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解释”,让学生从“理解”走向“领悟”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a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这是一篇题为《牧童评画》的课文,针对新的编排体例和要求,究竟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在特级教师赖正清的指导下,笔者进行了教学尝试。
  学习文言文最传统、最无趣的方法是一字一句的解释,这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学习形式。把理解僵化为解释,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解释不等于理解,解释不能实现真正理解,我们必须引领学生从解释走向理解。那么,什么是理解?怎样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有效的办法就是转换,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表现语言符号的意义。
  在《牧童评画》教学中,我设计了“走近藏宝人”和“走近鉴宝人”两个环节,把对小古文的理解寓于这一活动中。学生对词语、句子、内容、人物的理解,都体现在两张表格中。
  一、走近藏宝人
  【教学片段1】
  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藏宝人,请先进行自学,学完以后小组内交流,重点讨论等级评定,并从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最后我们将进行小组展示。
  (学生自学后组内交流)
  师:好,下面进行小组展示。(参与展示的是第七小组)
  七组生1:我们小组认为藏宝人的姓名是杜处士,从“蜀中有杜处士”可以看出。
  (师举手)
  七组生1:傅同学,你有什么建议?
  师:我从课外查到,“处士”的意思是指德才很高但不愿做官的人。
  七组生1:谢谢,我纠正一下,藏宝人的身份是处士,姓杜。
  七组生2:住址是蜀国,爱好书画。从“好书画”可以看出。
  五组生1:我认为七组的同学要纠正一下,我们从“蜀鄙之僧”一文可以知道,这两个“蜀”都是四川的意思。而且,如果是蜀国的话,那就是三国时期,而戴嵩是唐朝的,你说一个三国时期的人怎么可能看到唐朝画家的画呢?另外,他的爱好应该是收藏书画更为正确。
  七组生3:谢谢你的建议,我们认为他的藏品数量是“百数”。你们有什么异议吗?
  三组生1:这里的“百数”可以是“数百”,因为“百数”是用百来数,而不是“千数”。
  师:哇,这个解读太了不起了,请用掌声表扬他。
  七组生4:他的主要藏品是《牛》,从“尤所爱”可以看出来,他是特别喜爱的。
  一组生1:不是的,从注释可以看出这个《牛》指《斗牛图》。
  七组生4:哦,是我疏忽了。这《斗牛图》是出自戴嵩之手。从“有戴嵩《牛》一轴”可以知道。
  (师穿插指出“嵩”“祟”“崇”的区别)
  只有当学生真正针对文中内容进行争辩时,对内容的理解才能由浅层向深层递进,对人物的印象才会由模糊变为清晰,进而使内心的感悟立体、丰满起来。
  【教学片段2】
  学生以“收藏家是菜鸟级、中鸟级还是骨灰级”为题展开的辩论则达到了以上目的,借此也培养锻炼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
  生1:我认为他是菜鸟级的,你看他连画的对错都不能识别。从牧童的话可以知道,在打架的牛,它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中间的,而画上的牛尾巴是摇动着的。所以我认为他是菜鸟级的。
  生2:我认为他是骨灰级的。你看,他是处士,就像老师说的,他是很有德才的。他什么都不做,只一心一意收藏书画,那当然是骨灰级的了。
  生3:我也认为他是骨灰级的,一般人收藏书画也就几幅、十几幅,顶多几十幅吧。可他是“百数”,也就是几百幅,藏品数量这么多,也可以看出是个骨灰级的书画收藏家。
  生4:对呀,还有他把《斗牛图》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玉石贵重,这点大家都是知道的,他把玉石当画轴,这也说明他爱画程度之深。
  生1:就算是这样吧,但他连画的对错都不知道,我还是认为他水平太差了。
  生5:那不能这么说,作为藏宝人是哪个等级的,关键要看他对书画的痴迷程度。我也认为他是骨灰级的,你看他“常以自随”,就是常常把《斗牛图》带在身边。
  生1:痴迷归痴迷,那他水平也太臭了吧。
  生6:我认为他是中鸟级的,从他的收藏热情及对画的痴迷程度来看,他是骨灰级的。还有他收藏那么多画,还能收藏到戴嵩这种大师级的画作,这也说明他是骨灰级的。据我所知,唐代书画界当时有“韩马戴牛”之称。但他对画的内容的判断还差了一点,所以我认为是中鸟级的。
  对于杜处士是怎样的收藏家,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他们不仅仅停留在感受中,还通过辩论从文字中寻找理由,从故事中思考论据,从而最终落实字词,落实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辩论中,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理解,有利于获得更丰富的人生智慧。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的导学设计始终贴近和依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关注童心、童趣、童味。下面的“鉴宝人基本信息”和“鉴宝实践活动”同样给学生较大的阅读实践空间,使诸个项目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与课文句子密切相连,由浅入深,依次推进。
  二、走近鉴宝人
  【教学片段3】
  教师出示下表。
  [鉴宝人
  基本信息 姓名(身份):
  性格特点: 鉴宝
  实践
  活动 请根据文中的人物语言,猜猜哪幅像戴嵩画上的斗牛,哪幅像生活中的斗牛。
  ( )
  对应句子:
  ( )
  对应句子: ]
  师:下面请大家就鉴宝人的身份和特征进行交流。
  生1:鉴宝人的身份是牧童。
  生2:我认为他的性格特征是善于观察生活。他知道牛斗“尾搐入两股间”。
  生3:戴嵩是唐代的大画家,一般人看了他的画都会说许多好话。而他一个牧童却“拊掌大笑”,直接说“谬矣”,说“画错了”。所以鉴宝人的性格可以用“率真”形容。
  生4:對于牧童的性格,我认为是直言不讳。
  师:鉴宝人牧童说了这么一番话,处士听了以后会怎么说呢?
  生5:从“笑而然之”可以猜出他可能是这样说的:哎呀,我藏宝百数,却没有看出这画是错的,你太了不起了。
  生6:可能会说“你说得真好”。
  师:戴嵩自然是听不到牧童的这番话了,因为这事与戴嵩生活的年代相隔百年。如果是其他画家,听闻这事又会怎么反思自己的行为呢?
  生7:以后无论画什么,都要先去看一看,不要画错了。
  师:是呀,难怪古语有云“耕当问奴”。下面让我们也琢磨着填一填。(出示练习)
  [伐 炼 夫 婢 工 樵 渔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 )。”不可改也。我想:( )当问( ),( )当问( ),( )当问( )。 ]
  生8:织当问婢,炼当问工,渔当问夫,伐当问樵。
  师:也难怪樊迟有一回问孔子如何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这短短一句话是多么发人深省呀。
  至于“鉴宝实践活动”,也根本难不倒孩子们,他们聚焦牧童的句子是:“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是本文句子理解的难点,图文对照法能使学生在探究中比较容易发现,上边的是生活中的斗牛,因为“尾搐入两股间”;而下边的是画上的斗牛,依据是“掉尾而斗,谬矣”。
  整个教学过程三个板块清晰有序,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阅历、课文的注释、互动的启发、教师的评价,撇开了“解释”的枯燥乏味,感受了实践活动的情趣,真正实现了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一种“领悟”,是“解释”达不到的。
  (浙江省龙游县桥下小学 324400)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蒙学通过诵读韵文帮助儿童识字,这对如今的识字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教学部编本教材中的韵文识字课文时,教师可汲取传统蒙学的经验,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定向积累词语,借助想象入境,通过联想识字,巧用生成拓展,并引入自编教材,利用词串、字族和成语,延续学生的识字热情。  【关键词】蒙学 韵文 识字教学  传统蒙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教育的统称,其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
学期期末,我区五年级语文期末测验里有一道关于《将相和》的课内阅读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文中的这个细节写得如何?说说你的意见与理由。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学生的回答大致分成两派。绝大多数是“赞成派”:这个细节写得好,写出了蔺相如的动作;细节描写得详细,说明蔺相如拼了命也要保护好璧,也写出了蔺相如为国效力的决心。“反对派”势单力薄,他们认为细节写得不好,写得太简单,字数少
【设计意图】  五年级上册的《我的心爱之物》,要求学生围绕心爱之物,就其样子、来历及心爱缘由展开描写,并能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学生的“心爱”,就其认知而言,会等同于“喜欢”,所以,对“心爱”内涵的解读和擦亮,需要进一步深挖和唤醒。比如那些背后的来历和故事,比如那些温暖的回忆和情感,比如自己表达心爱的行动和方式,这是心爱之物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所在。本课教学试图依托“素材支架”,适度打开学生对
在苏教版教材中,五年级上册《习作7》中有一个习作题目是《有趣的一次实验》,要求写出“有趣”;六年级下册《习作4》中也提出写“有趣的一次实验”,要求既写出趣味,又写出实验经过、结果。两篇作文都是“趣”字当先,极好地诠释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有了“趣”,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全神贯注,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状态,个中妙趣才会在笔下恣意流淌。  笔者在
培育学生的习作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肩上的重任,因为习作是检验学生语文文字运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可是很多学生却深深害怕习作,原因之一是学生常常感到“无米可炊”。那么是真的“无米”还是不知如何“选米”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我们教师很多时候在“无米”上颇下功夫——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可是在“选米”上却用心不多。其实选材是学生习作中要着重思考和学习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习作质量的高
有人把阅读课堂中的练习比作一根杠杆,因为它撬动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使阅读训练落到了实处。的确,课堂练习使阅读课告别了长期以来重体验强分析的模式,增加了学生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的机会,提高了阅读效率。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光有练的意识,对课堂练习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使练习出现种种问题。阅读教学无形中又走上了高耗低效的老路。  一、镜头及透视  镜头一:一位教师执教
教育要转型,课堂要先行,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课堂转型两年多,期间也曾研究过不少课例,自己也在努力地尝试,可仍感到迷惘。我反复咀嚼着“以学定教”这四个字,试图从中找到灵感。  “以学定教”,即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我慢慢地找到了方法,在自己的课堂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三上《风筝》
对于《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我自认为已经研究得很透了,教过,也应邀写过文本解读和第一课时的教学案例,但是在后来的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对课文又有了多样的解读。我想学习语文最大的特点是兼容并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会有自己的个体意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别有洞天在人间”。  焦点一:“天空一碧如洗”,是否可以概括课文第二自然段?  通过研读文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感悟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感悟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因此,最近几年“感悟”成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并且频繁出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处于阅读教学的强势地位。     一、“感悟”的教学模式    “感悟”使语文课堂个性生发,然而,在享受感悟带给我们的成功之余,走进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一些“感悟”已经变了味。  平日里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
【摘 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为例,要有效达成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淡化分析、创设情境、活化体验等相应策略,引领学生理解诗意、读出诗韵、体悟诗情。如此,便可以将古诗教学的课堂打造成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生命课堂,让学生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意;诗韵;诗情  古诗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精练的语言、深刻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