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发展路径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er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承担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显著增强也需要予以公共文化艺术建设全面关注。提升公共文化艺术建设水平和国家民族观念的认同感可以充分借助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得以实现。中国画教学活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开展、提高公众艺术水平及丰富群众精神世界的目标占据重要的社会地位。本文结合中国画艺术的本质和特点,探究公众艺术教育的时代内容,分析公众艺术教育实际作用和意义,试提出未来中国画将如何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得以运用的手段和路径。
  关键词:中国画  公共艺术  教育教学 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10-03
   在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类别中,中国画作为分属于美术这门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被不断继承流传至今,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展现出现代化的特点。中国画作为最具有民众基础的艺术门类之一,在当代需要促使群众不仅仅在表面上知晓什么是中国画,而更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规划和方案设计使他们深入的了解中国画艺术,展现出教育引导的积极作用,促使群众能够深入知晓中国画时代内容,了解中国画绘画形式的表现特征,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关注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完善艺术教育体系建设。
  一、中国画的历史使命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观者从历代中国画中能够体会到中国文人及劳动人民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及绘画语言美感。一幅优美的中国画就是在诉说关于中国的历史故事,每一幅中国画都代表着中国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在欣赏一幅中国画时也能感受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并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对人民大众而言,中国传统绘画的许多名作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等各种哲学思想,很多文人志士都通过绘画表达自身的情怀和理想抱负。当代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用笔用墨等技法也吸收西方绘画的平面性等特点,蕴含油画、综合材料绘画等特征,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在作品中再现所绘制的对象,表现出较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我国的本土创新,随之应用在中国绘画当中呈现出划时代的全新面貌。观察当代中国画的构图形式时就会发现中国画具有强烈的抽象化、符号化的倾向。另外,不同的中国画作者创作的艺术语言也与传统中国画风格有很大不同,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差异化现象。中国画在保证画作艺术价值的同时,使用更多不同的绘画技巧,运用当代的艺术结构范式展现出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在当今的发展形势下,中国画愈发表现出高水准的时代要求,继而延伸出属于中国画自身的独特体系。因此,注重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激发群众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更好的丰富我国社会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有利于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首先应具有乐于接受欣赏的特点。对于现阶段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相关活动组织的地点应选择为博物馆、美术馆或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性开放空间,由此更好的为群众获得良好的辅导效果并展现出有效的作用。在当今的“大美术”教育趋势下,面向大众且用于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机构众多,类型也十分多样化,但是真正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则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人员辅助参与完成,即是指要求专业画家、设计者、策展人共同组织专业的活动,让公共艺术教学水平高超的人员能够对群众展开必要的指导,促使其展现出高质量的组织、教授能力,优化广大群众接受美术教育的程度,扩大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受教群体范围。同时,公共艺术教育组织的地点并非局限于全国范围内发展比较稳定的城市环境中,当今很多乡镇和社区也已经开始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意义,认识到更加广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对于丰富群众文化可以增光添彩,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基础文化建设的基本能力,显著的增强我国传统文化在基层群体中的影响效果。就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本质而言,大部分国家都认定其为公益性项目,是国家重要的文化事业组成部分,与一般专业性质的美术机构存在较大差异。首先,该工作面向的大众是全国范围内的全部群体,不会依据年龄或是职业的差异性而区别对待;同时,在地区平衡方面也是依照一致整体的对待方式,只要是参加教育的学生或民众有空余的时间都可以前往场馆参与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而现阶段参与公众艺术教育活动的人群中,往往中老年人相对较多,他们的兴趣点更加偏向于传统文化中美术表现形式最强烈的中国画、摄影、手工编织等形式。因此,社会群体组织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并非单纯讲解中国画,应保持类型内容的丰富性,对于延伸性质的多种绘画形式都有所涉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美术教育的多样性。
  三、中国画在公众艺术教育中的功能价值
   (一)感受中华文化的深远与美好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文化长河,很多文学艺术学派的文化影响通過作品的欣赏、品读、临摹等手段映射在每个行业中。这些变化和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而对于我国独特的艺术瑰宝中国画来说也是一样。《历代名画记》中就认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对于不同的历史阶段,画家所创作的作品都有同时期时代元素的反映,有着更加契合创作时期的文化背景。如《韩熙载夜宴图》表现了当时仕人阶层的生活文化;《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了当时仕女的服饰文化等。画家在绘制相关作品时,蕴含自己的个人情感同时反映时代文化特征,都充分彰显了中国画的独特性。对此广大群众通过接受美术辅导、进行绘画临摹或是积累绘画技巧时,都可以深刻的感知画家的创作特点,知晓大师名家的创作情感,感受绘画技巧工艺。对于不同时间阶段的名家画师,知晓其所在的历史时代特点,结合画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明确其艺术涵养,都有利于群众更好的感知中国画独有的魅力,深入了解其作品内含的人文情怀。同时,群众通过主动性的参与绘画创作实践并进行美术教育学习,通过静心的绘制帮助其缓和社会生活压力,可以深刻感受中国画的内在力量,更好的放松自我,营造良好的心态以便更加积极的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二)推动中国画的本土化发展规划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民族数量众多。在不同地域内文化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更好的落实中国画在公众教育工作中的积极应用,有利于在当地进行文化建设时,强化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宣传效果,更加深入的表现出本土化特点。在此基础上树立具有当地区域优势特点的文化形象,加大文化宣传力度,通过文化建设的方式改善社会群众的生活方式,从广度和深度上提升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从而达到陶冶群众情操的教育目的。具体而言,可以在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规划中,要求社会群众参与中国画学习,教学内容中渗透民族特色,更好的表现出当地风土人情,彰显文化特色。通过中国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性演绎,强化当地居民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乐于并善于主动性的进行中国画美术课程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美术文化积累,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从而更好的展现出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价值。例如,中国画强调人与诗书画印等元素的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的结合与西方很多绘画流派相比可借助多种形态语言进行表现,体现在画面构图、视角、意境、题款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写意性与本土情怀,这些语言通过进行公共艺术教育融进自己的审美中,在当今社会普遍浮躁的情况下对遏制全盘西化的审美倾向、从而更好的继承中国本土美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也可以将中国画美术教育与当地特色相结合,推动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逐步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链建设,更好的服务当地文化基础建设。
   (三)群众能够更加深刻的知晓历史
   中国画是展现中华民族特色的自成体系的传统绘画形式,与我国文化发展在历史方面具有一致性,都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占据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地位而享誉世界,在国际上也被越来越多的美术爱好者所喜爱。随着时代长河的延续和历史文明的不断发展,中国画也将蕴含多个历史时期的变革精准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用更加整体的文化体系表现。中国画画家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思考沉淀,最终应用艺术表达手法展现出完美的画卷。因此,群众学习中国画技术手法时或欣赏中国画作品的过程中,都可以结合历史时代的宏观发展背景进行,将美术作品与不同历史相结合能获得重要的历史知识。例如,在鉴赏作为《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国画长卷代表作品时,画家通过高超的绘画技巧对街道和建筑物用精细描绘的手法予以展现,促使群众在接受美术教育、了解中国画绘画技巧的过程中,更加直观的分辨各个时期如建筑、服饰等历史状态以及当时居民的生活状况。又如近年来新发现的据考证绘制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山水画《蒙古山水地图》,描绘了从嘉峪关到天方的数千公里山川道路,均用大青绿山水技法绘制而成。图中所有比较重要的城邑都画成中国式的带城门洞的四方城墙,城墙上有垛口,许多西域的城邑画有山西临汾地区风格的门楼。一些重要的建筑或地名,如撒马尔罕城外的著名的天文观测建筑望星楼也用中式建筑的手法画成。图中用汉语标注了211个源自九种语言音译而来的明代地名,涉及了欧、亚、非三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料价值可与世界四大古地图相媲美,并且由当时的宫廷画家以吴门画派青绿山水技法绘制而成,以表现青绿山水、高山大川为主,气势恢弘,尺幅巨大。因此,绘画作品的教育不仅仅是需要分析其绘画技巧方面的艺术性,还应当对于该绘画作品的历史价值予以衡量评估,凸显出中国画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积极成果。
   (四)借助中国画教育提升公众创造力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的最高追求是创新。中国画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都市中画家和公众心境与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古人借山水、花鸟等传统中国画手段比喻情感的方法似乎不太适合现代社会。生存状态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内心创作情绪,更多的人开始反思创作的目的,更多的题材和素材也融进了中国画的创作之中,中国画形态在现代画家的探索下呈现了一个重要倾向——创造力成为了当代中国画的主要内容。对中国画内涵、形式和材料特性的深入挖掘,让画家的关注焦点从怀古临摹变为追求画面形式感和材料的现代性以及其所蕴含的创新性,因此最终呈现的是全新的有意味的形式的中国画作品,如在一些作品中出现去除畫面中心化、画面消融为单纯的线条、肌理、形体和色彩的组合等抽象化的倾向。从各种各样的生活中汲取元素养料再加以整合感悟,从而使中国画跨越时空成为充满激情和愿望的理想型意境形态的载体。在中国画公共艺术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的表现形式决定了该教育模式的特殊性,由于受众群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点不同,与其他类型的文学艺术教育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安排中,不仅需要引导群众能够具备欣赏、模仿中国画作品的能力,积累相应的美术作品绘画技巧,还应当注重群众参与,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公众的基本学习情况和对美术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所了解,抓住受众群体的受教育特征,帮助其更好地掌握中国画美术课程学习要点,积极引导公众运用新方法、新材料等技术手段进行创作。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内容选择,应重点关注中国画的教学设计和时代内容,以便更有利于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发挥效用,逐步提升我国社会群体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弘扬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并使得群众能够逐步建立独特的审美品位,深刻的感悟中国画画家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有利于全体社会公民的个人素质培育。
  四、结语
   中国画千百年的传承发展过程都是从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背景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同样公众的审美爱好也会对中国画的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沉淀,中国传统也需要被传递和继承并被赋予崭新的时代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中国画的教育在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使更多的公众真正理解学习中国画也是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冯莉.浅论中国画课程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发展方向[J].考试周刊,2015(42).
  [2]廖红辉.浅论中国画在群众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01):67-69.
  [3]武萌萌.浅议中国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美育重要性和作用[J].下一代,2020(03).
  [4]罗建军.论中国画特质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9(02).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随着学校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如何提高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本身困扰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客观因素作一简要分析,并就如何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困扰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客观因素  1.学校方面的因素。在学校,语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视听技术的运用到目前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已经使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拓宽为多种媒体的教学。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
期刊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上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激发新动能的重要路径选择,备受各界关注.本文将金融结构的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汇率波动与一国技术创新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对一国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的负向冲击大于发达国家;汇率波动对一国技术创新负向冲击的影响随着技术创新分位点的上升而逐渐减小,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放大了汇率波动对一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国家风险触发效应和研发投入冲击效应是汇率波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常常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诵范文,按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对写作的内容及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这样,作文教学形成了一个毫无活力的僵
期刊
摘要:中国戏曲由古代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组成。说唱艺术作为曲艺的基本艺术手段之一,对戏曲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宋金戏曲形成为节点,主要梳理曲艺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异同和联系。宋代目连戏的演出文本和宋元杂剧的曲式规范,是戏曲吸收同时期曲艺中“变文”和“诸宫调”形式的突出成果。  关键词:戏曲 曲艺 艺术起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