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的传承路径探索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zp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蕴涵着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变迁历史与人文精神,是苗族传统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面临着民间传承出现断层、代表性传承人减少、表演形式不断简化等发展困境。通过坚守家庭传承与发展民间集会作为主阵地,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艺术进课堂等学校教育的补充,以及大力培养优秀文化传承人、积极举办民间文化活动、修建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政府支持的途径,保护、传承并发扬小花苗芦笙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花苗  芦笙舞  传承困境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16-03
   小花苗芦笙舞是伴随着苗族几千年发展历史而传承下来的民族舞蹈,在苗族人民的大型节庆活动或者丧葬仪式中,甚至是人际交往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民族文化的没落、传承方式的转变等因素影响,小花苗芦笙舞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亟需探索新的路径来传承与保护小花苗芦笙舞。本文通过分析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的传承困境与原因,分别从民间传承、学校参与、政府支持等方面进一步探究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的传承路径。
  一、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的传承困境与原因分析
   吹笙跳舞是六盘水市南开乡小花苗支系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具备传承正统、技艺独特、难度较高等特点。然而近些年来,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六盘水市小花苗的芦笙文化及芦笙舞逐渐没落。
   (一)传承困境
   1.芦笙文化的民间传承出现断层
   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的民间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教的家庭式传承,然而这种家庭式的传承方式如今面临着空前的危机。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小花苗芦笙舞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最显著的表现是会跳小花苗芦笙舞的苗族同胞数量越来越少,尤其是如今的苗族儿童,学习芦笙舞的人数少之又少。从前的芦笙舞主要是依靠家族传承的方式得以继承,现如今苗族家长很少愿意主动将芦笙舞教给自己的子女,苗族儿童也不愿意学习芦笙舞。一方面,苗族家长认为蘆笙舞没有实用价值,不仅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帮助苗族人民增收,反而可能因为学习芦笙舞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苗族儿童也因为芦笙舞的技术难度较高、耗费体力较大而不愿意学习芦笙舞,小花苗芦笙舞在民间传承这一环节方面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断层。
   2.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减少
   由于芦笙舞的民间传承出现断层,小花苗芦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也在不断减少。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是小花苗芦笙舞发展的蓬勃时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苗族青年代表。例如,50年代有黔西北芦笙王张文友被选拔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80年代有著名苗族芦笙舞蹈艺术家祝兴荣、祝兴智出访美国参加艺术节;芦笙舞蹈艺术家祝明学参加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庆,曾受到江泽民、李鹏、李瑞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等等。这些苗族舞蹈艺术家卓有建树,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声誉。然而随着他们的年纪增长,体力衰减,这些舞蹈艺术家逐渐退隐,现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能够达到以往这些艺术家的水平,苗族年轻一代中缺乏代表性的传承人来引领小花苗芦笙舞的发展。
   3.芦笙舞的表演形式不断简化
   由于芦笙文化的没落,加之芦笙舞本身的技能难度较高,小花苗芦笙舞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表演形式不断简化的特点。小花苗芦笙舞是一个集吹奏、舞蹈、杂技于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最初便是模仿家禽野兽的动作、融入苗族人民漫长迁徙史的故事,并结合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而成,因此芦笙舞的表演动作本身就具备相应的难度,对表演者的身体素质、体力和能力都有较高要求。正因如此,小花苗芦笙舞在当代的传承呈现出表演形式简化的特点。如今会跳小花苗芦笙舞的人数已经大大减少,而在会跳芦笙舞的人中,能够吹跳同时进行的人更少了。以前的舞者都是边吹边跳,吹笙跳舞,如今的舞者大多数只能单吹不跳或者单跳不吹,很少能做到吹跳同时进行的。
   (二)原因分析
   1.苗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苗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这是小花苗芦笙舞传承过程中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也是所有民族文化面临的共同困境。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芦笙舞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与价值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以前,苗寨里的家家户户都会跳芦笙,都愿意跳芦笙,并主动将芦笙舞教给自己的子女。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苗族人民不愿意将芦笙舞教给自己的子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认为芦笙舞在生活中没有实际价值,因为学芦笙舞并不能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也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因而学与不学区别不大。二是芦笙舞本身具有较高难度,需要较强的耐力、意志力,且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苗族家长认为学习芦笙舞会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因此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学习芦笙舞。
   正如本研究中的被访者所说:“以前的时候,老人还会带着自己的子女、子孙跳芦笙舞。现在的年轻人就说,不要跳了,跳这个找不了钱,当不了官。他们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学,比如我舅舅家、我表弟家,还有我们学校以前那个芦笙老师,他们都跳得很好的,但是他们从来都不教给他们的娃娃,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教了还要影响娃娃学习。”
   2.苗族文化传承主体的流失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传承主体——“人”的作用,尤其是该群体中的青壮年与少年儿童。然而,苗族文化的传承主体却在不断流失。一方面,由于苗族文化的没落、家长观念的转变,如今的苗族少年儿童很少学习芦笙舞;家长认为苗族芦笙舞没有实用价值,并且会占用大量时间而不愿意主动教芦笙舞,孩子们也因芦笙舞的高难度、高技巧而不愿主动学芦笙舞,芦笙文化的未来传承主体正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如今会跳芦笙舞的苗族青年也没有起到积极的传承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苗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这部分外出的苗族青年恰恰是传承小花苗芦笙舞的中坚力量。但是,随着这些青壮年的流失,小花苗芦笙舞也失去了传承主体,难以发展。苗族文化最重要的两个传承主体流失,导致小花苗芦笙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困难。    3.苗族文化传承方式的单一
   小花苗芦笙舞的传承主阵地在民间,主要依靠家庭式传承与师徒式传承,芦笙舞才得以代代相传。但是由于苗族没有文字,单一的口头传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花苗芦笙舞的发展。苗族的文化与传统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保留,小花苗芦笙舞也一样,传承与继承主要是通过年老一辈向年轻一辈口传身教。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导致许多苗族青年只知舞蹈动作而不知舞蹈内涵,在一代代传承中丢失了民族舞蹈的生态性,表演形式也不断被简化,这对小花苗芦笙舞的发展起到一定影响。
   二、六盘水市小花苗芦笙舞的传承路径探索
   小花苗芦笙舞的传承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同时也要与现代文化相融,方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因此,除了坚持民间传承这一方式之外,还应当拓展学校传承与政府支持这两条路径,进而实现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
   (一)民间传承方面
   1.坚守家庭传承的主阵地
   坚守家庭传承这一主阵地,是传承与发展小花苗芦笙舞的首要选择。由于小花苗芦笙舞高难度的技巧性与深底蕴的文化性,家庭传承与师徒传承仍是能够有效传承并发展芦笙舞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家庭传承,通过年长一辈口传身教的方式将小花苗芦笙舞的来源、发展、动作、价值等内容传递给苗族子女,将芦笙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思想觀念中,民族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
   因此,苗族家长应当转变自身观念,一是要重视本民族的文化,认识到芦笙舞的文化价值与实践意义,身体力行地将本民族传统教给子女;二是要转变学习芦笙舞会影响成绩的这种观念,学习与跳舞这两件事情并不冲突,相反学习跳舞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正如水城县花场小学芦笙舞老师所说:“我觉得,他能够把这个芦笙舞跳好,他学习也能学好。如果芦笙舞他都学不好,他学习肯定也是不认真的。在我的想法里,跳的好的那些都是考八九十分的。而且我们不是说拿他学习的时间来跳舞的,所以说跳舞影响学习,这一点我非常不认可。”
   2.拓展民间集会的主场所
   大力发展并拓宽民间集会这一主要场所,也是保护与传承小花苗芦笙舞的重要路径之一。苗族的很多文化都蕴含在节日和仪式当中,苗族的传统正是在节日活动的举办中流传的,因此要保护好、发展好苗族当地的传统节日,充分利用好民间集会这一形式,将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保留与发展起来。这需要苗族人民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首先苗族人民得重视起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通过日常生活和节庆仪式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民间集会提供场所、提供经费,从而拓宽这一传承路径。
   (二)学校参与方面
   1.地方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
   对于当地中小学来说,可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可以将民族文化以课间操、课外活动、校本课程等形式融入地方教育。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将小花苗芦笙舞融入学校的课间操,现在有很多将少数民族舞蹈改编为课间操的案例,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能够保留和传承民族文化,也能够帮助学校打造自身的特色,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加强。其二,将小花苗芦笙舞融入学校的课外活动,如开设芦笙舞的兴趣班,让感兴趣的学生自愿学习,成立芦笙舞艺术团,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促进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其三,将小花苗芦笙舞融入校本课程,可以组织当地芦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编写相应的芦笙舞教材,并邀请他们定期到学校开展芦笙舞艺术教学,作为美育课程补充到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
   2.高等院校:民族艺术进课堂
   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来说,可以开展民族艺术进课堂的活动。地方高等院校传承与发展小花苗芦笙舞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将小花苗芦笙舞纳入学校的艺术课程,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融合,具体而言,学校的体育课、舞蹈课、音乐课等都能够选取小花苗芦笙舞作为素材,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二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可以积极挖掘小花苗芦笙舞中的艺术价值和教学资源,通过科学研究的形式进一步探究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而探究过程本身对于民族文化来说也是一种创新性的发展。
   (三)政府支持方面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政府层面提供一定的支持。第一,大力培养小花苗芦笙舞的地方文化传承人,尤其是代表性的传承人,这对发展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已有传承人的奖励力度,比如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增加传承人的经济收入等,这样做的目的是留住已有的文化传承人,让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去。只有给予传承人充分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才能鼓励更多的苗族青年投身到芦笙舞的传承与发扬之中。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积极鼓励并大力培养民族文化的优秀传承人,既要挖掘民间优秀的传承代表,加大奖励政策,也要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培养更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
   第二,积极举办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以政府为主导,积极举办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并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宣传,扩大活动的影响。但是要注意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避免过度改造民族文化,要避免功利价值倾向的产生,应当在保留民族民间文化、尊重民俗民风的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既能丰富人民的生活,也能够让民族文化走向更广大的舞台。
   第三,修建民族文化博物馆。出资修建民族文化博物馆,为民族文化提供一个保存与发展的基地。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人力到苗族村寨收集相关的民俗资料,修建反映苗族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生产生活、民俗节日等内容的民族文化博物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集中力量挖掘并保护民族文化,同时也能通过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将民族文化进一步推广,推广才是民族文化最好的保护形式,在推广当中民族文化也可以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小花苗芦笙舞的产生与发展一直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化价值。这是苗族人民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绚丽璀璨的瑰宝之一,保护、传承并发扬这些非物质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晓艳.贵州六盘水小花苗跳花节仪式中的芦笙舞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7年.
  [2]何耀.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3]党允彤.论贵州苗族芦笙舞的当代传承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4(06):59-61.
  [4]臧璐.促进贵州省国家级非遗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策略[J].音乐时空,2014(04):101+105.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上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激发新动能的重要路径选择,备受各界关注.本文将金融结构的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汇率波动与一国技术创新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对一国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的负向冲击大于发达国家;汇率波动对一国技术创新负向冲击的影响随着技术创新分位点的上升而逐渐减小,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放大了汇率波动对一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国家风险触发效应和研发投入冲击效应是汇率波动
字词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接触语言的过程需要先掌握词汇,才能理解其中的语法知识.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诵读方法,在品味文章情感的基础之上,能利用注释、工具书等解读其中内容.《说文解字》的运用能够指导学生高效学习文言文词汇,下文对其应用方法重点分析.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常常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诵范文,按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对写作的内容及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这样,作文教学形成了一个毫无活力的僵
期刊
对于游记类文本的教学,一般存在两种模式和思路:一种是紧扣游记描写的景点,从内容信息层面展开教学;另一种则是紧扣游记的文体特征,从文体性层面展开教学.这两种教学究竟孰优孰劣,不妨再度审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定位: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游记教学不能人为地将这两种教学行为完全割裂开来,而需要巧妙地从惯有的模式中突围出来,强化两种模式之间的融合,紧扣“记”字,凸显游记类文本的教学核心.笔者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中《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期刊
预习阶段的课文批注是学生对文本信息加工的直观体现,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文批注,可以让教师有的放矢,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生成新的知识经验.下面,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探讨基于学生预习批注的教学设计策略.
期刊
芭蕾舞剧《花木兰》由辽宁芭蕾舞团2019年创作并搬上舞台,该剧乃古为今用之典范,洋为中用之佳作,传统与现代之交汇,艺术与高雅之交融,是近年来国内芭蕾舞舞剧创作中涌现出的精品力作.本文主要从戏剧结构、人物故事、舞蹈语言、使命担当、意象意境五个方面进行艺术评论,以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舞蹈艺术创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摘要:中国戏曲由古代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组成。说唱艺术作为曲艺的基本艺术手段之一,对戏曲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宋金戏曲形成为节点,主要梳理曲艺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异同和联系。宋代目连戏的演出文本和宋元杂剧的曲式规范,是戏曲吸收同时期曲艺中“变文”和“诸宫调”形式的突出成果。  关键词:戏曲 曲艺 艺术起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摘要:中国画承担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显著增强也需要予以公共文化艺术建设全面关注。提升公共文化艺术建设水平和国家民族观念的认同感可以充分借助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得以实现。中国画教学活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开展、提高公众艺术水平及丰富群众精神世界的目标占据重要的社会地位。本文结合中国画艺术的本质和特点,探究公众艺术教育的时代内容,分析公众艺术教育实际作用和意义,试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涵盖的内容包括从宇宙、大气到海洋、陆地,从地质、资源、环境到经济、人口、城市、交通等各领域。而各个领域的内容都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地理环境的各个领域,如环境的保护、灾害的防御、能源的开发、交通的发展、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控制等。地理学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科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文章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层.现在的课文学习,基本上最后都会归结到公式化的总结,“本文通过什么,叙述了什么,刻画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的单一固定的学习套路,学生一旦长期使用这种贫乏苍白的阐述体系,是不利于他们情感的积淀和道德的升华.有情感温度,更具人文关怀的语文学习,应该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深入交流,是学生和老师共同思考创造的全新历程,如何深入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以部编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老王》为例进行说明,希望能对实际教学有所借鉴和启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