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我们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圈子,多接触外部环境,培养健康的人格。
一、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
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单是为了写作,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做人。传统作文的教学是一种僵化的教学方法,只重视对作文技法的指导,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作文思路,更束缚了学生创作的手脚。这种学生奉命写作的老套作文教学法势必会造成学生为文造文,为文造情的习惯。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水平,在阅读中感悟生活、抒写生活,并将之潜移默化地接收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天长日久,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写作技巧也自然会变得纯熟。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必须追本溯源,增大学生的知识量,扩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拓宽学生作文的新视野。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鲜活的写作方法,比单纯的靠教师指导形成的方法更具生命力,更有创造性。
青少年正处在知识与身体的成长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求知欲强,课本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心理需求,语文教师必须很好地引导他们去广阔的课外吸收更多、更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量和写作水平,以增强他们的写作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由积累、领悟到运用的过程,只有充分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
学生有表达的激情,作文就能写好,所谓“不吐不快”的境界,就是指这种激情。学生激情从何而来呢?来自于对所写事物的感情;感情又来源于对所写事物的认识。学生作文兴趣的源泉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对直接与间接生活渠道中接触的众多事物加以分析思考,从而认识事物,他们就会产生写作的激情。因此,我们的作文命题应是开放性的,应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其他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作文来就会富有情趣。
三、注重在生活中汲取素材
真正的好文章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立足生活,扩大素材收集范围,秉承“生活多姿彩,实践出真知”之理,多感悟生活,多实践生活,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这样才能真正写出感人的好文章。
1.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扩大素材收集范围
在教学中开展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广泛收集各类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开展各类阅读比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类型的书籍,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写出读后感,能增加他们的语言驾驭能力。
(2)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扩大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比如,常让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对他们的调查报告进行评比,并进行一定的奖励。
(3)开展各类诗歌朗诵赛、辩论赛、演讲赛。开展此类比赛,先立出题目,要求学生做好准备,打好预讲稿,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针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提高理解能力
根据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要求学生针对事件进行分析,然后写出一些评论和看法,在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为素质教育夯实基础。
四、教师要和学生平等相处
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就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很多时候采用与学生商量的方式开展教学。他的很多措施,如取消作文、写日记、自批作业等,都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因此,教师不能充当学生作文的考官、裁判,而要成为学生作文的忠实读者、教练和编辑。对他们的优点要予以赞赏;不足之处,就与他们一同去改进、去斟酌。在评改作文时,多采用学生互评互改、教师当面批改的方法,针对学生作文的具体情况,与学生一同探讨,共同修改。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提高。
作文是人们进行书面交际不可或缺的工具,初中生正处于作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打好作文基础,形成习作风格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切实做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
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单是为了写作,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做人。传统作文的教学是一种僵化的教学方法,只重视对作文技法的指导,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作文思路,更束缚了学生创作的手脚。这种学生奉命写作的老套作文教学法势必会造成学生为文造文,为文造情的习惯。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水平,在阅读中感悟生活、抒写生活,并将之潜移默化地接收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天长日久,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写作技巧也自然会变得纯熟。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必须追本溯源,增大学生的知识量,扩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拓宽学生作文的新视野。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鲜活的写作方法,比单纯的靠教师指导形成的方法更具生命力,更有创造性。
青少年正处在知识与身体的成长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求知欲强,课本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心理需求,语文教师必须很好地引导他们去广阔的课外吸收更多、更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量和写作水平,以增强他们的写作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由积累、领悟到运用的过程,只有充分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
学生有表达的激情,作文就能写好,所谓“不吐不快”的境界,就是指这种激情。学生激情从何而来呢?来自于对所写事物的感情;感情又来源于对所写事物的认识。学生作文兴趣的源泉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对直接与间接生活渠道中接触的众多事物加以分析思考,从而认识事物,他们就会产生写作的激情。因此,我们的作文命题应是开放性的,应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其他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作文来就会富有情趣。
三、注重在生活中汲取素材
真正的好文章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立足生活,扩大素材收集范围,秉承“生活多姿彩,实践出真知”之理,多感悟生活,多实践生活,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这样才能真正写出感人的好文章。
1.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扩大素材收集范围
在教学中开展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广泛收集各类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开展各类阅读比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类型的书籍,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写出读后感,能增加他们的语言驾驭能力。
(2)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扩大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比如,常让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对他们的调查报告进行评比,并进行一定的奖励。
(3)开展各类诗歌朗诵赛、辩论赛、演讲赛。开展此类比赛,先立出题目,要求学生做好准备,打好预讲稿,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针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提高理解能力
根据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要求学生针对事件进行分析,然后写出一些评论和看法,在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为素质教育夯实基础。
四、教师要和学生平等相处
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就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很多时候采用与学生商量的方式开展教学。他的很多措施,如取消作文、写日记、自批作业等,都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因此,教师不能充当学生作文的考官、裁判,而要成为学生作文的忠实读者、教练和编辑。对他们的优点要予以赞赏;不足之处,就与他们一同去改进、去斟酌。在评改作文时,多采用学生互评互改、教师当面批改的方法,针对学生作文的具体情况,与学生一同探讨,共同修改。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提高。
作文是人们进行书面交际不可或缺的工具,初中生正处于作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打好作文基础,形成习作风格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切实做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