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错分析的初中概率计算题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l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概率计算题主要是古典概型计算题,并且不需要通过计数原理计算,只需要列举统计一次随机试验及某个随机事件包含的等可能结果数.学生解题困难的根源在于,不能针对随机试验的基本过程或要素进行分析,正确得到(表示出)所有等可能出现的结果.对此,教学要重体验,让学生感受等可能出现的结果源自随机试验的过程(要素);重表达,让学生学会不重不漏地列举出所有等可能出现的结果.
其他文献
“给力”一词出自于日式动漫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汉语配音中的一句台词,在不经意间通过网络引起了迅速的传播与扩散,最后演化成官方的正式书面语言,由此推动了广大受众群体继续网络造词的热情,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流行语.“给力”词汇的走红也说明网络的巨大传播力,其中网络语言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机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由“给力”词汇引发的思考入手,分析和探究网络语言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机制.
《乡土中国》是研究中国社会的经典著作,又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的指定阅读书目.如何拉近学生与学术类著作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读有所感、读有所获,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整”的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供切实的方法和引领.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引入了逻辑知识,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的选项之间可能有“潜藏的逻辑”.我们在培养学生借助语文专业知识判断正误的同时,如果能引导他们借助“逻辑的力量”,的确能帮他们“更好地辨识信息”,“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对学生而言,这既有利于逻辑知识的学习,感受“逻辑的力量”,也有利于逻辑知识的运用,还能提高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培养更全面的素质.
近年来,在媒体融合和互联网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广电行业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投资风险等.鉴于此,相关部门在对广电产业发展实施风险控制时,要做到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完善新业态法律法规,强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并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确保广电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进入了新媒体信息时代,改变了以往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获取信息的单一方式.新兴媒体平台兴起,人们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终端获取信息,对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造成很大的冲击.面对这种困境,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当把压力化为动力,梳理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面临的困境,并找到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新出路.本文着重从影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因素出发,探析推动广播电视新闻领域在新媒体背景下发展的新路径.
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涯发展相关知识,树立生涯发展自主意识,提升生涯发展的抉择能力,学会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为了保障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依托省级高中生生涯发展辅导基地建设,创设物态环境,打造师资队伍.具体实施过程中,立足校内资源,在课程中渗透;依托校外资源,在实践中展开.
2014—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对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在:借助情境,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侧重解释,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开放,考查历史探究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当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以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以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关键点,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普及,社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为新一代年轻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作品演播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将结合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联合互联网有声读物平台的受众反馈提出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课程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
计算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真实问题出发,运用计算机模式抽象识别问题、分解问题,通过判断、选择、分析,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方案并解决问题.Scratch编程具有图形化、易操作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计算思维.教学中,可设置真实情境任务,助力问题抽象化与实质化;引导剧本、角色、舞台三要素分析,有效落实计算思维活动过程;构建调试程序,迭代形成优化方案;反思归纳方法,促进迁移应用.
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短视频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科普+短视频”成为科学界与受众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但随着传播媒介的变迁和科普传播主体在自媒体语境下身份的转变,受众对科普短视频传播的理解存在偏差,双方对话越发复杂.本文基于自媒体语境,分析科普短视频传播主体、受众、自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新媒介技术和传播呈现的对话哲学理论来探讨人与社会存在的哲学逻辑,探索当今科普短视频传播活动,为科普短视频传受双方的共识性对话提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