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25~27日,由环太平洋地区早期儿童教育研究协会(PECERA)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浙江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联合协办的环太平洋地区早期儿童教育研究协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500余名学前教育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出席了本次大会,其中300余人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先生宣布大会开幕并致辞,PECERA主席Won Young Rhee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杨广学教授、PECERA中国大陆地区委员会主席朱家雄教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蒋莉等领导和嘉宾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大会围绕“变化社会中的学前教育”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著名学前教育专家托宾(Joseph To-bin)教授作了题为“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的主题报告(编者注:报告全文详见《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1期),他在报告中指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学前教育信念和方法,每个国家的学前教育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不应被低估或忽视,而应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美国孟菲斯大学的薛烨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学前教育中对孩子的尊重”的主题报告(编者注:报告全文详见《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1期),他在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美国和日本,人们对尊重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在中国,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多代独生子女的延续、全球化以及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的尊重在观念和实践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然而我们要警惕这些变化背后可能存在的对传统文化的削弱甚至放弃,力求在融入世界的同时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日本东京女子基督教大学唐泽真弓(MayumiKarasawa)教授在她的主题报告中通过分析录像片断介绍了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文化观念和实践方法。她在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日本教师的一种“见守”策略,即对于孩子之间的争斗行为密切关注但不干涉的策略。她指出这是一种与中、美等国极为不同的教育理念。美国孟菲斯大学阚淑英(Katherine M.Kitzmann)教授以自己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做家长的经历,就学前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化情绪作了主题报告。
在本次会议上,托宾教授、薛烨教授和唐泽真弓教授还就他们的最新研究“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介绍了一种可称之为“多种声音的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和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及其影响。①此外,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学者也作了组合式发言,共同探讨“不同国家的学前教育体制及政策”等问题。
研讨会期间,代表们在10余个分会场开展了专题研讨。大家针对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学前儿童发展、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幼儿教育的师资培训、跨文化研究、0-3岁婴幼儿教育、社会机构的早期教育与服务、幼儿教育改革与创新、家庭教育与家园合作、跨学科合作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媒体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等专题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展开讨论。
本次大会在学术研讨上有两个十分鲜明的特点。
关注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呼吁尊重各自的文化,保留各自的文化传统
本次大会的主题报告聚焦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问题,报告者认为每个国家在学前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念和实践方法,但是这些观念和方法常常因为被低估而面临消逝的危险。这种低估大多来自执政者对所谓学前教育体系现代化的盲目追求,来自各种学前教育实践方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所产生的某种混乱,也来自人们对学前教育质量标准化的膜拜。报告者在对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各国的学前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与其文化息息相关的,是非常有价值且需要传承下去的。因此,报告者呼吁各国学前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决策者重视本国学前教育中的文化观念和实践方法,把它们当作国家宝藏,当作祖传财产,当作自己教育生态中的濒危物种,去保护并传递给下一代。
已经出版的《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的三位作者托宾教授、薛烨教授和唐泽真弓教授都在他们所作的主题报告中谈到,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改革中,一味追求改革、倡导儿童中心论的教育理念已经开始与一种对传统中国式学前教育价值的认同取得平衡。他们预测,中国的学前教育将会出现一种由杜威理论、维果茨基理论、方案教学、瑞吉欧教育经验与儒家思想、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式传统教育整合而成的教学法。而其中中国式传统教育所强调的记忆、表现、技能、文本知识以及批评等将显得十分重要。
介绍了一种新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的研究采用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可称之为“多种声音的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即收集人们对相同场景的一系列不同的评论,把集体访谈看作受访者和研究者之间共同建构意义的机会。具体地说,这是一种以视频技术为记录手段引发多种讨论声音的研究方法。它整合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基于视频记录的人种志方法,精神动力学中运用模糊视觉刺激作为工具研究无意识状态下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投射实验之父亨利·A·莫瑞的主题统觉测试(TAT)研究方法及其后继者威廉·考迪尔的“图片访谈”(picture interview)技术等。同时,这种研究方法也受到了俄国文艺理论家和社会哲学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多重话语”(multivocality)等理论的影响。这种方法有利于加速研究进程。使得研究的关注点可以更多地聚焦于与受访者的访谈上。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一研究方法中,视频不再只是研究中的数据,而且是研究线索、刺激物、讨论主题和访谈工具等。
本次大会的专题研讨环节向与会代表具体介绍了这种研究方法。给与会代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与会的500余位中外代表对本次大会的学术气氛以及会议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历时三天的学术研讨会期间,来自各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思想火花的碰撞拓宽了学者们的视野,引发了他们对学前教育领域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正如一位与会代表所言:“我很庆幸参加了这次大会,很有收获,这是我人生中一次愉快而难忘的经历,是我学术生涯中新的起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先生宣布大会开幕并致辞,PECERA主席Won Young Rhee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杨广学教授、PECERA中国大陆地区委员会主席朱家雄教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蒋莉等领导和嘉宾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大会围绕“变化社会中的学前教育”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著名学前教育专家托宾(Joseph To-bin)教授作了题为“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的主题报告(编者注:报告全文详见《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1期),他在报告中指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学前教育信念和方法,每个国家的学前教育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不应被低估或忽视,而应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美国孟菲斯大学的薛烨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学前教育中对孩子的尊重”的主题报告(编者注:报告全文详见《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1期),他在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美国和日本,人们对尊重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在中国,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多代独生子女的延续、全球化以及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的尊重在观念和实践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然而我们要警惕这些变化背后可能存在的对传统文化的削弱甚至放弃,力求在融入世界的同时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日本东京女子基督教大学唐泽真弓(MayumiKarasawa)教授在她的主题报告中通过分析录像片断介绍了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文化观念和实践方法。她在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日本教师的一种“见守”策略,即对于孩子之间的争斗行为密切关注但不干涉的策略。她指出这是一种与中、美等国极为不同的教育理念。美国孟菲斯大学阚淑英(Katherine M.Kitzmann)教授以自己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做家长的经历,就学前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化情绪作了主题报告。
在本次会议上,托宾教授、薛烨教授和唐泽真弓教授还就他们的最新研究“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介绍了一种可称之为“多种声音的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和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及其影响。①此外,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学者也作了组合式发言,共同探讨“不同国家的学前教育体制及政策”等问题。
研讨会期间,代表们在10余个分会场开展了专题研讨。大家针对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学前儿童发展、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幼儿教育的师资培训、跨文化研究、0-3岁婴幼儿教育、社会机构的早期教育与服务、幼儿教育改革与创新、家庭教育与家园合作、跨学科合作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媒体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等专题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展开讨论。
本次大会在学术研讨上有两个十分鲜明的特点。
关注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呼吁尊重各自的文化,保留各自的文化传统
本次大会的主题报告聚焦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问题,报告者认为每个国家在学前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念和实践方法,但是这些观念和方法常常因为被低估而面临消逝的危险。这种低估大多来自执政者对所谓学前教育体系现代化的盲目追求,来自各种学前教育实践方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所产生的某种混乱,也来自人们对学前教育质量标准化的膜拜。报告者在对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各国的学前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与其文化息息相关的,是非常有价值且需要传承下去的。因此,报告者呼吁各国学前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决策者重视本国学前教育中的文化观念和实践方法,把它们当作国家宝藏,当作祖传财产,当作自己教育生态中的濒危物种,去保护并传递给下一代。
已经出版的《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的三位作者托宾教授、薛烨教授和唐泽真弓教授都在他们所作的主题报告中谈到,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改革中,一味追求改革、倡导儿童中心论的教育理念已经开始与一种对传统中国式学前教育价值的认同取得平衡。他们预测,中国的学前教育将会出现一种由杜威理论、维果茨基理论、方案教学、瑞吉欧教育经验与儒家思想、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式传统教育整合而成的教学法。而其中中国式传统教育所强调的记忆、表现、技能、文本知识以及批评等将显得十分重要。
介绍了一种新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的研究采用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可称之为“多种声音的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即收集人们对相同场景的一系列不同的评论,把集体访谈看作受访者和研究者之间共同建构意义的机会。具体地说,这是一种以视频技术为记录手段引发多种讨论声音的研究方法。它整合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基于视频记录的人种志方法,精神动力学中运用模糊视觉刺激作为工具研究无意识状态下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投射实验之父亨利·A·莫瑞的主题统觉测试(TAT)研究方法及其后继者威廉·考迪尔的“图片访谈”(picture interview)技术等。同时,这种研究方法也受到了俄国文艺理论家和社会哲学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多重话语”(multivocality)等理论的影响。这种方法有利于加速研究进程。使得研究的关注点可以更多地聚焦于与受访者的访谈上。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一研究方法中,视频不再只是研究中的数据,而且是研究线索、刺激物、讨论主题和访谈工具等。
本次大会的专题研讨环节向与会代表具体介绍了这种研究方法。给与会代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与会的500余位中外代表对本次大会的学术气氛以及会议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历时三天的学术研讨会期间,来自各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思想火花的碰撞拓宽了学者们的视野,引发了他们对学前教育领域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正如一位与会代表所言:“我很庆幸参加了这次大会,很有收获,这是我人生中一次愉快而难忘的经历,是我学术生涯中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