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五步导学法”以及“541”课堂模式, 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疏理问题;小组研讨、成果展示;精讲释疑、启发引导;归纳总结、验收巩固;时间分配上,严格做到“541”,即教师授课时间不超过50%,学生活动时间至少40%,最后师生共同小结时间10%。
教学过程中,努力落实课堂教学十原则:
目标明确,要求恰当;讲授正确,突出重点;教风严谨,管放有度;教学民主,教法灵活;体现主导,突出主体;夯实基础,培养能力;语言清晰,充满激情;板书规范,教态大方;巧妙设疑,精讲多练;激发兴趣,启迪心智。
其他细节方面要求:
(1)教师应该以愉快的心情、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并和学生相互问好。
(2)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应该每节课都有,并形成一种模式,比方说每节课我都提问五个问题,前三个问题是复习巩固所学过的重点知识,后两个问题为本节课做以铺垫。提问的目的有四:
其一,督促学生课后学习本学科的知识。
其二,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
其三,“滚雪球”式记忆,对学过的重要知识加深记忆,符合记忆规律。
其四,对本节课的内容起铺垫、衔接作用,让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
其五,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3)创设情境需要注意:情境材料不宜太长、太难,要轻松愉快,有兴趣、有悬念,并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最后恰当地解决。
(4)如何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引入本课情境后,明确地说出本课要讲的主题,然后用大屏幕或导学案列出本节课的目标;第二种方式是在引入本课情境后,明确地说出本课要讲的主题,然后开始进入新授课阶段,最后在本节课结尾的小结时,再具体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本节课的重点是啥,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了本课内容,所以会心领神会,心中有数。而第一种方式,开始就罗列目标,会使学生陌生于是茫然,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所以建议采用第二种方式。
(5)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并“划、写、思、问”,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把教师在授课中遗漏的问题进行了补充。
(6)在小组合作研讨中,不要流于形式,要有实际意义。首先,研讨的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深度,耐人寻味;其次,在小组研讨前,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让每个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疑惑,然后再进入研讨阶段,已达到小组研讨的真正目的。
好的设疑要与学生的兴趣及生活体验想结合、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接近。教师的提问,要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避免提出不加思考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回答,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同时伴有巨大的成就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教师在讲解某些问题时,应多举例,例如语文的经典段落、优美语句应该滔滔不绝;物理课上经典题型的信手拈来;政治课上的旁证博引;历史课上的古今中外等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记忆。这必须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当然,备课时准备充分也能弥补很多业务上的不足。
(8)教师在点拨指导时,要善于变抽象为形象,并找准切入点。
首先,教师自己要透彻理解所讲内容,并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讲解点拨,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同时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最近交流区)。
还有很多好的方法,比如画图说明、类比方法、分部解决、实验操作等等。
(9)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个别提问、课前小测验、课上做题等。在小组讨论中,要观察学生的发言踊跃情况,学生是否投入其中,老师要适当地给予指点,帮助。老师只有关注学生表现的细节,并采取应对措施,改变课堂气氛,及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0)教学时要特别重视临界点、分界线的研究,并且要有极限的思维、夸张的想法(极限法解题,也叫夸张法解题。
(11)经常引申、扩展,一题多解等来延长思维的深度,提高思维的层次。课堂上要经常问一问“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谁有新的发现”等,让所有学生每节课上都有收获。
(12)记忆任何一个结论,必须结合原始推导,即知道来龙去脉,切忌舍本逐末,一知半解,否则所掌握的知识特别脆弱,记忆也非常短暂。
(13)多训练学生审题能力:不包办代替,尽量让学生自己看题分析,并要求学生达到记住已知条件、求解要求,有时可以让学生复述试题内容。
(14)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也是提高学习水平的一种方法。记笔记的过程是动手动脑的过程,是提高听力、注意力、记忆力、速记力的综合训练,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这一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查漏补缺,对严谨学风的形成和系统化知识的掌握,具有强化作用。学生还应该准备一个练习本,经常动笔书写生字、单词、公式、方程式等等,加深记忆。
还要让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提炼精华,便于过后复习,否则以后的复习将会“大海捞针”。
(15)课上应该经常有学生做题的时间,教师要下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性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并以此为契机,纠正错误,深层次挖掘学生潜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16)对于规律性的东西,要经常总结,甚至变成口诀,让学生终生难忘。
(17)教学时要有思路、有步骤、有节奏,并让学生知道你的思路,让学生心中有数,增强对你的信任,以便跟着你的节奏。要经常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及告诉学生下一步要学习的内容。
(18)关注每一名学生,不仅管“教”,还要管“导”。及时鼓励、点拨、提示学生,要记住每一名学生的名字。
(19)提示学生记忆知识时要理解着记,甚至带着一份责任去记。
(20)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也能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所以巧妙的课堂小结能达到 “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
总之,看一堂课的好坏,先要看所有学生是否积极地思维,尽可能减少“陪读”现象,讲简单了,好学生陪读;讲难了,基础差的学生陪读。用眼神、手势、语言照顾到每一名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照顾到每个人,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启发、都有思考,这就是一堂好课。
教学过程中,努力落实课堂教学十原则:
目标明确,要求恰当;讲授正确,突出重点;教风严谨,管放有度;教学民主,教法灵活;体现主导,突出主体;夯实基础,培养能力;语言清晰,充满激情;板书规范,教态大方;巧妙设疑,精讲多练;激发兴趣,启迪心智。
其他细节方面要求:
(1)教师应该以愉快的心情、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并和学生相互问好。
(2)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应该每节课都有,并形成一种模式,比方说每节课我都提问五个问题,前三个问题是复习巩固所学过的重点知识,后两个问题为本节课做以铺垫。提问的目的有四:
其一,督促学生课后学习本学科的知识。
其二,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
其三,“滚雪球”式记忆,对学过的重要知识加深记忆,符合记忆规律。
其四,对本节课的内容起铺垫、衔接作用,让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
其五,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3)创设情境需要注意:情境材料不宜太长、太难,要轻松愉快,有兴趣、有悬念,并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最后恰当地解决。
(4)如何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引入本课情境后,明确地说出本课要讲的主题,然后用大屏幕或导学案列出本节课的目标;第二种方式是在引入本课情境后,明确地说出本课要讲的主题,然后开始进入新授课阶段,最后在本节课结尾的小结时,再具体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本节课的重点是啥,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了本课内容,所以会心领神会,心中有数。而第一种方式,开始就罗列目标,会使学生陌生于是茫然,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所以建议采用第二种方式。
(5)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并“划、写、思、问”,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把教师在授课中遗漏的问题进行了补充。
(6)在小组合作研讨中,不要流于形式,要有实际意义。首先,研讨的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深度,耐人寻味;其次,在小组研讨前,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让每个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疑惑,然后再进入研讨阶段,已达到小组研讨的真正目的。
好的设疑要与学生的兴趣及生活体验想结合、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接近。教师的提问,要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避免提出不加思考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回答,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同时伴有巨大的成就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教师在讲解某些问题时,应多举例,例如语文的经典段落、优美语句应该滔滔不绝;物理课上经典题型的信手拈来;政治课上的旁证博引;历史课上的古今中外等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记忆。这必须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当然,备课时准备充分也能弥补很多业务上的不足。
(8)教师在点拨指导时,要善于变抽象为形象,并找准切入点。
首先,教师自己要透彻理解所讲内容,并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讲解点拨,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同时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最近交流区)。
还有很多好的方法,比如画图说明、类比方法、分部解决、实验操作等等。
(9)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个别提问、课前小测验、课上做题等。在小组讨论中,要观察学生的发言踊跃情况,学生是否投入其中,老师要适当地给予指点,帮助。老师只有关注学生表现的细节,并采取应对措施,改变课堂气氛,及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0)教学时要特别重视临界点、分界线的研究,并且要有极限的思维、夸张的想法(极限法解题,也叫夸张法解题。
(11)经常引申、扩展,一题多解等来延长思维的深度,提高思维的层次。课堂上要经常问一问“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谁有新的发现”等,让所有学生每节课上都有收获。
(12)记忆任何一个结论,必须结合原始推导,即知道来龙去脉,切忌舍本逐末,一知半解,否则所掌握的知识特别脆弱,记忆也非常短暂。
(13)多训练学生审题能力:不包办代替,尽量让学生自己看题分析,并要求学生达到记住已知条件、求解要求,有时可以让学生复述试题内容。
(14)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也是提高学习水平的一种方法。记笔记的过程是动手动脑的过程,是提高听力、注意力、记忆力、速记力的综合训练,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这一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查漏补缺,对严谨学风的形成和系统化知识的掌握,具有强化作用。学生还应该准备一个练习本,经常动笔书写生字、单词、公式、方程式等等,加深记忆。
还要让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提炼精华,便于过后复习,否则以后的复习将会“大海捞针”。
(15)课上应该经常有学生做题的时间,教师要下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性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并以此为契机,纠正错误,深层次挖掘学生潜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16)对于规律性的东西,要经常总结,甚至变成口诀,让学生终生难忘。
(17)教学时要有思路、有步骤、有节奏,并让学生知道你的思路,让学生心中有数,增强对你的信任,以便跟着你的节奏。要经常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及告诉学生下一步要学习的内容。
(18)关注每一名学生,不仅管“教”,还要管“导”。及时鼓励、点拨、提示学生,要记住每一名学生的名字。
(19)提示学生记忆知识时要理解着记,甚至带着一份责任去记。
(20)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也能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所以巧妙的课堂小结能达到 “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
总之,看一堂课的好坏,先要看所有学生是否积极地思维,尽可能减少“陪读”现象,讲简单了,好学生陪读;讲难了,基础差的学生陪读。用眼神、手势、语言照顾到每一名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照顾到每个人,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启发、都有思考,这就是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