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鲟仔稚幼鱼骨骼系统发育观察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了解鲟形目鱼类骨骼生长发育过程,探究现存唯一的软骨硬鳞鱼骨骼适应性进化,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仔稚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连续观察,总结出相应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骨化时间。结果表明:施氏鲟初孵仔鱼观察不到明显的骨元件分化;仔鱼期的骨骼元件主要集中在头部,然后逐渐长出脊索和各鳍,本阶段未观察到任何骨化骨骼;稚鱼期进入快速生长阶段,10~15日龄时脑颅、咽颅及附肢骨骼迅速发育,身体各部分骨骼基本形成,20日龄时上颌骨、齿骨及牙齿开始骨化,24日
其他文献
南大洋是地球上最冷的水域,水温常年在0℃以下,许多生物在南大洋降温过程中走向灭绝,而南极鱼亚目鱼类在南大洋逐渐变冷过程中快速进化,成为冰冻海域最繁盛的脊椎动物。随着
为探讨黑嘴病病原菌感染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吞噬作用相关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壳径约2 cm的中间球海胆108只,用注射器针头刺入海胆体腔,再用浓度102
为进一步鉴定和体外培养引起养殖海水鱼类和棘皮动物体表溃烂的致病性盾纤毛虫,分别从辽宁地区养殖的患病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大菱鲆
为培育出产金色珍珠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良种,并为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及产珠性能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收集金色内壳色的三角帆蚌,经繁育共获得41个全同胞家
为探究鱼类雄核发育新途径及自然四倍体泥鳅所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构成,采用自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为父本、二倍体泥鳅(2n=50)为母本进行杂交,受精后5 min将受精卵放入3℃水
microRNA(简写为miRNA)是一类内源基因编码的单链RNA分子,参与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调控,在血液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miR-30e对鱼类血液生成的作用机制,以斑马鱼Danio
为探究大连市龙王塘和铁山增养殖海域养殖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体出现溃烂的原因,利用细菌分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海域养殖裙带菜溃烂的孢子体中分离纯化得到2株优
为探究蓝藻加压对藻类结构及鳙Aristichthys nobilis消化吸收所产生的影响,采用物理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蓝藻分别进行未加压和加压处理(0.7 MPa,1 min),利用不同规
为了实现用目标强度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赛里木湖高白鲑Coregonus peled的资源量进行评估,于2017年6月和2018年7月从赛里木湖全湖水域的定置网中共采集19尾高白鲑作为样本,使
为了阐明壳纹船卵溞Scapholeberis kingi Sars的盐度适应性,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壳纹船卵溞的形态特征、分布、急性盐度耐受性,以及(25±1)℃恒温条件下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