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积极群际接触对利他型集体行动意愿的影响:系统公正感和群际评价的中介作用

来源 :心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0998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行动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弱势群体利己型集体行动,很少有研究考察利他型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双随机设计,通过三个实验探讨积极群际接触与利他型集体行动意愿的中介效应因果模型.实验1采用想象群际接触范式操纵积极群际接触,发现积极群际接触促进利他型集体行动意愿,系统公正感和群际评价中的热情维度起中介作用.实验2与实验3分别操纵系统公正感和热情,检验中介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证实了积极群际接触-系统公正感、热情-利他型集体行动意愿的因果关系链.
其他文献
个体的恶意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伤害、欺骗与捉弄他人三方面.本研究旨在考察愤怒情绪对上述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设计了愤怒、恐惧和中性三种情绪诱发条件(后两者分别作为愤怒情绪的消极和中性情绪对照),以考察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在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对于伤害和欺骗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在观点流畅性、新颖性和伤害性上均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而对于捉弄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仅在观点流畅性和新颖性上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情绪对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而情绪唤醒度仅中介了愤怒情
研究探讨了家庭仪式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研究构建了以社会联结和自我控制为链式中介的家庭仪式影响幸福感的假设模型,并采用修订的家庭仪式问卷、社会联结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幸福感量表对67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仪式与社会联结、自我控制、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联结与自我控制在家庭仪式促进幸福感的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采用问卷法对江苏省144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深入探讨留守儿童同伴友谊质量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着重考察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和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同伴友谊质量正向预测社会适应性;(2)自我意识在同伴友谊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之间起中介作用;(3)师生关系调节了同伴友谊质量通过自我意识影响社会适应性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后半路径和直接路径.该结果对提高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为探讨父亲参与教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548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亲参与教养与自我控制、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父亲参与教养既能直接正向预测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学校适应,也能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预测学校适应;相对剥夺感在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中起到调节,当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相对剥夺感较低时,父亲参与教养对自我控制的作用增加.研究结果揭示了父亲参与教养对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提高其学校适应水平提供有益启示.
采用3(年级)×2(形旁透明度)×2(声旁规则性)三因素混合设计,在形声字识别过程中探讨形旁透明度(亚词汇义)和声旁规则性(亚词汇音)在2~4年级儿童形声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三个年级儿童均对形旁透明字的反应更快且正确率更高.而声旁规则效应仅在二年级显著,表现为对声旁发音不规则字的反应速度更快,是一种抑制作用.此结果说明在儿童形声字识别中亚词汇语义效应始终保持稳定,而亚词汇音的作用则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考察了少年、青年和中老年两种认知重评在负性情绪调节效果和成功程度上的差异.差异分析表明:少年分离认知重评的成功程度显著高于积极认知重评;青年积极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效果显著好于分离认知重评;中老年积极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效果和成功程度均显著好于分离认知重评.三组被试两种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效果之间均无显著差异.青年分离认知重评的成功程度分别显著高于少年和中老年;青年和中老年积极认知重评的成功程度均显著高于少年.
盛宣怀是清末官员、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他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对于盛宣怀的生平事业,学界向来重视以洋务建设为代表的实业活动,而甚少关注以赈务为主体的社会救济活动.该书则发现,赈务活动为重新理解盛宣怀事业生涯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线索.
期刊
威廉·斯特恩是被历史遮蔽的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创建者,对儿童人格发展理论做出了卓越的原创性贡献.他以其批判人格主义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文科学取向的儿童人格发展观,主要表现在整体论、过程论和情境论三个维面.他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多元统一的整合性发展,是主动、动力、辩证、独特和开放的过程性发展,是内在于生活世界的情境性发展.他的观点为奥尔波特、勒温、维果茨基、皮亚杰、彪勒、里格尔等人的儿童发展理论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来源.
本研究基于双加工理论,分别采用时间压力范式和思维启动范式,从间接和直接两个角度考察了直觉性和分析性思维方式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有时间压力下,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违规行为持有一致的道德判断标准;而在无时间压力下,人们易表现出自利性的道德判断和评价;(2)分析性思维可易化道德伪善,而直觉性思维无此效应.这些发现支持了道德伪善的双加工机制,揭示了意识加工在自利性道德行为中的作用.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行为结果显示,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的第三方惩罚显著多于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在高不公正提议下的第三方惩罚显著增加;ERP结果显示,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比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诱发了更大的MFN波幅和更小的P300波幅,且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的MFN波幅在高、低不公正提议下没有差异,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在高不公正提议下的MFN波幅明显更大.这说明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更愿意做出第三方惩罚,且惩罚行为更多基于自身对于公正结果的预期,较少受到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