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妇吟》看古诗词解读的三个层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y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rn先看张籍的一首名作:rn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rn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rn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rn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rn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rn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rn这是一首颇富内涵的唐诗精品.仅就字面而言,作者以一位已婚少妇的口吻叙写了她历经的一番情感波折,情真意切又毫不含糊地拒绝了一位“厚脸”男人的追求.整个操作细腻、熨帖,“发乎情,止乎礼”,一位“情智双高”的聪慧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诗短情长.梳理了一下,其高明之处有以下几点:rn第一,放低自己,尊重对方,以弱示人.通篇中,她称人为“君”,自称是“妾”.抑己扬人,放低自家身段,抬高对方身价,给足对方面子.示人以弱,展现出极高的处世智慧.
其他文献
[单元解读]rn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编排了七首古典诗歌,展现了诗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体式的流变.
期刊
王安忆在代表著作《长恨歌》中还原了 一座城市的肖像,实质上也是对城市的记录和礼赞,而其中的女性形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这部作品呈现出女性人物与城市同构共生的景致,揭示了城市与女性水乳交融的关系,以及城市女人的自身价值.
一rn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教材的六条具体“阅读指导”中,编者将“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置于首位.据笔者观察与研究,阅读《红楼梦》,很多学生迈不过的“第一道坎”正是前五回.rn那么,阅读前五回,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rn1.作品的第一回和第五回,作者的笔触是变幻莫测的.他一会儿写仙界,一会儿写人间,一会儿又转入梦境,这样的写法既充满了诡异、离奇的色彩,又有对现实生活的折射与映照;既有宏观上的安排和布局,又在幽微处设置无数令人遐思的悬念和伏笔,真可谓天上地下,亦真亦幻,
期刊
班固的《苏武传》为读者再现了苏武人格伟岸的形象.本文拟从苏武的“顺变”中透视其人格内核.苏武的“顺变”是指面临突发事件、遭遇意外经历、身陷艰苦境地所采取的应变措施.文中主要写了苏武四次“顺变”之举,现做简要分析.rn一、出使:责任担当的人格内核rn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匈奴时常南下侵扰汉朝边民,“连伐”是汉朝安定边境、保护边民的应对之举.
期刊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提出了高中“学习任务群”概念,此概念可作为一种学习的导向、学习的理念,这种学习的方式也为初中语文学习提供了借鉴.学习任务群,将语文课程与项目化学习结合得更为紧密,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践.
“学习任务群”是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与焦点.通过文献整理我们发现,当前“学习任务群”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是什么”和“怎么做”两方面,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试图在探索中建构体系,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厘清亟待解决的问题,吸取传统经验,面向未来,将研究引向深入.
价值曲解本质上是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似是而非的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存在某些错误经验,或在价值判断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逻辑错误.在阅读教学中,应按照价值定位、价值澄清、价值分析、价值影响、价值重塑的程序,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创作意图,从而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烛之武退秦师》无疑是一个出色的劝说故事.烛之武用简洁明了的劝说解决了复杂的国际矛盾,开启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最终也解除了郑国被两强围攻的危机,充分反映了他高超的逻辑智慧.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揭示这场劝说的逻辑奥秘.rn一、劝说与被劝说rn文章的核心是烛之武劝说秦伯.全篇几乎每一位人物都处于劝说与被劝说中:佚之狐劝说郑伯,郑伯劝说烛之武,烛之武劝说秦伯,子犯劝说晋侯.
期刊
[单元解读]rn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本单元主要是对古代经典抒情散文的研习,以必修积累的散文阅读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着意体会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抒情散文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并能够梳理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期刊
[单元解读]rn本单元所选文章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并且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鲁迅以幽默、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揭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以期唤醒、改造国民;沈从文则用散文化的笔触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与善良美好的人性,带领我们共同畅想“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样态.《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作品,艾青追求诗的散文化,把现代自由体诗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进行了新诗格律化的尝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