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慢品茶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ai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烹制功夫大有讲究。自古以来,中国的“茶道”,即所谓“色、香、味、形、水、具、时、温、烹、礼”的“十字真经”,清韵高雅,是一门高雅的饮茶艺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善于品茗,而且精于茶道,通过其出神入化的妙笔侃侃茶话,给这部我国古典文学巨著平添了几分艺术魅力。
  俗云:“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贾府中是一日不可缺少的。《红楼梦》写到茶的品种,有六安茶、老君眉、枫露茶、女儿茶、普洱茶、龙井茶等等。品饮下来,鲜爽生津,韵味殊佳,大都跨入地方名茶之列。在“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里,出身于仕宦之家的女尼妙玉向贾母奉茶,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这老君眉是名茶中的一品,如今叫珍眉,仍享有很高的声誉。诸如西湖龙井、六安瓜片、普洱沱茶,皆各具特色,爱好也因人而异。《红楼梦》第25回中,凤姐给宝钗、黛玉吃暹罗进贡来的茶,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第91回中,写了妙玉亲手泡茶待客,玉翎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古人饮茶重于“品”,即意在品评、鉴赏。品茶的优劣须以色(清澈)、香(馥郁)、味(甘醇)、形(挺秀)四个特点进行观尝。而且得细啜慢饮,方能体会出其中的奥妙来。
  饮茶,也是因人而异的。排忧解闷者有之,消遣取乐者有之,形成嗜好者有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曾有饮用二道茶的场景,第一道茶是漱口茶,第二道茶才是品饮。看来,描写的这种芳茶爽口的生活方式颇有一定科学道理。茶中所含的茶多酚,有杀菌解毒作用;浓茶漱口,去除进食后口内的油腻感,令颊齿留香,精神倍增。宋代大儒苏东坡曾曰:“吾有一法,每食毕,取配茶漱口,烦腻即去。”可见在我国这一习俗已源远流长。根据科学分析,饮茶有解渴、清目、提神、助消化和加强记忆的作用。茶叶经重复冲泡后,香气清浓且高,别有韵味。林语堂论茶,最妙的还是他的“三泡”之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茶味最妙,犹如婴孩身上一般的带着‘奶花香’。”
  水甘茶愈香。水之于茶,关系极大。名茶名水才能双美兼备,相得益彰。曹雪芹在《红楼梦》的“拢翠庵茶品梅花雪”一节中,就对茶与水的关系有一段绝妙的描述。妙玉向贾母献茶后,但讲究烹茶的贾母觉得光有好茶还不太放心,又问:泡茶用的“是什么水”,妙玉笑答是“旧年蠲的雨水”。当贾母吃过半盏茶之后,随同前来的贾宝玉也吵着要喝茶时,只见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边品边赞赏,泡出新茶果然“轻醇无比”。当黛玉问她:“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嗔怪她尝不出味来,便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真不识货!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总舍不得吃……”宋代词家辛弃疾有咏:“细写茶经煮香雪。”这“香雪”二字,赞美了“天泉”的色味双绝。难怪《红楼梦》中“三玉”品茗,议论的重点不在茶,而在泡茶用的水,也别具一格。其实,雨雪在形成过程中,都是与空气中的尘埃粘合在一起的,含有相当多种类和数量的杂质,煮“天泉”,泡香茗,这并不合乎科学,如果不经过人工过滤和净化,直接饮用是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如今,城市自来水用来泡茶,最好先将其贮藏缸中静置过夜,让氯气自然逸失;或延长煮沸时间以驱散氯气,也可提高茶的色、香、味,清冽可口。
  在饮茶艺术中,茶具能赏心悦目,增加兴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末年,王褒所著《僮约》中就有“武都买茶”、“烹茶尽具”之句,这是我国最早关于饮茶的记述。从《红楼梦》中,曹雪芹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品茗的雅集盛况。这一天,贾母在众人簇拥之下来到拢翠庵,妙玉殷勤招待,献茶时“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式盅,献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些精美的茶具,质地细腻,制作奇巧,以茶为饮,啜英咀华,品茗真趣,领略无遗。之后,妙玉又特意在耳房为宝玉、宝钗和黛玉沏“体己茶”时,又拿出了三件古玩奇珍。给宝钗使用的是一只用隶书镌着的相传系晋代豪门王恺的珍玩;给黛玉使用的是一件形体似钵而小,用垂珠篆刻镌着的“点犀盆”取“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意,用珍贵的犀牛角精镂而成,为宋代苏东坡鉴赏的古董;又把一件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的“蟠虫盒”(是用竹根整雕而成),给宝玉使用。还有,妙玉自己日常饮茶的一只“绿玉斗”。这些以瓷、玉、竹、角制成的珍奇古董,用之于饮茶的情趣,别开生面,可见茶文化之深厚。
  芳香满口斗新茶。自宋代始,名茶辈出日重真味,崇尚“斗茶”;轻啜细饮,品茗取娱,从此茶艺的发展倾向于闲雅细微。《红楼梦》中,写妙玉烹茶力求茶质优良,水质纯净;配以珍贵的器皿,还须把水烧得滚开。可以看出,这显然与古人的“品”茶之风有关。斟上好茶,细细把玩,闲谈中,懂得品茶的行家妙玉,还说过这样的话:“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这里说的“海”,显然是指(海)碗,因为宝玉饮茶是“海量”。对品茶的“量”来说,“一杯为品”之类的话,尽是带有打趣韵味,但精品总是以少为尚。在古代,杯与碗两个量词,一般说,以碗为大。从唐代卢仝的“一连痛饮七碗茶”描绘,到妙玉的“一杯为品”称道,都颇得古人之意,不足为怪。品茶作为一门艺术修养,饮啜之时,眼观汤色,鼻闻香气,舌顺滋味,悠悠品赏茶之色、香、味、形,满口生津,通体舒泰,其风韵也在其中了。
  茶之为饮,神融心醉。历代风雅之士茶助兴,品茗赋诗,留下许多茶后佳语。曹雪芹一生茶趣甚浓,在《红楼梦》》中其诗作多有咏茶名句。如:“一局输赢料不真,香消茶尽尚逡巡”(第2回);“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第17回)。“苦茗成新赏,孤松订久要”;“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第50回)等等,描绘种种情景下的饮茶兴味,这大概是茶与诗不解之缘的原因吧。至于茶俗的描述,《红楼梦》也没有忽略,写出了三两知己把壶品茗;行家里手,摆茶会友,叫做吃“体己茶”。而沾光、揩油的,则称之“餐茶吃”。
  古代的婚礼,与茶的联系更密切一些。古时民风,结婚要行“茶礼”,女方允婚叫“受茶”。《红楼梦》第25回中,凤姐送给黛玉两匝新茶,对她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原来,在古代定亲的聘礼俗称“下茶”,表示决不改易之意。宋人《品茶录》云:“种茶树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取。”有的少数民族至今仍然盛行此俗。故在民间往有待字闺中的女孩儿的人家作客,一般忌用茶品礼赠;但如今,人们对海外亲友或每年春茶新绿时,倒是常多送名茶以供品饮,渐成风尚。想来是因为现在自由恋爱,“下茶”之礼既废,也就不忌讳了。
  茶,因其自性高雅,常被用作待客之佳品。古诗曰:“泛花邀座客,代饮引清言。”茶在礼仪中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红楼梦》在第17至18回中,写元妃省亲,于正殿受礼,也是“茶已三献”后才降座,乐止。这也是我国的传统礼仪,叫做“献茶三道”,此乃为中国之“茶道”。俗云:“莫道醉人?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朋友聚谈,沏茶品尝,清神锐志,可称为茶文化的享受吧!朋友们,学些茶道艺术,品饮香茗佳茶,既可防病强身、健康益寿,又可宁神涤烦、怡情悦性,平添生活的无穷乐趣,岂不美哉!■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中小学校长必须强化十种意识:法治意识、质量意识、经营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机制意识、文化意识、科研意识。
本文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为了更好的实现远程教育技术,对源泉数据的收集、数据的预处理、数据挖掘及个性化智能学习系统做了较详尽的介绍。肯定了数据挖掘技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但是许多人对人力资源经理的定位还是很模糊,而且认为“人力资源经理是人都能做”,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经理
基础日语课是实现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课时最多的一门课程,在整个日语专业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法的研
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卓著的大家。他诗词文均擅长,而以词成就最为突出,他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气势恢宏,境界高远,情感豪迈,而这些都与他为人的正直、心胸的旷达是分不开的。  “言为心声”作品也是作者的心声。从苏轼的词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内心世界。下面就以几首大家较为熟悉的词来简要分析一下苏轼的精
地方高校学报从研究民族文史、历史名人、地域文化、断代史方面设有“地方文史”栏目,但存在栏目连续性、稳定性不足,作者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平衡、多数稿件质量平平等问题,编辑应
亨斯迈公司首席执行官近日在国际石化会议上预测,今后两年全球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市场供应将继续紧张。因为中国需求年均增速超过10%,在此情况下,平均每年需要新增一套30万~4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应是互相排斥,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归化或异化,甚至综合使用二者,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介绍了一种用于均匀介质目标电磁散射求解的新型多区域表面积分方程(MT-SIE)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用于介质目标散射求解的积分方法,该方法将均匀介质目标分解为内、外2个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