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外貌看人物精神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身高体貌、服饰装扮、语言声调、神态动作、周围环境的映衬、与人交往和反常行为的解读,我们大体可以去了解判断出人物的生活状况、个性特色、行为动机、内心需求、性格品质、情感意志和思想变化,借此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外貌 人物精神 《孔乙己》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4.013
  本文以魯迅的《孔乙己》为例,通过以身高体貌的描写去考察人物的生活状况,以服饰装扮推测人物的个性特征,以语言声调挖掘人物隐藏的行为动机,以神态动作看人物的内心需求,观察周围环境映衬的性格品质,在与人交流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意志和探究反常行为背后的思想变化等七个方面的实践,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
  一、身高体貌透露出的生活状况
  孔乙己身材“很高大”,视觉上应该是有力量、能给人带来压迫和威胁的,但现实中反而处处被人欺辱,甚至包括几岁的小孩子也会“在笑声里”离他而去。身体的优势没给他带来“安全感”,有力气却“不会营生”,这成了他被“取笑”的一个标签。
  孔乙己“青白脸色”。“青”是肝气不畅,“白”是气血不旺,从中医理论看,我们本能的会认为他患病体弱、生活条件差。这里似乎成了“空荡荡的躯体”和“有趣的灵魂”的分离的某种隐喻,皱纹间的“伤痕”更是佐证了强健的“思想”要比“空虚”的躯体重要得多。要想不再受到伤害,应该从改变观念“强智”开始,这也是鲁迅文学“改造国民性”思想的艺术探索。
  二、服饰装扮暴露了个性特色
  到底是坐着喝酒,还是站着喝酒?选择招待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穿长衫”。一件衣服成了身份的象征。但同样的“长衫”,不同的命运!“穿长衫”的孔乙己和“短衣”一起,一墙之隔“雅间”的“长衫”们是不屑与其为伍的。面临两难选择的孔乙己,一方面是读书人的“清高”和“虚伪”,另一方面则是面对现实的无奈和保护自己的需要。传神的“脏”“破”两个形容词,点明了穿着长衫的孔乙己是假借其“身份”,且时间长、经济拮据、生存环境差;简洁的“补”“洗”两个动词,则将孔乙己好吃懒做、得过且过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三、语言声调隐藏了行为动机
  如果说“上大人孔乙己”是鲁迅给孔乙己“绰号”的注解,那么孔乙己在面对众人诘难时的语言声调则隐藏了他遇弱而恃强,遇强则“窃”的行为密码。一个“上大人”便是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所在。从描红纸上无声的语言展示,到与人怒对时夸张的“排出九文大钱”,再到“睁大眼睛说”“涨红了脸”争辩,最后到“难懂的话”,从无声到有声,从身势语到表情语,渐次递进中语言不断转换,声调忽高忽低,将自诩为“人上人”的孔乙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一个“上”字就将孔乙己虚弱的优越感,刻画的入骨三分!
  “短衣”们“看着他笑”“叫道”,到“故意”“高声嚷道”,再到“亲眼”,最后“都哄笑”,同样的“身份”,不同的境遇!从微表情到显语言,从“含蓄”到“赤裸”的直白“嘲弄”,当人和人的交往丢掉了“温情”,要靠与“比自己惨的人”比较才能找到价值,那么这样的“人的价值”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物语言声调总会有意无意地暴露他们的行为动机,借助这种方法,我们就能很快把握人物的真实想法。
  四、神态动作变化中的内心需求
  此时已经被从舒服伺候长衫主顾的“肥差”降级到柜外伙计的“我”,又面临着岗位的再次被动选择,前次因为“样子太傻”,这次因为“不够机灵”,被下放到“专管温酒”,岗位的三次变化,既是掌柜“生意”所需,也是当伙计的“我”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缺乏诚信,没有职业荣誉感的一抹缩影。因为“荐头的情面大”没被下岗,对于十多岁的“我”又是怎样的人生无奈啊!这种变化映射的正是人物内心需求未被满足的困顿。
  “欣赏满足物之内”,人才有获得感。“短衣”们需要消遣时,从对“一碗酒”的认真执着,其中又透露出多少的人生辛酸和世事沧桑。从“亲眼看”,到看过“底”,最后亲看“里”的三次变化,神态动作的变化将劳动者认真细心和对“作假”的深恶痛绝,明了“阴谋诡计”的俗世闹剧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不管是初涉江湖的“我”,还是摸爬滚打去拼的“短衣”们,他们追求安稳、公平和幸福的好日子的内心需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是无法被满足的。这样一团炽热的火,这种不安定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社会巨变。对这种神态动作变化累积后引起“蝴蝶效应”的细微洞察,正是鲁迅文学革命性的艺术的超前预言。
  五、周围环境映衬的人物性格品质
  “曲尺形的大柜台”就像是一面“照妖镜”,它照射出的是人性的灰暗。一个柜台、一碗黄酒、一碟茴香豆,简单的环境设置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环境具化到鲁镇一个小酒店—咸亨酒店之中,人物社会地位的高低简单等价于他们消费的金钱的多少上,这就将人们性格中追逐利益、拜金享乐的具象放大,人物的性格品质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更多的是假丑恶。
  “整天的站在柜台里”枯燥的工作环境,“温酒”动作的机械重复,只会压抑人的天性,甚至容易形成偏执或扭曲的性格,就如文中“我”所自述的那样:“教人活泼不得”。鲁迅为我们创设了四次众人场合的“笑”的环境:从孔乙己被揭伤疤“引得众人都哄笑”,到被讥讽没考中秀才“都哄笑”,到教“回”字写法孩子“笑”,最后到旁人“说笑”,将众人病态的“集体无意识”的性格缺陷形象化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六、与人交往流露的感情意志
  “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在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读书”的劳动者中显得“鹤立鸡群”。如果一个人身“穿长衫”、说着“教人半懂不懂”的语言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和存在感,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着“病态”的审美倾向的。“与人为善”才会“同声相应”,那么别人只称其绰号“孔乙己”,而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也就“理所当然”了。
  除开众人“有意无心”的嘲弄和孔乙己“故作清高”的“显摆”,在孔乙己与人交往中流露出“矛盾化的意志”,我们也要引起重视。“一笔好字”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不管是去“进学”,还是作为一种“营生”,都是有可以预见的成功的,可是“坏脾气”“好吃懒做”却成了孔乙己的“主流”情感表达,甚至演变到“偷窃”,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更应该去挖掘造成这种性格和“矛盾化的意志”背后的社会土壤。
  七、反常行为背后的思想变化
  “单调”“无聊”的“我”,原本应该主动去改变自己,却在遇见和自己同样没有“地位”的孔乙己时“笑几声”,这一反常的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对十二岁起当伙计的“我”,鲁迅没有交代“我”的教育经历,只是强调了有个“情面大”的荐头,据此我们可以大体推断出“我”是“不学无术”的,是要依靠别人的“弱者”,面对“沦落人”的孔乙己缺少同情,沦为无聊的看客“笑几声”,也就在合情合理中了。在经历了“岗位”的不断变化,人情冷暖之后,却没有自强不息,反而加速了“我”的庸俗化,这也正说明弱小的“个体”在非良性的“环境”中大概率会走上同化之路。
  马克思说“物质决定意识”,没有“经济基础”的“我”和孔乙己,在鲁镇小环境里“安逸”地生活着,我们不去苛求他们“抗争”,但对近墨则黑的人性劣根性要保持警惕和反省。只有当无数“个体”被“唤醒”,产生了向上的“思想力量”,才会出现“大同”的理想趋势。
  参考文献:
  [1] 鲁迅《呐喊: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2] 〔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刘小刚,1981年生,男,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法和审美)
其他文献
一、争论观点梳理    在金融诈骗罪的七种具体犯罪中,除了集资诈骗罪(刑法第192条)和贷款诈骗罪(刑法第193条)的条文中明确规定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之外,其他五种犯罪(刑法第194-198条)的条文中均无此种规定。笔者仅就票据诈骗犯罪目的方面的争论归纳。其意见众说纷纭,概括而言可以认为有否定说、肯定说、折衷解释说。  否定说主张对票据诈骗犯罪不必以“非法占有目的”加以限制。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
李喜春,男,1964年2月出生,山西省应县人。1985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曾任山西省检察培训中心讲师、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副处长,现任山西省检察官培训学院院长,山西省法学会刑法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警官学院兼职教授。  曾参加国家立法工作和对外重要合作项目课题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研讨会,或公开发表、出版。2001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全国检察机关首批专家型人才培养对
用心活,开心笑,真心爱  对大部分正处于青春期的人来说,人生都是迷茫的。但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会慢慢了解这个世界,并尝试让自己融入这个世界。尽管在这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可倘若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我们定能从中体验到不一样的精彩。  参考译文  青春期是你一生中最艰难的几年。大人们也许会因为他们有着忙碌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而试图说服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然而他们错了。我认为他们错了并不是因为我是一
天气很好,晴天小熊和小云朵一起出去玩。当他们走过草坪时,一只小鸟站在一截老树桩上,冲他们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小鸟在说些什么呀,哥哥你知道吗?”小云朵问。  “我猜呀,小鸟在说,”晴天小熊笑嘻嘻地回答,“今天的天氣呀,多晴朗;今天的小云朵呀,真漂亮。”  “谢谢,我觉得你也很漂亮!”小云朵高兴地向小鸟挥挥手。  后来,当他们在小河边捡贝壳时,那只小鸟又未了。它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冲他们叽叽喳喳叫个
趋势解读  中考对介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介词的基本用法上,即与名词搭配组成介词短语和与动词搭配组成动词短语的用法。  1.tor,trom,since  for后接时间段,表示行为或状态持续了多久;from后接时间点,表示行为或状态的起始点,而不涉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since后接时间点,不仅表示行为或状态的起始点,而且还强调该行为或状态从起始点一直持续到说话的时刻,因而常与延续性动词的完成时连用。
Up
期刊
1、熊妈妈出远门了,要过一阵子才回家。小熊很想妈妈,决定给妈妈写一封信。  2、可是,小熊从来没写过信。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大熊的脑袋,表示“亲爱的妈妈”,然后,就不知道接下去该写什么了。  3、“小熊,请你告诉妈妈:三个孩子都很好,不用担心。”熊爸爸给小熊出主意。  4、小熊在纸上画了高大的熊爸爸和三只可爱的小熊——熊哥哥、熊姐姐和小熊自己。三只小熊都开心地笑着,表示“三个孩子都很好”。  5、“小
大家有过以貌取人的经历吗?你会不会只因为一个人的外表就对他产生成见呢?其实外貌并不能代表一切,它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外在。若想知道这个人是否值得我们去打交道,我们就必须要了解他的内心,方能作出判断。  参考译文  他穿过玻璃门,驻足向店里观望了一会儿。他大概七十五岁左右,背有点儿驼,穿着一件蓝色法兰绒衬衫,戴着一顶棒球帽。  每当有男性到我店里时,他们总是直奔柜台。这是一间专卖妇女和儿童服装的店,所以
埃德加·斯诺(1905-1972),1928年来到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后兼任《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1930年后,他遍访中国主要城市。1933,他认识了美国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并结识了鲁迅、宋庆龄等一批民主进步人士。1936年,埃德加·斯诺作为进入延安采访的外国记者,采写、发表了大量的关于陕北苏区、中国共产党、红军的报道。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如果你在很平凡的一天,玩得正高興,突然收到了一条爆炸性信息——“地球要爆炸”了!”你会怎么办呢?我们的朋友大宝和二宝又是怎么做的呢?   It’s fun to play glass marbles with friends in such a sunny day.   “The earth is going to explode." Breaking news! What should w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