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法 启之于思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mosho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探索
  整本书阅读越来越被重视。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推动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进程。如何让课外阅读有机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使阅读效益最大化,成为整本书阅读的探索方向之一。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期特选编一组文章:有的站在宏观层面,依托校本课程的建设,打造全方位的导读体系;有的针对经典名著,量身定制阅读课程,多维度探索阅读实践活动;有的深耕原著,注重趣味;有的重组文本,突出主题。期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启发。
  【摘
其他文献
学期期末,我区五年级语文期末测验里有一道关于《将相和》的课内阅读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文中的这个细节写得如何?说说你的意见与理由。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学生的回答大致分成两派。绝大多数是“赞成派”:这个细节写得好,写出了蔺相如的动作;细节描写得详细,说明蔺相如拼了命也要保护好璧,也写出了蔺相如为国效力的决心。“反对派”势单力薄,他们认为细节写得不好,写得太简单,字数少
【设计意图】  五年级上册的《我的心爱之物》,要求学生围绕心爱之物,就其样子、来历及心爱缘由展开描写,并能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学生的“心爱”,就其认知而言,会等同于“喜欢”,所以,对“心爱”内涵的解读和擦亮,需要进一步深挖和唤醒。比如那些背后的来历和故事,比如那些温暖的回忆和情感,比如自己表达心爱的行动和方式,这是心爱之物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所在。本课教学试图依托“素材支架”,适度打开学生对
在苏教版教材中,五年级上册《习作7》中有一个习作题目是《有趣的一次实验》,要求写出“有趣”;六年级下册《习作4》中也提出写“有趣的一次实验”,要求既写出趣味,又写出实验经过、结果。两篇作文都是“趣”字当先,极好地诠释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有了“趣”,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全神贯注,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状态,个中妙趣才会在笔下恣意流淌。  笔者在
培育学生的习作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肩上的重任,因为习作是检验学生语文文字运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可是很多学生却深深害怕习作,原因之一是学生常常感到“无米可炊”。那么是真的“无米”还是不知如何“选米”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我们教师很多时候在“无米”上颇下功夫——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可是在“选米”上却用心不多。其实选材是学生习作中要着重思考和学习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习作质量的高
有人把阅读课堂中的练习比作一根杠杆,因为它撬动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使阅读训练落到了实处。的确,课堂练习使阅读课告别了长期以来重体验强分析的模式,增加了学生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的机会,提高了阅读效率。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光有练的意识,对课堂练习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使练习出现种种问题。阅读教学无形中又走上了高耗低效的老路。  一、镜头及透视  镜头一:一位教师执教
教育要转型,课堂要先行,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课堂转型两年多,期间也曾研究过不少课例,自己也在努力地尝试,可仍感到迷惘。我反复咀嚼着“以学定教”这四个字,试图从中找到灵感。  “以学定教”,即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我慢慢地找到了方法,在自己的课堂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三上《风筝》
对于《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我自认为已经研究得很透了,教过,也应邀写过文本解读和第一课时的教学案例,但是在后来的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对课文又有了多样的解读。我想学习语文最大的特点是兼容并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会有自己的个体意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别有洞天在人间”。  焦点一:“天空一碧如洗”,是否可以概括课文第二自然段?  通过研读文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感悟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感悟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因此,最近几年“感悟”成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并且频繁出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处于阅读教学的强势地位。     一、“感悟”的教学模式    “感悟”使语文课堂个性生发,然而,在享受感悟带给我们的成功之余,走进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一些“感悟”已经变了味。  平日里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
【摘 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为例,要有效达成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淡化分析、创设情境、活化体验等相应策略,引领学生理解诗意、读出诗韵、体悟诗情。如此,便可以将古诗教学的课堂打造成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生命课堂,让学生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意;诗韵;诗情  古诗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精练的语言、深刻的意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这是一篇题为《牧童评画》的课文,针对新的编排体例和要求,究竟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在特级教师赖正清的指导下,笔者进行了教学尝试。  学习文言文最传统、最无趣的方法是一字一句的解释,这是一种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