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是一位独特且出色的美国南方女作家。畸形人、同性恋、黑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他者”们一直是其作品关注的重点。本文借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有关“他者”的论述,探究“他者”在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如何被塑造与表现,从而揭示其作品所蕴涵的重要社会意义。
关键词:卡森·麦卡勒斯 他者 他性 同一
一、卡森·麦卡勒斯及其作品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40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伤心咖啡馆之歌》称得上是麦卡勒斯的扛鼎之作,小说讲述了美国南方小镇上三个“怪异”人物离奇的三角恋故事。[1]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流露,对边缘人的关注显然与麦克勒斯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关。由于受母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对怪异的人或事物感兴趣,并且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行为,常常被讥笑为“怪人”、“傻瓜”。成年以后,同性恋的倾向和孱弱的身体状况使她更加清楚地体会了一个“他者”,一个社会边缘人的痛苦。这些痛苦的经历反映在小说中,便是大量的变态与荒诞、孤独与绝望,“在她的小说里有一个贯穿性的象征,那就是疾病和畸形。”自身经历造就了一个悲天悯人的作家,她非常同情那些和她有着同样境遇的小人物,把自己对他们独特的体会与怜悯表现于作品中,创造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他者”世界。
二、“他者”理论
“他者”这一概念的历史如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长。按照字面的意思,“他者”指的是与“此者”或“自我”相异、相对的事物。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发现“他者”研究价值的是黑格尔。作为传统本体论哲学、同一性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识“他者”的目的,是为了关注“自我”。在他看来,“‘自我’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自我’只有通过‘他者’才能达于自身。” 西方传统哲学其他思想家们对“他者”问题的理解虽各有侧重,但基本上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展开的——“他者”虽然受到重视,但被认为是另一种“自我”,因此与“自我”还属同类。“他者”的“他性”, 或称“差异性”完全被忽视,“他者”都可以被转换为“同一”和“自我”。[2]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出现,“他者”的意义更多地和弱小、次要、差异、偶然、边缘、断裂等后现代哲学话题联系在一起。对“他者”之“他性”开放的态度“成为后现代的最主要、最有意义的特征”,女性、同性恋、黑人、自然界等等在传统社会中被排挤到边缘地位的“他者”都在后现代主义这里找到了理论支持。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后现代思想家对“他者”和“差异”都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传统的二元对立思想总是把“此者”与“他者”截然分开,视为异己,并使“他者”置于其话语霸权的压迫之下,从而导致了主体意识的暴政。为此,他们倡导一种差异性、多元性与交融性,来消解一切中心主义。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对“他者”的重视与“他者”世界的创造者麦卡勒斯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在麦卡勒斯的小说中,“他者”们对受压迫的“他者”身份进行着奋力地抗争,努力保持着自身的“他性”,并对一切“差异性”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因此,本文应用的“他者”理论主要是指后现代意义上的。
麦卡勒斯所塑造的“他者”世界可以通过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出现的“他者”形象表现。本文主体部分的具体分析主要借用后现代理论中有关“他者”的论述,围绕小说中出现的边缘人物对传统身份的反抗以及对“他性”的追求,同一性思维以及社会身份观给“他者”带来的危机,以及最后作者所赋予“他者”的希望三个部分展开。
三、“他者”的追求与梦想——追求“他性”的艾米利亚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艾米利亚是一位女性,但奇怪的是,文中除了从“艾米利亚小姐”这一性别指称,及其偶尔穿穿裙子这一行为上可以得到她的性别信息外,很难找到表现其性别的女性特点。事实上,麦卡勒斯所要描绘的就是一个追求“他性”的“女性英雄”,这种形象自然与传统南方淑女截然不同。艾米利亚小姐对“他性”的肯定与追寻可以从其混杂的性别特征、英雄式的权威地位以及她对处于边缘地位的“他者”们无怨无悔的爱几个方面得到有力的证实。
艾米利亚在外表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混杂的性别特征非常明显。从外表来看,“她高大黑粗,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但是,性别的差异和区分在艾米利亚眼中根本不存在。这种反常情况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艾米利亚不愿去面对生理上的性别划分。在闭塞的南方小镇,父权思想有着绝对的权威,艾米利亚一旦认同单一女性角色,也就说明她接受了女性低下的、受压迫的地位。因此,这一怪异的表现实际上是艾米利亚对二元性别观无声地反抗;她拒绝面对典型、单一的女性特征,在她的理想世界里,男女不应有明晰的区分,性别完全是平等的,是可以转换,可以混合的。因此,她只能成为小镇人眼中的“不正常”的怪人。他们将艾米利亚高大的形体,强健的体魄以及她特立独行的行为更多地与“男性”联系起来,使她显得十分“怪异”而且难被理解,被排挤为孤独的“他者”。
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个小镇“怪人”,一个男女性别的混合体却成了小镇里“英雄式”的人物。艾米利亚在镇上拥有权威的地位:她是小镇上最富有的人,拥有建在镇中心最大的房子,除了杂货店,也就是后来的咖啡馆以外,还经营酿酒厂、锯木厂以及农场。作为方圆几英里内最有钱的女人,她的财富不仅仅是靠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家业,而且是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另外,她还会木匠活、泥瓦活和屠宰牲畜,还精通民间医术。可以说,艾米利亚就是小镇人生活所依赖的“女性英雄”。更重要的是,她的咖啡馆在小镇上所产生的情感力量是难以估量的。麦卡勒斯所描述的是一个神奇的咖啡馆,人们珍视它,它“给小镇带来的自豪感几乎对每个人都有影响,连儿童也包括在内”[3]。
最能体现艾米利亚内心深处对“他者”情感的,是她对所有受到压迫与排挤的“他者”们无怨无悔的爱。小说中,艾米利亚将这种感情无怨无悔地倾注于畸形人莱蒙和社会地位低贱的小镇人身上。莱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完全就是一个畸形人:“他那双细细的罗圈腿似乎都难以支撑住他的大鸡胸和肩膀后面那个大驼峰。”艾米利亚却深深地爱上了这样的畸形人,并为他将店铺改造成了咖啡馆,而且接受了他往后所作的一切贪婪、可笑、荒谬的行为,甚至“宠他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艾米利亚的爱情倾向的确令人费解,却典型地表现出她对“他性”的接受与向往。她因拒绝传统性别身份而被视为“他者”;“他者”的地位又使她更乐于接受一个常人瞧不起的畸形人。 四、“他者”的危机——传统社会对“他者”的同化与破坏
身处父权二元性别传统环境下,艾米利亚将要面对的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同化力量。体现在小说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她生活的世界,一个保守的美国南方小镇;另一方面,则来自与她产生爱情的两个男主人公,传统父权社会的男性代表。小镇上的其他人更倾向于按照传统父权社会规定的方式去生活与思考,他们无法接受任何“差异的”、“怪异的”行为与思想。小说中所提及的小镇人大都没有姓名,他们通常一起活动,整日做一样的事情。这种群居的生活暗示了他们向往“同一”而反对“他性”的思维模式。[4]因此,在拒绝理解艾米利亚的情况下,他们期望改造她的“他性”,使其顺从于传统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艾米利亚百般宠爱的罗锅莱蒙在小说中是一个深具象征性的人物,是“畸形的男权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成功地博取了艾米利亚小姐的同情,走进她的世界之后,莱蒙从未表示过任何的感激,也没有一丝寄人篱下的感觉,趾气高昂地接受了艾米利亚最无私的爱和最高的待遇。
五、“他者”的希望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女主人公艾米利亚最终被摧残为一个“无性”的畸形人,但她悲惨的结局并不意味着“他者”完全的失败,她自始至终都固守着自身的“他性”——这恰恰反映了“他者”们的一种姿态,一种必胜的希望。艾米丽亚虽然被爱人背叛,被前夫迫害,被同乡排斥,她始终代表着“同一”社会中不可多得的异质的、潜在的力量。[4]失去了艾米利亚,小镇人又陷入了原有枯燥无味的生活当中,人们不可逆转地走向彻底的单一与萧条。故事的结尾,作家给这些可怜的小镇人指出了唯一的出路,同时向人们预示着“他者”们的斗争依然会继续,“他者”们的希望依然存在。
结语
麦卡勒斯的小说以“他者”为指向,以瓦解西方本体论的话语霸权为己任,把她对这个压抑人性的南方世界的感受融汇在自己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怪异”却顽强的“他者”形象。麦卡勒斯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他者”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其打破一切性别、种族、社会等级界限,消解“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实现全人类一切平等的乌托邦理想。 语
参考文献
[1]王振平.孤独的猎人:卡森·麦卡勒斯[J].世界文化,2012(01).
[2]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林斌.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二元性别观”透视[J]. 当代外国文学,2003 (4).
[4]杨大春. 他者与他性——一个问题的谱系[J]. 浙江学刊,2001 (2).
关键词:卡森·麦卡勒斯 他者 他性 同一
一、卡森·麦卡勒斯及其作品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40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伤心咖啡馆之歌》称得上是麦卡勒斯的扛鼎之作,小说讲述了美国南方小镇上三个“怪异”人物离奇的三角恋故事。[1]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流露,对边缘人的关注显然与麦克勒斯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关。由于受母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对怪异的人或事物感兴趣,并且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行为,常常被讥笑为“怪人”、“傻瓜”。成年以后,同性恋的倾向和孱弱的身体状况使她更加清楚地体会了一个“他者”,一个社会边缘人的痛苦。这些痛苦的经历反映在小说中,便是大量的变态与荒诞、孤独与绝望,“在她的小说里有一个贯穿性的象征,那就是疾病和畸形。”自身经历造就了一个悲天悯人的作家,她非常同情那些和她有着同样境遇的小人物,把自己对他们独特的体会与怜悯表现于作品中,创造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他者”世界。
二、“他者”理论
“他者”这一概念的历史如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长。按照字面的意思,“他者”指的是与“此者”或“自我”相异、相对的事物。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发现“他者”研究价值的是黑格尔。作为传统本体论哲学、同一性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识“他者”的目的,是为了关注“自我”。在他看来,“‘自我’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自我’只有通过‘他者’才能达于自身。” 西方传统哲学其他思想家们对“他者”问题的理解虽各有侧重,但基本上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展开的——“他者”虽然受到重视,但被认为是另一种“自我”,因此与“自我”还属同类。“他者”的“他性”, 或称“差异性”完全被忽视,“他者”都可以被转换为“同一”和“自我”。[2]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出现,“他者”的意义更多地和弱小、次要、差异、偶然、边缘、断裂等后现代哲学话题联系在一起。对“他者”之“他性”开放的态度“成为后现代的最主要、最有意义的特征”,女性、同性恋、黑人、自然界等等在传统社会中被排挤到边缘地位的“他者”都在后现代主义这里找到了理论支持。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后现代思想家对“他者”和“差异”都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传统的二元对立思想总是把“此者”与“他者”截然分开,视为异己,并使“他者”置于其话语霸权的压迫之下,从而导致了主体意识的暴政。为此,他们倡导一种差异性、多元性与交融性,来消解一切中心主义。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对“他者”的重视与“他者”世界的创造者麦卡勒斯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在麦卡勒斯的小说中,“他者”们对受压迫的“他者”身份进行着奋力地抗争,努力保持着自身的“他性”,并对一切“差异性”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因此,本文应用的“他者”理论主要是指后现代意义上的。
麦卡勒斯所塑造的“他者”世界可以通过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出现的“他者”形象表现。本文主体部分的具体分析主要借用后现代理论中有关“他者”的论述,围绕小说中出现的边缘人物对传统身份的反抗以及对“他性”的追求,同一性思维以及社会身份观给“他者”带来的危机,以及最后作者所赋予“他者”的希望三个部分展开。
三、“他者”的追求与梦想——追求“他性”的艾米利亚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艾米利亚是一位女性,但奇怪的是,文中除了从“艾米利亚小姐”这一性别指称,及其偶尔穿穿裙子这一行为上可以得到她的性别信息外,很难找到表现其性别的女性特点。事实上,麦卡勒斯所要描绘的就是一个追求“他性”的“女性英雄”,这种形象自然与传统南方淑女截然不同。艾米利亚小姐对“他性”的肯定与追寻可以从其混杂的性别特征、英雄式的权威地位以及她对处于边缘地位的“他者”们无怨无悔的爱几个方面得到有力的证实。
艾米利亚在外表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混杂的性别特征非常明显。从外表来看,“她高大黑粗,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但是,性别的差异和区分在艾米利亚眼中根本不存在。这种反常情况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艾米利亚不愿去面对生理上的性别划分。在闭塞的南方小镇,父权思想有着绝对的权威,艾米利亚一旦认同单一女性角色,也就说明她接受了女性低下的、受压迫的地位。因此,这一怪异的表现实际上是艾米利亚对二元性别观无声地反抗;她拒绝面对典型、单一的女性特征,在她的理想世界里,男女不应有明晰的区分,性别完全是平等的,是可以转换,可以混合的。因此,她只能成为小镇人眼中的“不正常”的怪人。他们将艾米利亚高大的形体,强健的体魄以及她特立独行的行为更多地与“男性”联系起来,使她显得十分“怪异”而且难被理解,被排挤为孤独的“他者”。
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个小镇“怪人”,一个男女性别的混合体却成了小镇里“英雄式”的人物。艾米利亚在镇上拥有权威的地位:她是小镇上最富有的人,拥有建在镇中心最大的房子,除了杂货店,也就是后来的咖啡馆以外,还经营酿酒厂、锯木厂以及农场。作为方圆几英里内最有钱的女人,她的财富不仅仅是靠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家业,而且是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另外,她还会木匠活、泥瓦活和屠宰牲畜,还精通民间医术。可以说,艾米利亚就是小镇人生活所依赖的“女性英雄”。更重要的是,她的咖啡馆在小镇上所产生的情感力量是难以估量的。麦卡勒斯所描述的是一个神奇的咖啡馆,人们珍视它,它“给小镇带来的自豪感几乎对每个人都有影响,连儿童也包括在内”[3]。
最能体现艾米利亚内心深处对“他者”情感的,是她对所有受到压迫与排挤的“他者”们无怨无悔的爱。小说中,艾米利亚将这种感情无怨无悔地倾注于畸形人莱蒙和社会地位低贱的小镇人身上。莱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完全就是一个畸形人:“他那双细细的罗圈腿似乎都难以支撑住他的大鸡胸和肩膀后面那个大驼峰。”艾米利亚却深深地爱上了这样的畸形人,并为他将店铺改造成了咖啡馆,而且接受了他往后所作的一切贪婪、可笑、荒谬的行为,甚至“宠他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艾米利亚的爱情倾向的确令人费解,却典型地表现出她对“他性”的接受与向往。她因拒绝传统性别身份而被视为“他者”;“他者”的地位又使她更乐于接受一个常人瞧不起的畸形人。 四、“他者”的危机——传统社会对“他者”的同化与破坏
身处父权二元性别传统环境下,艾米利亚将要面对的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同化力量。体现在小说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她生活的世界,一个保守的美国南方小镇;另一方面,则来自与她产生爱情的两个男主人公,传统父权社会的男性代表。小镇上的其他人更倾向于按照传统父权社会规定的方式去生活与思考,他们无法接受任何“差异的”、“怪异的”行为与思想。小说中所提及的小镇人大都没有姓名,他们通常一起活动,整日做一样的事情。这种群居的生活暗示了他们向往“同一”而反对“他性”的思维模式。[4]因此,在拒绝理解艾米利亚的情况下,他们期望改造她的“他性”,使其顺从于传统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艾米利亚百般宠爱的罗锅莱蒙在小说中是一个深具象征性的人物,是“畸形的男权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成功地博取了艾米利亚小姐的同情,走进她的世界之后,莱蒙从未表示过任何的感激,也没有一丝寄人篱下的感觉,趾气高昂地接受了艾米利亚最无私的爱和最高的待遇。
五、“他者”的希望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女主人公艾米利亚最终被摧残为一个“无性”的畸形人,但她悲惨的结局并不意味着“他者”完全的失败,她自始至终都固守着自身的“他性”——这恰恰反映了“他者”们的一种姿态,一种必胜的希望。艾米丽亚虽然被爱人背叛,被前夫迫害,被同乡排斥,她始终代表着“同一”社会中不可多得的异质的、潜在的力量。[4]失去了艾米利亚,小镇人又陷入了原有枯燥无味的生活当中,人们不可逆转地走向彻底的单一与萧条。故事的结尾,作家给这些可怜的小镇人指出了唯一的出路,同时向人们预示着“他者”们的斗争依然会继续,“他者”们的希望依然存在。
结语
麦卡勒斯的小说以“他者”为指向,以瓦解西方本体论的话语霸权为己任,把她对这个压抑人性的南方世界的感受融汇在自己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怪异”却顽强的“他者”形象。麦卡勒斯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他者”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其打破一切性别、种族、社会等级界限,消解“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实现全人类一切平等的乌托邦理想。 语
参考文献
[1]王振平.孤独的猎人:卡森·麦卡勒斯[J].世界文化,2012(01).
[2]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林斌.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二元性别观”透视[J]. 当代外国文学,2003 (4).
[4]杨大春. 他者与他性——一个问题的谱系[J]. 浙江学刊,20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