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书评·接地气的舌尖等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大白菜这部分印象尤其深刻。
  文字并没有特别明晰的故事导引,但是从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读到那种从城市到乡野,秋日寒气扑面而来的感觉。母亲用大白菜做食材夹杂很多日常吃食炖一锅乱炖,就像很多归家游子进门的第一宴,家人用朴素的美食除去你跋涉而来的寒气。接着写大白菜的科属,和古代文化中的白菜进化史,也即中国人对大白菜的植配和训育,一棵白菜的前世今生就写出来了,从“葑”到“菘”,再到“白菘”到包心菜,你看到的简单的白菜原来这样不简单。无知带来神秘和想象,有知带来审美和力量。于是在感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同时,你对人类对美食的改造也叹为观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你甚至可以感受到自然界人与植物的较量与厮磨,在此消彼长间,万物生生灭灭。
  经过这样的了解,你对食物有了另外一种深刻的看法,普通的蔬菜的信息内涵不一样了,就像妈妈做的菜和饭店做的菜的不同,食物中有感情的力量,亦有不可名状的信息的力量,有些事情一旦你知道更多,便产生更多的敬畏,于是对那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会更加深刻了。
  这样的文字,有厚度,接地气,这才是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国。是素食者舌尖上的中国博物版,兼有科普和人文气。信息密集,阅读体验非常好!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爱默生
  春暖花开的时候,父亲打算在阳台上种辣椒。从楼下花坛里取回的土,父亲添杂了旧年托人找来的肥,实实的把沾满土锈的花盆满上。他小心翼翼的打开包着种子的纸包,用手指把种子一粒一粒的蘸出来播在土里。
  父亲在农村生长,自然懂得很多和农事有关的事情。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常带着我在安静的田地里读书。初春的田地刚刚犁过,父亲怕我跑远,便叫我到他身边,讲些他小时候在田里的事情给我听。我喜欢听那些简单有趣的事情,就像我从未接触田地,那些田埂上开着一串一串毛茸茸的小花,让我知道世间的事情还有这么多可以任由我触碰的。
  自那时起,我常常在父亲空闲之时让他讲旧事给我听。那些事情算不上故事,没有多少来龙去脉也没有多少波澜曲折,它就是父亲儿时的记忆:那些老家的花草树木,已经消逝的旧时庭院,爷爷栽植的桃李杏树,还有父亲最爱偷吃的葡萄。那些短小而简单的旧事,是父亲一点一点讲给我听的,我只是安静的听着,在心里描摹着那个并不繁茂却很有意思的田园。这只是父子之间短小的说话,这些平淡到连故事都谈不上的事情,却牢牢的镌刻在我的脑子里。我喜欢这样的事情,还为这些细碎般的说话起了一个有别于“故事”的名字:小话。
  或许是儿时父亲对农村生活的小话,让我产生了很多对充满旧时光泽的事物的兴趣。虽然仅有只字片语,却在漫漫的记忆中积累一个个故事。它们连着,又似乎不连着。那些日常又充满着很多消逝和未消逝的风物,就好像我亲自经历的一样,清晰的留存我的记忆里。于是我喜欢这些细碎的小话,它让我寻找到我无法触及却可以触及的这个世间。
  这便是小话。在我看来,那些细碎的称不上故事的记录,都是关于自然和生活的小话。
  小话有些太简单,简单到我并没有想到要把这样细碎且平淡的事情记录下来。它所承载的只是自然的记忆,通过交流传递给我,然后感染了我。这些属于每个人简单平淡的情感与对自己生活过的风物交织后的结果,是每个时空所拥有的留存。它或许只是父亲认识生活的视角,或许只是我感知自然与生活的一个闪光,在我看来不值一提。
  老家墙角下那棵爷爷栽下的连翘,在春日里盛开如瀑布般的金黄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疏;父亲儿时的庭院池塘在我出生前就已经填成平地;村子里记得土法酿醋的老人越来越少,那些曾经记忆里的东西,却一点一滴的逐渐被时间抹去。我们生活中很多细碎的东西,终究要随着我们老去,或许消失,或许变得难以言说。这些只存在言语中风物的消失,那些不曾接触的人们已经无法将它们还原。
  于是很多人想要留住记忆,他们利用便捷的工具去记录那些想要留住的东西,或是照片,或是写生,或是文字。那些静止的光影,在写生簿上勾勒的线条中填的色彩,以及成熟动人的文字,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把那些容易消失静止的风物、活动的风俗长久保存下来。我想这可以叫做笔记,把那些害怕遗忘的东西用各种方法承载下来。于是这些笔记可以留给那些想知道这里曾经存在过什么样的人,让他们还原出这里旧时的风貌。
  这便是笔记。在我看来,那些值得留存的记忆也罢,口口相传的小话、故事也罢,都是时间与空间的写照。
  在生活中,我渐渐结识了一些朋友。他们告诉我,在变换的自然里,那些存在的,即将消失的,或者已经消失的风物是值得我们用各种方式记录下来的。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每一个乡土风物、树木瓜果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正是如此,我明白那些被父亲熟知的,被我熟知的,甚至是生活熟知的细碎的事物是自然的话语。我们尝试去做自然的聆听者,用我们认为可以承载的方式去倾听自然的小话,从这纷繁言语中拼接出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甚至是只字片语杂糅着人类与自然情感的小话,我们都可以记录下来,做成谁都可以读懂的自然笔记。
  于是我们把它们聚集在一起,名字叫做自然笔记。我们用真知与实践来记录,记录我们的视野和经历中:现在的,是我们活着的;过去的,是消逝不久的。而这些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得到,听得着,摸得清,尝得出,想得明,记得住的。
  春物在孕育,我期待它的萌动。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
  到处走走停停
  也一个人看书、写信
  自己对话谈心
  ——题记
  在耳朵里塞了很长时间的手风琴曲,盘着腿对着Word文档发了许久的呆,也不过是缓缓地敲下了这几句歌词,我眼中所谓一个人的生活,说到底,也不过是这样了。
  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由地想,我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的生活的呢?   12岁的时候,上了初中,开始了整整10年的住校生涯。
  毕业后辗转了好几个地方终于回了家,然而在家不过待了年余,还是选择了留给那个皖南小城一个决绝的背影。
  这么些年,其实从未一个人单独生活过,在学校是少则四人多则十来人挤在一起,在外工作,也是跟人合租,且大部分时候同室友们都相处愉快,一起吃饭念书聊天逛街争吵和好,从未落过单。
  然而,却依然是内心一片寂静,总是不由自主地坚定认为:这么些年,自己只有一个人,自己始终在一个人生活。
  仿佛那些热闹那些经久的陪伴,都同自己没有关系。
  陶立夏的文字清淡而且干净,文字功底极为丰厚,知识储备很多,而且,对文字有着天然的敏感。总之,是我喜欢并且艳羡甚至嫉妒的那种美好。
  同样艳羡甚至嫉妒的,还有她一个人生活的笃定和从容。
  这个骨子里都透着文艺和浪漫的姑娘,离开了工作和人群,过了一年闲居的生活,背着包到处走走停停,拍下一个戳入眼睛的风景,看书,写字,思考。
  她写道:
  “确实没有人随心所欲地活着,生命即是束缚,但我们却可以经由努力与取舍,让生活尽可能接近你想象中的模样。”
  “不是怕来不及,是此时此刻,非如此不可。”
  你眼中的一个人,是孤独寂寞与辛苦难捱,而陶立夏眼中的一个人,不过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活状态。
  是不断去遇见不一样的风景,见到不一样面孔的人,是不断地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推翻与重组,直到自己心中那个影子,长成坚强倔强的模样。
  是在一次次告别中学会走得更加没有留恋,是在一次次期待与失落中学会了更好地爱自己。
  很多时候,我总是会陷入突如其来的深深孤独中,莫名地就会感觉自己被抛弃到世界边缘。觉得没有人爱自己,觉得这世界这么多人,可是你看,我哭的时候没有人替我擦干眼泪,我疼痛的时候没有人拥抱我,我觉得生无可恋的时候也没有人拉着我走出那个巨大的黑洞。
  所以我同陶立夏一般,“总是在寻找陌生的,更广阔的水域,期望在陌生感中获得短暂平静。”把自己放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投身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然后,终于,开始平静。
  “练习一个人,发现等待和依靠徒有虚名。自此不会陷于厌倦,也不再责怪生活的遗憾。”
  我们没有办法避免掉一些不开心的事,没有办法挽留一些逃不掉的失去,没有办法时时刻刻等待和依赖。
  而成长的最终,都需要明白,任何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这个宇宙中独自生活,边走边爱,有时候有人同行一段,但是,没有人,和你的终点永远一致。
  练习一个人,需要强大的内心,和不断充盈自己生活的欲望。
  于陶立夏,练习一个人是行走,阅读,写字和爱,是不死的对自由的欲望。
  于我,练习一个人是不再逃避,不再慌张,不再恐惧,是好好地爱自己,整理自己所有的过往,静静地前行。
  如同陶立夏在书中所言:“生命里的驿路梨花,含风带露开过,也曾妖冶压弯枝头。但都会过去。”
  同很多人谈天说话,一点一点拼凑出自己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期许。
  过去的伤痛那么盛大而触目惊心,可是你不能永远沉溺于此。
  即使曾经深爱过的人离开了,即使只剩下你孤单一个人独自前行,你也不能永远沉溺于此。
  花那么多力气悲伤和痛苦,不如打起精神来好好生活。
  “浮生若梦,须知尽欢。”
  后来,我终于学会了一个人。
  学会了自己让自己快乐。
  你呢?
其他文献
奇葩同桌 广州市白云区同和中学初二级 商飞扬  “没有一丝丝顾虑,没有一丝丝防备……”仪容仪表检查老师就出现在我们班。她不知不觉中靠近我的同桌,指着他的头发说:“这种幼儿园发型不可以出现。”全班爆笑。“对咯,还留这种发型。”都不知他当时哪来的勇气冒出这一句,全班再次爆笑,他才反应过来,往后一看,老师正盯着呢,他羞愧地低下头。(指导老师 李香元)   猪豆豆点评:狂笑过后,特想见识一下这种“幼儿园
陌上花开缓缓归之狗尾草    铁凝写道:“要是你不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走过,怎能看见那些狗尾巴草呢?要是你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走过,谁能保证你就会看见那些狗尾巴草呢?”    是呀。绿油油、毛茸茸的狗尾巴草四下散布在各个角落,平常得让现在的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可它确实存在着,在我们儿时的每年夏天。  修长的叶,毛茸茸的草穗,茂盛而快乐的生长在夏日的阳光中,惹得人情不自禁的去采摘下来。  还记得吗
在接触迟子建的作品之前,曾多次在他人文章里读到她的名字。当时就想,他是一个怎样的作家。这里之所以用“他”,因为直觉把迟子建当成男性作家。这是一个中性化的名字。后来知晓她是女性,一下子就从主观意识更改过来,不像海男这个名字,至今仍残留了一点误解。迟子建,姓氏特别,名字更具深意,并且通过她的作品很快将这个名字刻记在心。  两次读迟子建的作品,其间相隔了半年。最初接触是在四月,当即被吸引,可惜每去图书馆
还记得那年秋天的阳光,还没有被现在像墓碑一样的教學楼遮挡着,暖暖地照在身上,地下的影子虽然散发着忧郁的灰蓝色,在下午的深黄色的阳光下,却是那么的幽雅。  那时的博尔赫斯书店就在美院去食堂的路上。红墙灰瓦,没有挂上招牌以前,毫不起眼。只是偶尔跑出几个或是长发飘飘的师兄,又或是板寸的师姐,再不然就是那几个沉默寡言,在喝酒时却会把酒当歌的老师,你才发现这里原来有个书店。  我们那时是不常去的,店里大部分
梅子姐姐:  你好。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宅女,平时不怎么喜欢出去,就是待在家上上网,QQ、微信、贴吧和微博什么的我都玩。最近我猛然发现一个事实,平时温婉文静的我,在网上却放得很开!在微博上跟一些粉丝掐架,掐完才发现那些字眼我在平时是绝不会说出口的,好疯狂啊!有什么心事,我也喜欢跟网友倾诉,倒是现实生活中很少跟朋友来往,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认为我有点孤僻?网上一个我,现实一个我,梅子姐姐,你说,我这样下去
张炜的小说《寻找鱼王》,刚开始读不是那么的耐人寻味,不过越读越让人颇有感触。  这本小说讲的是一段失传已久的大地故事,一个男孩生命之初的奇幻旅途。  在干旱缺水的大山深处,鱼成为了一种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捉鱼和吃鱼则象征着不同寻常的本事和身份。在大山里,大鱼就是奇迹。正是怀着这一与鱼有关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向往,小说的主人公“我”立志要成为一个捉大鱼的人(其实在大山里光靠卖鱼就能富有),并由此踏上寻找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专门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要做好剩余人口脱贫工作,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堅工作。”而要实现返贫检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离不开精准扶贫档案这一基础工作。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迎接中央层面的大考,这给驻村工作队、农村第一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吕梁市岚县社科乡冯周村为例,全村自2015年开始实行精准扶贫资料“
全班听到这“罚”字,都乱了阵脚,个个面露死灰色,那气氛近于恐怖……  在上中学前的那个暑假,在家日子过得平淡无奇,于是十分渴望时间快些过,好让我尽快到新学校读书,新奇新奇。如今,中学生活也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了,我才发现中学生活简直就是险象万千,困境重重。   学校安排了一个严格得出了名的老师来教我们,我没想到一上中学便遇到如此棘手的事,这可能是别人中学三年都遇不到的“好事”。   这老师是教语文
周国平的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观点的。但本文在论据之后都有几句非常精彩的句子,或议论或抒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节选的第一段中“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这里作者举了哲学家第欧根尼的事例之后,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巧作精当的议论,这样论据与论点的配合就很默契了。又如“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北京,而通往这座记忆之城的路径只有一条——阅读《城门开》。通过这本书,北岛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北京,北京,周作人郁达夫唐鲁孙张中行,数不清的作家写过北京,现在,请看看北岛的北京。北岛的北京独一无二,不仅仅在于这是北岛个人的记忆,还在于,这几乎是一本以童年视角为主的书,这是一座孩子的北京。  童年的北岛,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