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不理解的生词做上记号。②读完课文后想想:我有什么收获?)  师:课前,我们按这两个要求预习课文。已经完成第一条的举手。(生全部举手)  师:是啊,四年级的同学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字词学习了。  师:第二条。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虽然有些动物凶猛强大,有些动物弱小无比,但它们还是可以和谐相处。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