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言文中景物描写的三种境界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8525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者,案上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文章。”(张潮《幽梦影》)山水文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言文中入选中学课本的主体之一。但历来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往往偏向于字词句的掌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忽视了对文中景物描写的审美鉴赏,偶尔涉猎也不过是借用诗歌鉴赏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强调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而已,景物描写成了一种附属、一种点缀,失去了它应有的审美意义。
  情景交融固然是古代诗文的特色之一,但它不是全部,在文言文中更是如此。在文言文中,有一类虽然写山水,但只是借山水说人生说社会罢了,比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山而说智力与物的关系;苏轼的《石钟山记》,借石钟山得名的考察强调反对主观臆断,这类文章写景文字自然无须太多关注。但那些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其景物描写就要多花时间鉴赏,它不仅会暗含作者的情绪,而且它们本身就是审美对象。在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分类,即根据景物描写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意对景物特征的影响程度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种以实景为主,山即是山,水即是水,可以称为物的境界;一种是我即是山,我即是水,可以称为情意的境界;还有一种是山即是我,水即是我,可以称为空的境界或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每一种类别各有其侧重点,现简述如下:
  
  一、山即是山,水即是水
  
  这一类山水文章以客观描绘为主,以模拟山水的自然形态取胜。以山水自然美为描写的对象,往往具有较强的直观形象性,可以娱人耳目视听。枚乘《七发》中的“广陵曲江观潮”:“疾流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生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也,洪淋淋焉,若白露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作者从视听感受描绘了“涛”的变化,从闻声到开始,从少进到波涌,比喻贴切形象,渲染了一种气势壮阔的潮涌景象,所谓“壮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本文虽以客观描绘为主,并没有强烈的主观情绪,但它穷形尽相地展现了自然之美,读者阅读欣赏时便具有更大的创造空间,惊心动魄也好叹为观止也好,面对这尺幅之中的声色并茂,如何欣赏如何解读那也是各不相同了。面对此类文章,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必执著其事,集中精力欣赏自然美就好。中学课本中的《江水·三峡》、《徐霞客游记》等也有类似的特点。
  
  二、我即是山,我即是水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面对自然美景,感慨赞叹之余,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对山水的描摹,还喜欢在山水的描绘中隐喻自己的感情与理念,以情驭景。所谓“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审美主客体之间呈现双向的互动关系,作者的心境可以影响外物,外物也可以改变心境。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中学课本的传统篇目,文中作者平淡的心境因“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而“心乐之”,实景中有心情。接着是观鱼而产生“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忘我错觉,但怡乐的心境却因曲折变换的溪流而改变,“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生机却变成了“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空寂而让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景的变化源于情的变迁,被贬永州的“恒惴栗”确使作者感到快乐是暂时的,伤感是永久的,读者的阅读也会随着文章情感的起伏而波动。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被作者审美的眼光(心境)过滤和改造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读者所能欣赏的只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观物的过程即是作者游心的过程,作者以主观的、选择性的视角观察山水,把特定的山水当成同病相怜的珍爱对象。
  以情驭景的文章在中学课本里很常见,如《秋声赋》、《与朱元思书》、《黄州快哉亭记》等。“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审美态度在审美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样面对自然美景,有的能得到感发,有的则不能;同样得到感发,具体的内涵又不尽相同,这类文章的品评关键在于明了主观之景中作者的“情”,通过知人论世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物色”的一份全面而又亲切的情怀。
  
  三、山即是我,水即是我
  
  这一类文章往往淡去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显得自然空灵,“我”也成了自然,成了风景,并不宜从情景结合的角度来分析。
  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大,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灞水的微光,蒙眬的月下城郭;涟漪微摇的波光月影,摇曳明暗的灯火,村巷里的寒犬叫声、夜舂声和山寺里的疏钟声一并传来,而在这隐约氤氲之中,描写细致而灵动,声色光影似近还远,恍惚蒙眬中都归于空寂,人生的浮华喧嚣经过这山月氤氲的陶冶终于融入这空明的境界。诗人的主观情感已隐退,取而代之的是静观默照,获得的是人生本有的清净自然,是一种物我两忘,非空非有,似有还无的一种自然状态。对一切不生悲喜忧乐之心,放弃自我,我和物融为一体,达到了“万物与我合一,天地与我并生”的空灵,万物自然,心亦随之,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阅读这些诗文,虽要把握景的特点,但景和情本身不是关键,无须抓住一词一句随意发挥,重点品味的是浑然空灵物我两望的境界,体验一切“放下”的悠然。
  当然,鉴赏景物描写的角度是多重的,景物描写的分类也可以是多重的,而且在鉴赏过程中读者还可以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录序》)。但对于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为避免误读,适当的分类和点拨还是必须的,毕竟可以提示学生不同的文章类型应该有不同的鉴赏重点,可以避免单一片面,也可以避免牵强附会和过于随意的解释。■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但是许多人对人力资源经理的定位还是很模糊,而且认为“人力资源经理是人都能做”,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经理
基础日语课是实现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课时最多的一门课程,在整个日语专业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法的研
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卓著的大家。他诗词文均擅长,而以词成就最为突出,他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气势恢宏,境界高远,情感豪迈,而这些都与他为人的正直、心胸的旷达是分不开的。  “言为心声”作品也是作者的心声。从苏轼的词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内心世界。下面就以几首大家较为熟悉的词来简要分析一下苏轼的精
地方高校学报从研究民族文史、历史名人、地域文化、断代史方面设有“地方文史”栏目,但存在栏目连续性、稳定性不足,作者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平衡、多数稿件质量平平等问题,编辑应
亨斯迈公司首席执行官近日在国际石化会议上预测,今后两年全球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市场供应将继续紧张。因为中国需求年均增速超过10%,在此情况下,平均每年需要新增一套30万~4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应是互相排斥,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归化或异化,甚至综合使用二者,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介绍了一种用于均匀介质目标电磁散射求解的新型多区域表面积分方程(MT-SIE)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用于介质目标散射求解的积分方法,该方法将均匀介质目标分解为内、外2个独立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烹制功夫大有讲究。自古以来,中国的“茶道”,即所谓“色、香、味、形、水、具、时、温、烹、礼”的“十字真经”,清韵高雅,是一门高雅的饮茶艺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善于品茗,而且精于茶道,通过其出神入化的妙笔侃侃茶话,给这部我国古典文学巨著平添了几分艺术魅力。  俗云:“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贾府中是一日不可缺少的。《红楼梦》写到茶的品种,
9月15日,中国石化批复巴陵石化上报的年产30万吨己内酰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报批总投资近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