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开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bao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称“木头人”的海弟,在他人眼中就是一位有如“苦行僧”般的年轻创作人。他的工作室住家里堆满了他8年来从广州的城中村、回收站用单车载回来的古木板、民间拙朴感的老家具,还有水泥方块、老房子门口的石墩等。
  那组名为“我们”的棱系列作品高高低低地站立在水泥块上、玻璃瓶上,有如哥特式的森林一般肃穆,几乎要长到了天花板。工作台及周边散落着海弟自己制作的木工工具,还有一地没来得及打扫的木屑。鸟窝、蚝壳、螺丝、潮州红泥炉、植物的果实、老卯榫小件?各种材质迥异、来自自然及人工,甚至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小件既和谐又冲突地共存于同一个小屋子,让所有到访海弟工作室的朋友们都觉得讶异——怎么可能一个人一屋子全是老木头,并且每天与这些木头共生相见?!这样的气场在广州城里实在少见。
  再说,海弟白天是在实验室里穿上白大褂,把标本放到放大镜下检查的实验员,夜里或者天蒙蒙亮及周末的时间他才是“木头人海弟”,挤出来的时间都用来学习鉴定木材,收集旧木,并且一点点地把旧木做成小型雕刻兼生活设计品,再以小作品为样本做成大雕刻。
  并不丰厚的收入,发了狂地以木头为主角的生活方式,看似颇为清苦。实则他面对一屋子辛苦收集来的木头是抑制不住地激动,总是会不停地拿着工具敲敲打打,必须得骑着单车去树木成荫的中山大学转悠,来平衡创作带来的紧张与刺激感。今年,海弟离开了工作8年的实验室之后,成为了独立艺术家,并且迁居到了浙江的一个小城。
其他文献
在接触迟子建的作品之前,曾多次在他人文章里读到她的名字。当时就想,他是一个怎样的作家。这里之所以用“他”,因为直觉把迟子建当成男性作家。这是一个中性化的名字。后来知晓她是女性,一下子就从主观意识更改过来,不像海男这个名字,至今仍残留了一点误解。迟子建,姓氏特别,名字更具深意,并且通过她的作品很快将这个名字刻记在心。  两次读迟子建的作品,其间相隔了半年。最初接触是在四月,当即被吸引,可惜每去图书馆
还记得那年秋天的阳光,还没有被现在像墓碑一样的教學楼遮挡着,暖暖地照在身上,地下的影子虽然散发着忧郁的灰蓝色,在下午的深黄色的阳光下,却是那么的幽雅。  那时的博尔赫斯书店就在美院去食堂的路上。红墙灰瓦,没有挂上招牌以前,毫不起眼。只是偶尔跑出几个或是长发飘飘的师兄,又或是板寸的师姐,再不然就是那几个沉默寡言,在喝酒时却会把酒当歌的老师,你才发现这里原来有个书店。  我们那时是不常去的,店里大部分
梅子姐姐:  你好。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宅女,平时不怎么喜欢出去,就是待在家上上网,QQ、微信、贴吧和微博什么的我都玩。最近我猛然发现一个事实,平时温婉文静的我,在网上却放得很开!在微博上跟一些粉丝掐架,掐完才发现那些字眼我在平时是绝不会说出口的,好疯狂啊!有什么心事,我也喜欢跟网友倾诉,倒是现实生活中很少跟朋友来往,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认为我有点孤僻?网上一个我,现实一个我,梅子姐姐,你说,我这样下去
张炜的小说《寻找鱼王》,刚开始读不是那么的耐人寻味,不过越读越让人颇有感触。  这本小说讲的是一段失传已久的大地故事,一个男孩生命之初的奇幻旅途。  在干旱缺水的大山深处,鱼成为了一种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捉鱼和吃鱼则象征着不同寻常的本事和身份。在大山里,大鱼就是奇迹。正是怀着这一与鱼有关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向往,小说的主人公“我”立志要成为一个捉大鱼的人(其实在大山里光靠卖鱼就能富有),并由此踏上寻找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专门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要做好剩余人口脱贫工作,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堅工作。”而要实现返贫检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离不开精准扶贫档案这一基础工作。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迎接中央层面的大考,这给驻村工作队、农村第一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吕梁市岚县社科乡冯周村为例,全村自2015年开始实行精准扶贫资料“
全班听到这“罚”字,都乱了阵脚,个个面露死灰色,那气氛近于恐怖……  在上中学前的那个暑假,在家日子过得平淡无奇,于是十分渴望时间快些过,好让我尽快到新学校读书,新奇新奇。如今,中学生活也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了,我才发现中学生活简直就是险象万千,困境重重。   学校安排了一个严格得出了名的老师来教我们,我没想到一上中学便遇到如此棘手的事,这可能是别人中学三年都遇不到的“好事”。   这老师是教语文
周国平的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观点的。但本文在论据之后都有几句非常精彩的句子,或议论或抒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节选的第一段中“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这里作者举了哲学家第欧根尼的事例之后,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巧作精当的议论,这样论据与论点的配合就很默契了。又如“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北京,而通往这座记忆之城的路径只有一条——阅读《城门开》。通过这本书,北岛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北京,北京,周作人郁达夫唐鲁孙张中行,数不清的作家写过北京,现在,请看看北岛的北京。北岛的北京独一无二,不仅仅在于这是北岛个人的记忆,还在于,这几乎是一本以童年视角为主的书,这是一座孩子的北京。  童年的北岛,那时
写大白菜这部分印象尤其深刻。  文字并没有特别明晰的故事导引,但是从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读到那种从城市到乡野,秋日寒气扑面而来的感觉。母亲用大白菜做食材夹杂很多日常吃食炖一锅乱炖,就像很多归家游子进门的第一宴,家人用朴素的美食除去你跋涉而来的寒气。接着写大白菜的科属,和古代文化中的白菜进化史,也即中国人对大白菜的植配和训育,一棵白菜的前世今生就写出来了,从“葑”到“菘”,再到“白菘”到包心菜,你看到的
记忆里最早有关读书的事,是在两岁的时候。那是一本儿童看图识物。  那个年岁,说话还不利索,对“书”更没有概念,只是对眼前带有文字的彩色图案好奇。于是用自己小小的手,握住了母亲的一根手指,使出吃奶的力气往书页上戳。这根手指就是解答我疑问的魔杖,点到哪里,就会有温柔的声音为我解答:“这是牛,大牛。这是羊,山羊。”母亲回忆说,有时一幅图要点十几遍,我才把她的手指松开——母亲不厌其烦的耐心教育,成了我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