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世界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wo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是一位独特且出色的美国南方女作家。畸形人、同性恋、黑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他者”们一直是其作品关注的重点。本文借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有关“他者”的论述,探究“他者”在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如何被塑造与表现,从而揭示其作品所蕴涵的重要社会意义。
  关键词:卡森·麦卡勒斯 他者 他性 同一
  一、卡森·麦卡勒斯及其作品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40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伤心咖啡馆之歌》称得上是麦卡勒斯的扛鼎之作,小说讲述了美国南方小镇上三个“怪异”人物离奇的三角恋故事。[1]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流露,对边缘人的关注显然与麦克勒斯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关。由于受母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对怪异的人或事物感兴趣,并且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行为,常常被讥笑为“怪人”、“傻瓜”。成年以后,同性恋的倾向和孱弱的身体状况使她更加清楚地体会了一个“他者”,一个社会边缘人的痛苦。这些痛苦的经历反映在小说中,便是大量的变态与荒诞、孤独与绝望,“在她的小说里有一个贯穿性的象征,那就是疾病和畸形。”自身经历造就了一个悲天悯人的作家,她非常同情那些和她有着同样境遇的小人物,把自己对他们独特的体会与怜悯表现于作品中,创造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他者”世界。
  二、“他者”理论
  “他者”这一概念的历史如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长。按照字面的意思,“他者”指的是与“此者”或“自我”相异、相对的事物。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发现“他者”研究价值的是黑格尔。作为传统本体论哲学、同一性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识“他者”的目的,是为了关注“自我”。在他看来,“‘自我’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自我’只有通过‘他者’才能达于自身。” 西方传统哲学其他思想家们对“他者”问题的理解虽各有侧重,但基本上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展开的——“他者”虽然受到重视,但被认为是另一种“自我”,因此与“自我”还属同类。“他者”的“他性”, 或称“差异性”完全被忽视,“他者”都可以被转换为“同一”和“自我”。[2]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出现,“他者”的意义更多地和弱小、次要、差异、偶然、边缘、断裂等后现代哲学话题联系在一起。对“他者”之“他性”开放的态度“成为后现代的最主要、最有意义的特征”,女性、同性恋、黑人、自然界等等在传统社会中被排挤到边缘地位的“他者”都在后现代主义这里找到了理论支持。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后现代思想家对“他者”和“差异”都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传统的二元对立思想总是把“此者”与“他者”截然分开,视为异己,并使“他者”置于其话语霸权的压迫之下,从而导致了主体意识的暴政。为此,他们倡导一种差异性、多元性与交融性,来消解一切中心主义。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对“他者”的重视与“他者”世界的创造者麦卡勒斯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在麦卡勒斯的小说中,“他者”们对受压迫的“他者”身份进行着奋力地抗争,努力保持着自身的“他性”,并对一切“差异性”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因此,本文应用的“他者”理论主要是指后现代意义上的。
  麦卡勒斯所塑造的“他者”世界可以通过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出现的“他者”形象表现。本文主体部分的具体分析主要借用后现代理论中有关“他者”的论述,围绕小说中出现的边缘人物对传统身份的反抗以及对“他性”的追求,同一性思维以及社会身份观给“他者”带来的危机,以及最后作者所赋予“他者”的希望三个部分展开。
  三、“他者”的追求与梦想——追求“他性”的艾米利亚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艾米利亚是一位女性,但奇怪的是,文中除了从“艾米利亚小姐”这一性别指称,及其偶尔穿穿裙子这一行为上可以得到她的性别信息外,很难找到表现其性别的女性特点。事实上,麦卡勒斯所要描绘的就是一个追求“他性”的“女性英雄”,这种形象自然与传统南方淑女截然不同。艾米利亚小姐对“他性”的肯定与追寻可以从其混杂的性别特征、英雄式的权威地位以及她对处于边缘地位的“他者”们无怨无悔的爱几个方面得到有力的证实。
  艾米利亚在外表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混杂的性别特征非常明显。从外表来看,“她高大黑粗,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但是,性别的差异和区分在艾米利亚眼中根本不存在。这种反常情况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艾米利亚不愿去面对生理上的性别划分。在闭塞的南方小镇,父权思想有着绝对的权威,艾米利亚一旦认同单一女性角色,也就说明她接受了女性低下的、受压迫的地位。因此,这一怪异的表现实际上是艾米利亚对二元性别观无声地反抗;她拒绝面对典型、单一的女性特征,在她的理想世界里,男女不应有明晰的区分,性别完全是平等的,是可以转换,可以混合的。因此,她只能成为小镇人眼中的“不正常”的怪人。他们将艾米利亚高大的形体,强健的体魄以及她特立独行的行为更多地与“男性”联系起来,使她显得十分“怪异”而且难被理解,被排挤为孤独的“他者”。
  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个小镇“怪人”,一个男女性别的混合体却成了小镇里“英雄式”的人物。艾米利亚在镇上拥有权威的地位:她是小镇上最富有的人,拥有建在镇中心最大的房子,除了杂货店,也就是后来的咖啡馆以外,还经营酿酒厂、锯木厂以及农场。作为方圆几英里内最有钱的女人,她的财富不仅仅是靠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家业,而且是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另外,她还会木匠活、泥瓦活和屠宰牲畜,还精通民间医术。可以说,艾米利亚就是小镇人生活所依赖的“女性英雄”。更重要的是,她的咖啡馆在小镇上所产生的情感力量是难以估量的。麦卡勒斯所描述的是一个神奇的咖啡馆,人们珍视它,它“给小镇带来的自豪感几乎对每个人都有影响,连儿童也包括在内”[3]。
  最能体现艾米利亚内心深处对“他者”情感的,是她对所有受到压迫与排挤的“他者”们无怨无悔的爱。小说中,艾米利亚将这种感情无怨无悔地倾注于畸形人莱蒙和社会地位低贱的小镇人身上。莱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完全就是一个畸形人:“他那双细细的罗圈腿似乎都难以支撑住他的大鸡胸和肩膀后面那个大驼峰。”艾米利亚却深深地爱上了这样的畸形人,并为他将店铺改造成了咖啡馆,而且接受了他往后所作的一切贪婪、可笑、荒谬的行为,甚至“宠他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艾米利亚的爱情倾向的确令人费解,却典型地表现出她对“他性”的接受与向往。她因拒绝传统性别身份而被视为“他者”;“他者”的地位又使她更乐于接受一个常人瞧不起的畸形人。   四、“他者”的危机——传统社会对“他者”的同化与破坏
  身处父权二元性别传统环境下,艾米利亚将要面对的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同化力量。体现在小说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她生活的世界,一个保守的美国南方小镇;另一方面,则来自与她产生爱情的两个男主人公,传统父权社会的男性代表。小镇上的其他人更倾向于按照传统父权社会规定的方式去生活与思考,他们无法接受任何“差异的”、“怪异的”行为与思想。小说中所提及的小镇人大都没有姓名,他们通常一起活动,整日做一样的事情。这种群居的生活暗示了他们向往“同一”而反对“他性”的思维模式。[4]因此,在拒绝理解艾米利亚的情况下,他们期望改造她的“他性”,使其顺从于传统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艾米利亚百般宠爱的罗锅莱蒙在小说中是一个深具象征性的人物,是“畸形的男权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成功地博取了艾米利亚小姐的同情,走进她的世界之后,莱蒙从未表示过任何的感激,也没有一丝寄人篱下的感觉,趾气高昂地接受了艾米利亚最无私的爱和最高的待遇。
  五、“他者”的希望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女主人公艾米利亚最终被摧残为一个“无性”的畸形人,但她悲惨的结局并不意味着“他者”完全的失败,她自始至终都固守着自身的“他性”——这恰恰反映了“他者”们的一种姿态,一种必胜的希望。艾米丽亚虽然被爱人背叛,被前夫迫害,被同乡排斥,她始终代表着“同一”社会中不可多得的异质的、潜在的力量。[4]失去了艾米利亚,小镇人又陷入了原有枯燥无味的生活当中,人们不可逆转地走向彻底的单一与萧条。故事的结尾,作家给这些可怜的小镇人指出了唯一的出路,同时向人们预示着“他者”们的斗争依然会继续,“他者”们的希望依然存在。
  结语
  麦卡勒斯的小说以“他者”为指向,以瓦解西方本体论的话语霸权为己任,把她对这个压抑人性的南方世界的感受融汇在自己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怪异”却顽强的“他者”形象。麦卡勒斯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他者”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其打破一切性别、种族、社会等级界限,消解“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实现全人类一切平等的乌托邦理想。 语
  参考文献
  [1]王振平.孤独的猎人:卡森·麦卡勒斯[J].世界文化,2012(01).
  [2]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林斌.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二元性别观”透视[J]. 当代外国文学,2003 (4).
  [4]杨大春. 他者与他性——一个问题的谱系[J]. 浙江学刊,2001 (2).
其他文献
现就职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  电影《春潮》自上映以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该片也作为2019年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的开幕影片,与众多观众探讨女性问题。影片导演杨荔纳以其真实犀利的女性叙事视角,结合多重视听语言的艺术元素将女性主义进行了创新的表达和符号性建构,引发当代人的反思。  一、“反”女性主义的创新表达  影片中,无论是郭建波所认为的父亲,还是母亲纪明岚新的老伴,都体现出男性的温
俞闳宾   1969年生,成都人。先后师从江溶、郭汝愚先生。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工笔画会副秘书长,二酉山房书画研究会理事,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师。  多次举办个展,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成都商报、山东商报、《读者》等媒体曾作专题报道。出版有《当代美术名家俞闳宾国画作品集》《俞闳宾兼工带写画法》《俞闳宾兼工带写花卉画法》《实用国画表现技法》等作品集。   在我决定凭自己的粗
主管单位: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任继红  RENJIHONG  《北川文艺》。笔名祭鸿,汉族。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现为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作协主席、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出版有中篇小说集《婚誓》、散文集《落不定的尘埃》。  寄语  《北川文艺》始终坚持文艺作品与北川文化品牌传播结合,致力于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民
摘要:19世纪是英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发展高峰时期,雪莱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西风颂》成为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在语言学的视角下对《西风颂》的内容形式和神话的原型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来感悟雪莱是如何用自然的语言来诠释浪漫主义色彩的,抒发人性的自由和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言学《西风颂》浪漫主义 赏析  一、前言  19世纪是英美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孕育了众多
先生的房间  初见吴绪经先生,是在一个明媚的下午,四点整的阳光温柔,透过玻璃窗映在先生递来的茶杯上,模样好看。房间里若有似无的墨水和纸张的香气,抵去了来访时身上的暑气,手心的汗水也瞬间蒸发,先生说“你好”声音平和且坚定,四下窗户无缝却感到有风,一阵清凉穿过亮堂的屋子,我首先看到的是吴绪经先生从容优雅的面容,目光如炬、莞尔而笑,两鬓斑白却依旧风度不减,“坐吧,喝茶。”他说。  房间内是大大小小的画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艺作品要肩负沟通交流重责,表达人类共同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创新探索。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推出的原创东方神话舞剧《长风啸》,对人性复归与大爱的主题探索带给人深刻的思考,具有超越种族和国度的人类共通性。马
绘画的自述性表达是艺术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创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现象。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挖掘出来,运用象征、表现、超现實、抽象等艺术手法,将另一个不同于日常的“自我”呈现于作品之中。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形象的塑造,他们总是不自觉地从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出发,表达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感受,在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带着艺术家自己的影子,隐射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
王煜  WANG YU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助理研究员,泰国皇家理工大学曼谷分校在读博士,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  当来自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相遇并交流时,跨文化传播便由此产生。“花木兰”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熟知。作为忠孝两全民族文化的载体,以“花木兰”为主要创作题材的各类文字、影像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跨文化输出成为一种热潮:有从中学课本的《木兰辞》、明代
唐林著《四川美术史》上、中、下三册,全部出齐了,洋洋洒洒三百多万言,堪称鸿篇巨制。其内容的丰富,篇幅的宏大,探讨的深入,论述的透彻,都令人赞叹。最近阅读了这三部厚重之作,感受颇深。概而言之,大致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材料详实,结构严谨  四川是古蜀文明的发祥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秦汉以来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更是经济繁荣文运勃兴,在中国文化史与美术史等方面都谱写了绚丽多彩的篇章。我
钟纲  江苏南京人,生于重庆。1982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78级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英国大卫·史密森古典油画材料培训班毕业。  现为四川美协创作研究院研究员,综合材料绘画研究院研究员,四川新锐油画院副院长,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专家,成都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成都致公画院副院长,成都政协画院副院长,致公党四川省委文化体育专委会副主任,致公党成都市委海外联络专委会主任,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