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娃娃家”游戏指导片段及评析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fu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角色游戏中“小猪家的妈妈”给教师“打电话”(以下小猪家的妈妈简称为“妈”,小猪家的爸爸简称为“爸”,教师简称为“师”):
  妈:喂,老师。
  师:喂,你找我有什么事啊?
  妈:到我家来给宝宝过生日。
  师:那我怎么走啊?你是哪一家啊?
  妈:我是小猪家。
  师:那我怎么走啊?
  妈:你左拐,再直走就到了(这时爸爸走到教师面前来接教师了)。
  师:小猪爸爸来接我了,好的,我一会儿就来。
  (教师把手上其他幼儿的衣服放到衣柜里后,便到“小猪家”去了。下面是发生在“小猪家”的对话实录。)
  师:你们家宝宝过几岁生日啊?
  妈:3岁。
  师:有蜡烛吗?
  妈:没有。
  师:哦,你们家没有蜡烛啊?
  爸:哦,我去买。
  师:哎,你等一下啊,蜡烛是什么样子的啊?
  爸:直直的。
  (幼儿从“百宝箱”里拿来一根短而细的绿色管子当蜡烛。)
  师:怎么插啊?
  妈:这儿插一根,那儿插一根。
  师:插几根啊?
  妈:3根。
  (幼儿又从“百宝箱”里拿来两根绿色管子。)
  爸:我去找打火机。
  师:打火机是什么形状的?
  爸:是长方形的。
  师:宝宝醒了吗?
  妈:醒了。
  师:你家宝宝叫什么名字啊?
  妈:就叫宝宝(是妈妈和爸爸商量的结果)。
  师:宝宝真可爱。
  (接下来就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唱生日歌、吹蜡烛,吹蜡烛的是小猪家的爸爸妈妈而不是宝宝。)
  师:谁吹蜡烛啊?
  妈、爸:宝宝吹(于是妈妈和爸爸便让宝宝吹蜡烛)。
  (接下来是切蛋糕的环节。)
  爸:没刀。
  师:啊?你们家没刀啊?
  妈:有刀(妈妈拿来刀并把刀递给了爸爸)。
  (接下来是吃蛋糕的环节,爸爸把蛋糕切好,先给了教师一份,然后妈妈和爸爸各拿了一份开始吃起来。)
  师:为什么先给我吃?
  妈、爸:因为你是客人。
  师:哦,要先给客人吃啊。
  (教师吃完蛋糕后有礼貌地跟幼儿道别。)
  评析:
  这个游戏指导片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话”中的师幼对话,二是在“小猪家”的现场对话。
  先来看“电话”中的对话部分。在幼儿园活动室里,“打电话”的教师和“小猪妈妈”之间的距离不到3米。双方目光对视。“打电话”的教师运用“兴趣导向的策略”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问题导向的策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的做法,比如,她问了幼儿三个问题:“喂,你找我有什么事啊?”(目的)“你是哪一家啊?”(自我介绍)“那我怎么走啊?”(地点)教师和幼儿通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给幼儿打电话常识的过程,告诉对方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自己是谁、自己的家在哪里。
  在这个游戏指导片段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游戏的年龄特征。小班幼儿还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来思维,当真实事物不在眼前时他们会用其他事物来替代。因此,当幼儿给教师“打电话”时,教师迅速用手势做出“接电话”的动作,并且把在视线范围内的情景假想成不在眼前。教师只有蹲下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幼儿,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才不至于出现当幼儿“打电话”给教师时,教师直奔“小猪家”这样可能令幼儿无语的局面。
  在“小猪家”里的对话更能显示出教师指导游戏的机智。小班幼儿往往对过生日吃蛋糕的经历印象深刻,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教师进入“小猪家”。很好地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围绕过生日“宝宝”的年龄、蜡烛的数量和形状、点蜡烛需要的打火机及其形状、插蜡烛、切蛋糕、招待客人等方面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幼儿对话,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并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手口一致地点数3根蜡烛并说出总数。在游戏中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教师还以问题“为什么给我先吃”鼓励幼儿有礼貌地招待客人。在这里,教师的语言运用比较恰当,有利于幼儿积极思考、参与。
  在这个游戏指导片段中,教师不仅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和幼儿一起游戏,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而且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随机渗透数学、语言、社会等领域的教育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精神。
其他文献
编者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家庭的儿童已是衣食无忧,甚至成了家中的“小太阳”,备受呵护。可是,他们真正得到幸福了吗?多少成人把孩子当作玩偶,当作娱乐的对象;多少父母借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替他们规劃人生;多少家长把自己一生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包袱。扪心自问:我们真正把儿童看作是儿童了吗?我们又真正做到尊重儿童了吗?为此,本刊编辑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特邀部分专家学者来谈谈
我园的“社会教育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有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的子项目研究。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中所包含的多元素材,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重组建构和创新发展,使其成为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应的保障机制,保障社会教育资源的筛选和协调、稳定和持续、共享和辐射。形成有效的评价指标,使社会教育资源的使用效果得到及时而
我园地处乡镇,其中95%的幼儿来自于农村,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们深深热爱着田园生活。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发现,完全照搬适用于城市幼儿园的教材是不妥的,应挖掘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生成课程。  新闸是一座文化古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本地特产“新闸萝卜干”享誉国内,远销海外。我园幼儿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红萝卜,香脆可口的萝卜干、萝卜条更是他们饭桌上常见的菜肴。我园教师也大多来自农村,
男孩从小喜欢舞刀弄枪。女孩从小喜欢芭比娃娃。这是他们的性格特点决定的,但他们看的课外读物的内容应该不同吗?近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低幼读物出版中心针对0~9岁儿童的家庭进行了一次阅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孩子的阅读兴趣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兴趣点存在差异。  童话故事、益智游戏类、手工游戏类以及认知类的图书是男女孩子普遍欢迎的,其中,孩子们都喜欢找不同、拼图以及迷宫类型的益智游戏,喜欢涂
浙江省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浙江省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浙政发[2011]29号),出台有力措施,全面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据统计,2011年浙江省学前教育投入总额85.6亿元,其中财政性经费33.7亿元,分别占教育总投入的7.2%,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3.9%,比2010年分别增加22.6亿元和16.1亿元,分别提高了3.97和1.47个百分点。全省完成新建和改造幼儿园近700所,其中乡镇
1998年,我结束了留学日本的生活,携女回国。第一天送女儿进幼儿园时,我被眼前的一幕“震”了一下:老师手里的铃铛刚一发出清脆的声音,全班幼儿不管是正在做事的还是正在玩耍的,都会即刻放下手里的一切,一边說着“一二三,坐坐好,三二一,不說话”,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坐到自己的小椅子上,恰似兵营中的士兵。不到两分钟,全体幼儿就神速坐好。一切“井然有序”。这一幕让出生两个半月起就在日本保育园接受保教的女儿看得目
2011年10月20~22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幼儿教育专家、学者,幼儿园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直面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围绕“身心健康——学前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这一主题。通过主题报告、教学观摩和专题研讨工作坊三种形式,聚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新观
贴纸以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深受幼儿喜欢。原方案能运用这一素材帮助幼儿在说说、贴贴中归纳零星的经验,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在处理材料与关键经验的关系上可作以下思考:  一、分析材料价值,确立关键经验。原方案看似充分运用了材料,实则未能围绕关键经验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要想真正发挥此材料在一次集体活动中的价值,教师一定要确立关键经验。如,该活动可以从美术领域人手,引导幼儿先欣赏贴纸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
“我愿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明灯,用我的平凡和爱照亮他们发展的道路,启迪他们的智慧、信心和勇气。”这是鹿海云看似平凡却感人至深的教书育人心路历程。  二十七年来。鹿海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倾心于幼儿教育工作,走在幼教改革的前沿,在平凡中追求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在平静中显现对幼教事业的满腔热情,在平常中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赤诚爱心谱写幼儿教育事业新篇章,以满腔热情开创中菲教育交流新天地。她辛勤
遵循规律 突出四“性” 柏正兰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原方案借助“看电影”游戏引发幼儿关注生活中常见的座位号,体现了科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但“看座位”“排座位”“找座位”等环节及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  一、情景创设突出趣味性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