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朗读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2010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曾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应该重视并加以实施。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学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朗读能力,给予学生个性朗读的空间,树立学生朗读的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转变观念 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无论是语文课堂上或课余时间甚至早读课,教室里很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因为不少教师把“语文的工具性”简单化理解,机械地认为“教材无非是一些例子”,考试不涉及到朗读,就出现了语文课上用大量的解答来代替朗读教学对知识的感悟等。于是,语文课上不但朗读的声音没有了,连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丰富真切的个人感受也消失了。课文分析、习题解答充塞着课堂,文情并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文章,在教学中,常常被肢解,抽出一段话,甚至几个词语,翻来覆去地讲述其所谓的深刻含义导致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不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是忽视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不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吗?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不仅能训练学生发音正确,句读分明、语气连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由此可见,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去抓好朗读教学呢?就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我的一些肤浅体会。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许多教师都说:“现在是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实实在在抓应试教育,所以考试不考朗读,还是大量出题训练为好!”其实,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正如朱自清曾说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都有帮助,因为练习朗读得咬嚼文字,揣摩说话的神气。”加强了朗读,就是加强了对审美对象——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能力。朗读是感受美、体味美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能付诸具体的实践。语文课要从训练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应试能力为主的讲堂中挣脱出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朗读的基本功,充分做好示范作用。
  即使教师观念转变了,但加强朗读基本功同样重要。记得一位教师在执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处理课文重点段第2、3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齐读,然后一句挨一句接读,接着点名分自然段比赛读,再抓住某些重点句读,最后又齐读。学生读的时候,教师反复叮嘱学生,要读好、读出感情。但是,不管教师采取了多么丰富的形式,但学生依旧只是反复机械地读,读不出句子所表达的感情,更别说在读中去感悟文本内容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位教师本身朗读能力欠缺,又不具备指导朗读的技巧。那这样的教师又怎能使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呢?
  再次,不仅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更要给学生充分的个性朗读展示机会。
  有的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总是牵着学生不放手,训练学生朗读时,不给学生一点自读自悟的空间,然后对其因势利导,而是将统一的语速、语调、感情转嫁给学生,让学生用教师规定的模式读。这样,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读出教师满意的“效果”来。然而,学生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受,这和古代那些摇头晃脑的教学岂不同出一辙?这样的朗读教学,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在学中,应给学生朗读理解和理解朗读的机会。
  最后,我觉得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树立学生朗读的信心。
  在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而且每一次都互相点评,并要求彼此洗耳恭听,以便改正不足。从彼此的点评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渐渐提高。记得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26课《剪枝的学问》时,我先读,然后学生点评。丁梅同学评道:“老师,你读我着急地说:‘王大伯,你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这句话,你读得不够快,没有体现我问王大伯时的着急心情。还有,既然是问句,要读得高昂一些。”说着,丁梅还示范怎么读。接着她又说:“但是,你读王大伯说:‘来年要接又大又甜的桃子啰!’你读得慢而重,体现出王大伯自信、高兴的心情,读得真好!”。学生指出我的不足,我没有惊慌,也没有丝毫因怕失面子而难过和羞涩。学生经常这样“批斗”我,我反而感到欣慰。因为,通过那一次次的比赛和一次次的点评,他们的进步很大,同时增强了朗读的信心,提高了朗读能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是增强学生朗读自信心的关键。
  总之,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古代的私塾教师几乎是每天要求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等。古代的学者也非常注重自身诵读习惯的养成,明代宋濂等著的《元史·侯均传》中记载:“人读书不至千百遍,终于无益。”诵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达到语感的最高层次。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从而有效地抓好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玉玲.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周仿根.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的三个层面.教学月刊,2003年第二期.
其他文献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只有将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趣味性、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为此,我注意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这一环节,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
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licum anatolicum)是一种重要的外寄生虫,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新疆自治区的半荒漠草原地区,除可通过叮咬吸血使宿主生产性能降低外,还可作为许多疾病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曾屡次形成世界范围的大流行,给养禽业造成巨大损失。水禽一直被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培养人才。”创新思维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要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首先,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敢于创新敢于提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不单要教授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能力,并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小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综合能力比较弱,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好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实现教学工作的目标之一。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