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下室上承上部结构,下接土质内部,造成了地下室设计的不可预见因素。阐述并分析了地下室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结合自身经验,探讨和提出了一些稳固地下室结构的技术措施,包括抗浮、抗震、防水及保护层、垫层等方面。
关键词:地下室结构;影响因素;技术措施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土地资源日渐减少,这使得城市的建筑和交通逐步向地下发展,大部分建筑都开始兴建地下室[1]。地下室一般是指建筑首层地面以下,可以使用的构筑空间,根据其使用功能可分为普通、人防和平战地下室[2]。一般情况下,地下室不算建筑覆盖率,不占用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地下室建筑可以节约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然而,地下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乃至正常使用寿命,以及地下室人员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因此,本文分析了地下室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技术措施,以期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协调好技术与经济在地下室建设工程中的相互关系,并为地下室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从而实现技术与经济协调及地下室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地下室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和技术问题繁多[3],主要包括有:地下室总体结构设计因素、抗浮因素、抗震因素、结构超长设计因素、防火防水因素、保护层和垫层设计因素等。
2.1抗浮因素
地下室结构设计之初,地下水位未按勘察报告确定,或勘察报告未提供计算浮力的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斜坡道未进行抗浮验算,斜坡道与主体分缝处未作处理;抗浮验算不满足要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地下室的建设和使用。
2.2抗震因素
若地下室设计不当,对其整体的抗震性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影响地下室抗震的因素主要有:半地下室的埋深要求应大于地下室外地面以上的高度,才能不计其层数,总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算起;地下室的墙柱与上部结构的墙柱要协调统一;结构计算应往下算至满足嵌固端要求的地下室楼层或底板,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算,并应包括地下层等。
2.3防水因素
地下室防水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项目,它决定了地下室的正常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影响防水设计的因素主要有:工程性质确定防水等级;防水层数;混凝土材料;防水卷材等。
2.4超长结构设计因素
地下室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超长结构的问题,其影响因素包括有混凝土、钢筋等材料性质;地下结构受温度的影响;后浇带等。
3技术措施
3.1地下室总体结构设计
3.1.1地下室范围控制(总体设计条件)
地下室埋深≥5.0m。个别工程应最小退占地红线2~3.0m,地下室范围必须在占地红线内,但可出建筑红线。
3.1.2地下室构造埋置深度
地下室构造埋置深度的目的是满足建筑物稳定要求,主要有:a) H/18,桩基础;b) H/15,天然地基、筏基。
3.1.3地下室层高的确定
地下室层高确定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设计中主要考虑和分析人防地下室和非人防地下室。
㈠人防地下室
①覆土层厚度控制;大型社区的开发商,目前将环境设计也做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很多环境要在地下室顶板上来完成。
㈡非人防地下室
①覆土层可根据情况而定,没有覆土层时,重力管线必要时可穿地下室顶板走顶板底,此时可根据管线长短,找坡等要求,合理分配空间。
3.2防火设计
3.2.1防火分区布置;应尽量采用防火墙、防火卷帘、防火门等分隔。防火门防火分区作平层划分情况下,应注意坡道口,自动扶梯用边,观光电梯口以及上下连通的口部周围加设防火卷帘或防火墙分隔。同时,防火卷帘、防火门要注意宽度和高度设计。
3.2.2人员安全疏散口。一般情况下,每个防火分区均应有不少于两个安全出口。非停车区例如设备房,辅助用房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火区时,可利用两个防火分区间的连通门(防火门)作为一个安全出口,不同防火区可共用同一个疏散楼梯分别作其安全出口。
3.3防水设计
地下室的维护结构由于受到各种水的侵蚀,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以保证地下室防水效果。
3.3.1防水方法选用;防水设计有多种方法,例如隔水法、降排水法 、综合法。然而,地下室防水应用最广泛的是隔水法,它是利用材料本身的不透水性,以隔绝各种地下水、地表水对地下室围护结构的浸透,如毛细管水、上层滞止水以及各种有压力和无压力水,以起到对地下室的隔水、防潮作用。
3.3.2防水材料选用;主要的防水材料有柔性和刚性防水材料两种。柔性防水材料具有一定弹性及柔软性,能适应一定程度的微量变形,例如沥青系防水卷材柔性材料、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涂膜等;刚性防水材料:是指以水泥、砂、石为原材料或掺入少量外加剂、高分子聚合物等材料配制而成的具有一定抗渗能力的水泥砂浆或混凝土防水材料。主要有混凝土防水和卷材涂膜防水。
3.3.3防水设计注意事项;根据地下室使用要求的重要性,确定防水等级;地下水位与地下室底板高低尺寸关系、地质条件,土质饱和特征明确;辅助防水层一般应设在静水压作用一面(迎水面);当防水层必须设在同静水压作用相反表面时,则抵抗水的结构应具有必要的强度。
3.4抗浮设计
因为地下室与其周围环境介质存在自由水膜,不管这种水膜是潜水、滞留水,它都会产生向上或向下的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所以,浮力大于地下室的自身重量时,地下室将浮起来,而且随水位的上升而不断上升。因此,在地下室设计中,抗浮设计是很重要的措施,其措施主要有:
①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是地下室抗浮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测定抗浮设防水位,同时设法降低设防水位,例如采用不同的地下室地基。
②增加地下室的重量。这是一个基础直接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地下室的重力,而且增加了地基承载力。
3.5抗震设计
地下室承载的重力较大,在其设计中,地下室的墙柱应与上层建筑的墙柱保持一致水平,同时,对地下室工程要素的抗震要求有:
(1)柱、墙、板、梁中受力钢筋接长方式:剪力墙边缘构件、地下室地板和顶板、框架梁及框架柱中,直径≥16mm的钢筋均采用机械连接接头,其接头应相互错开,钢筋机械连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直径<16mm的钢筋可采用焊接连接接头,其接头应相互错开,钢筋焊接连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且不小于500mm。
(2)顶板面筋及地板底筋在跨中1/3范围、顶板底筋急地板面筋在支座范围接长,同一截面可接长25%总钢筋面积,相邻接头错开600.
3.6地下室超长结构设计
地下室整体结构超长在很多工程中都有报道,结构超长会造成外墙、楼板、梁的开裂。因此,在设计施工前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①设置伸缩后浇带;当地下结构大于40~60m 时,应设置一道伸缩后浇带,且后浇带混凝土宜采用补偿性的收缩混凝土。②不设置伸缩后浇带;此时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设置膨胀带和提高钢筋混凝土抗拉性能。
4结束语
地下室结构的优化设计不仅是为了降低工程的代价,使工程和经济达到有效的协调统一,而且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最重要的是,施工前做好调研和规划可以保证地下室结构的稳定,进而为入住人员的人生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卓毅刚.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经验总结[J].广东建材.2009(11):65-69.
[2]李享,谭素群.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07,33(11):81-82.
[3]梁忠.论地下室结构设计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四川建材.2007(6):99-101.
关键词:地下室结构;影响因素;技术措施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土地资源日渐减少,这使得城市的建筑和交通逐步向地下发展,大部分建筑都开始兴建地下室[1]。地下室一般是指建筑首层地面以下,可以使用的构筑空间,根据其使用功能可分为普通、人防和平战地下室[2]。一般情况下,地下室不算建筑覆盖率,不占用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地下室建筑可以节约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然而,地下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乃至正常使用寿命,以及地下室人员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因此,本文分析了地下室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技术措施,以期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协调好技术与经济在地下室建设工程中的相互关系,并为地下室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从而实现技术与经济协调及地下室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地下室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和技术问题繁多[3],主要包括有:地下室总体结构设计因素、抗浮因素、抗震因素、结构超长设计因素、防火防水因素、保护层和垫层设计因素等。
2.1抗浮因素
地下室结构设计之初,地下水位未按勘察报告确定,或勘察报告未提供计算浮力的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斜坡道未进行抗浮验算,斜坡道与主体分缝处未作处理;抗浮验算不满足要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地下室的建设和使用。
2.2抗震因素
若地下室设计不当,对其整体的抗震性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影响地下室抗震的因素主要有:半地下室的埋深要求应大于地下室外地面以上的高度,才能不计其层数,总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算起;地下室的墙柱与上部结构的墙柱要协调统一;结构计算应往下算至满足嵌固端要求的地下室楼层或底板,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算,并应包括地下层等。
2.3防水因素
地下室防水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项目,它决定了地下室的正常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影响防水设计的因素主要有:工程性质确定防水等级;防水层数;混凝土材料;防水卷材等。
2.4超长结构设计因素
地下室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超长结构的问题,其影响因素包括有混凝土、钢筋等材料性质;地下结构受温度的影响;后浇带等。
3技术措施
3.1地下室总体结构设计
3.1.1地下室范围控制(总体设计条件)
地下室埋深≥5.0m。个别工程应最小退占地红线2~3.0m,地下室范围必须在占地红线内,但可出建筑红线。
3.1.2地下室构造埋置深度
地下室构造埋置深度的目的是满足建筑物稳定要求,主要有:a) H/18,桩基础;b) H/15,天然地基、筏基。
3.1.3地下室层高的确定
地下室层高确定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设计中主要考虑和分析人防地下室和非人防地下室。
㈠人防地下室
①覆土层厚度控制;大型社区的开发商,目前将环境设计也做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很多环境要在地下室顶板上来完成。
㈡非人防地下室
①覆土层可根据情况而定,没有覆土层时,重力管线必要时可穿地下室顶板走顶板底,此时可根据管线长短,找坡等要求,合理分配空间。
3.2防火设计
3.2.1防火分区布置;应尽量采用防火墙、防火卷帘、防火门等分隔。防火门防火分区作平层划分情况下,应注意坡道口,自动扶梯用边,观光电梯口以及上下连通的口部周围加设防火卷帘或防火墙分隔。同时,防火卷帘、防火门要注意宽度和高度设计。
3.2.2人员安全疏散口。一般情况下,每个防火分区均应有不少于两个安全出口。非停车区例如设备房,辅助用房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火区时,可利用两个防火分区间的连通门(防火门)作为一个安全出口,不同防火区可共用同一个疏散楼梯分别作其安全出口。
3.3防水设计
地下室的维护结构由于受到各种水的侵蚀,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以保证地下室防水效果。
3.3.1防水方法选用;防水设计有多种方法,例如隔水法、降排水法 、综合法。然而,地下室防水应用最广泛的是隔水法,它是利用材料本身的不透水性,以隔绝各种地下水、地表水对地下室围护结构的浸透,如毛细管水、上层滞止水以及各种有压力和无压力水,以起到对地下室的隔水、防潮作用。
3.3.2防水材料选用;主要的防水材料有柔性和刚性防水材料两种。柔性防水材料具有一定弹性及柔软性,能适应一定程度的微量变形,例如沥青系防水卷材柔性材料、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涂膜等;刚性防水材料:是指以水泥、砂、石为原材料或掺入少量外加剂、高分子聚合物等材料配制而成的具有一定抗渗能力的水泥砂浆或混凝土防水材料。主要有混凝土防水和卷材涂膜防水。
3.3.3防水设计注意事项;根据地下室使用要求的重要性,确定防水等级;地下水位与地下室底板高低尺寸关系、地质条件,土质饱和特征明确;辅助防水层一般应设在静水压作用一面(迎水面);当防水层必须设在同静水压作用相反表面时,则抵抗水的结构应具有必要的强度。
3.4抗浮设计
因为地下室与其周围环境介质存在自由水膜,不管这种水膜是潜水、滞留水,它都会产生向上或向下的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所以,浮力大于地下室的自身重量时,地下室将浮起来,而且随水位的上升而不断上升。因此,在地下室设计中,抗浮设计是很重要的措施,其措施主要有:
①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是地下室抗浮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测定抗浮设防水位,同时设法降低设防水位,例如采用不同的地下室地基。
②增加地下室的重量。这是一个基础直接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地下室的重力,而且增加了地基承载力。
3.5抗震设计
地下室承载的重力较大,在其设计中,地下室的墙柱应与上层建筑的墙柱保持一致水平,同时,对地下室工程要素的抗震要求有:
(1)柱、墙、板、梁中受力钢筋接长方式:剪力墙边缘构件、地下室地板和顶板、框架梁及框架柱中,直径≥16mm的钢筋均采用机械连接接头,其接头应相互错开,钢筋机械连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直径<16mm的钢筋可采用焊接连接接头,其接头应相互错开,钢筋焊接连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且不小于500mm。
(2)顶板面筋及地板底筋在跨中1/3范围、顶板底筋急地板面筋在支座范围接长,同一截面可接长25%总钢筋面积,相邻接头错开600.
3.6地下室超长结构设计
地下室整体结构超长在很多工程中都有报道,结构超长会造成外墙、楼板、梁的开裂。因此,在设计施工前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①设置伸缩后浇带;当地下结构大于40~60m 时,应设置一道伸缩后浇带,且后浇带混凝土宜采用补偿性的收缩混凝土。②不设置伸缩后浇带;此时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设置膨胀带和提高钢筋混凝土抗拉性能。
4结束语
地下室结构的优化设计不仅是为了降低工程的代价,使工程和经济达到有效的协调统一,而且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最重要的是,施工前做好调研和规划可以保证地下室结构的稳定,进而为入住人员的人生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卓毅刚.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经验总结[J].广东建材.2009(11):65-69.
[2]李享,谭素群.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07,33(11):81-82.
[3]梁忠.论地下室结构设计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四川建材.2007(6):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