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办学十年,立足校本,从现状出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加强校本管理,深化校本研究、注重校本培训,构建了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学校成为教师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
一、加强校本管理,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针对师资队伍结构年轻化现状,我校规范校本性教学常规,把常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保障学校教学顺利健康发展。
(一)规范过程、内化常规
抓实过程,强化质量。教务处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对教学规范的抽查普查、对教学质量的调研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形成积极进取的氛围。
(二)多元反馈、健全考评
在反思传统考评制度的基础上,重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考评体系,推行作业评价、课堂评价、纪律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使考评过程成为教师反思、总结、提高的过程。
(三)分类要求、层层推进
每学期制订详细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分段提出不同要求,新上岗教师过讲台关,上岗2~3年教师过教材关,上岗4~5年教师用科研来指导教学,骨干教师展示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凝练教学特色。
二、深化校本研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一)构建校本教研的两个平台
1.教研组建设特色化。教研组的建设成效直接反映在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上。我校各教研组从教师的需要及其价值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科特点,开展特色化教研活动,逐步形成备课活动集体化、教研活动课题化、研究性学习地域化、教学案一体化等特色。
2.备课组活动集体化。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备课制度,规范备课要求,并在实践基础上创新模式。通过优秀备课组活动示范,备课组成为学校校本研究的基本组织,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团队。
(二)突出校本教研的两个重点
1.重视高考研究。引导教师围绕高考新要求,研究新课标对命题的影响,关注学科前沿,追踪教改热点,切实提高教师应战水平。各教研组以解读《考试大纲》为主开展研究沙龙,人人研究,个个发言;每年高考后教师认真分析高考卷,撰写评卷文章;青年教师每周用高三卷练兵,以解题能力作为教学基本功的重要评价指标。
2.推进听课评课。建立“三化”校本评课制度:开课层次化,新上岗教师上汇报课、带头人上示范课、课题组推出课题研讨课;评课综合化,促使教师在评课活动中成长,改变评课中重教师轻学生、重评定轻讨论、重结果轻过程现象;听课系列化,开展随机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调研听课、了解听课,提升业务功底,加强教学督查。
三、注重校本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内涵提升
制定“师德规范”,开展征集师德格言活动,自觉加强师德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立示范群体;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新教育理论、教学模式论、科研方法论,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并具体体现在现实教学当中。
(二)注重蓝青帮带
认真做好各年级、各学科的培训扶持工作。特级教师、带头人上好示范课;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参加各项评比;抓实“三年上岗”工作;抓好教师自身岗位培训,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听、说、读、写、研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继续实行“导师”制,老教师把好每一关,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再作贡献。
(三)彰显数字化特色
“数字化校园”是我校办学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及时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化为理论成果,参加各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竞赛活动。通过提高、拔尖培训,建立了一支阶梯式的具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师资队伍。
(四)发挥教科研优势
教育科研立足于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构建并完善了“人本化”、“校本化”的教育科研机制体系;推进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引导教师自我反思,把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成长的阶梯;举办沙龙研讨,更新教育思想。
立足校本、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青年教师在规范中健康成长,骨干教师在规划中持续发展。近五年来,我校培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3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6人,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的师资队伍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加强校本管理,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针对师资队伍结构年轻化现状,我校规范校本性教学常规,把常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保障学校教学顺利健康发展。
(一)规范过程、内化常规
抓实过程,强化质量。教务处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对教学规范的抽查普查、对教学质量的调研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形成积极进取的氛围。
(二)多元反馈、健全考评
在反思传统考评制度的基础上,重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考评体系,推行作业评价、课堂评价、纪律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使考评过程成为教师反思、总结、提高的过程。
(三)分类要求、层层推进
每学期制订详细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分段提出不同要求,新上岗教师过讲台关,上岗2~3年教师过教材关,上岗4~5年教师用科研来指导教学,骨干教师展示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凝练教学特色。
二、深化校本研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一)构建校本教研的两个平台
1.教研组建设特色化。教研组的建设成效直接反映在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上。我校各教研组从教师的需要及其价值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科特点,开展特色化教研活动,逐步形成备课活动集体化、教研活动课题化、研究性学习地域化、教学案一体化等特色。
2.备课组活动集体化。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备课制度,规范备课要求,并在实践基础上创新模式。通过优秀备课组活动示范,备课组成为学校校本研究的基本组织,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团队。
(二)突出校本教研的两个重点
1.重视高考研究。引导教师围绕高考新要求,研究新课标对命题的影响,关注学科前沿,追踪教改热点,切实提高教师应战水平。各教研组以解读《考试大纲》为主开展研究沙龙,人人研究,个个发言;每年高考后教师认真分析高考卷,撰写评卷文章;青年教师每周用高三卷练兵,以解题能力作为教学基本功的重要评价指标。
2.推进听课评课。建立“三化”校本评课制度:开课层次化,新上岗教师上汇报课、带头人上示范课、课题组推出课题研讨课;评课综合化,促使教师在评课活动中成长,改变评课中重教师轻学生、重评定轻讨论、重结果轻过程现象;听课系列化,开展随机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调研听课、了解听课,提升业务功底,加强教学督查。
三、注重校本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内涵提升
制定“师德规范”,开展征集师德格言活动,自觉加强师德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立示范群体;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新教育理论、教学模式论、科研方法论,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并具体体现在现实教学当中。
(二)注重蓝青帮带
认真做好各年级、各学科的培训扶持工作。特级教师、带头人上好示范课;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参加各项评比;抓实“三年上岗”工作;抓好教师自身岗位培训,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听、说、读、写、研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继续实行“导师”制,老教师把好每一关,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再作贡献。
(三)彰显数字化特色
“数字化校园”是我校办学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及时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化为理论成果,参加各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竞赛活动。通过提高、拔尖培训,建立了一支阶梯式的具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师资队伍。
(四)发挥教科研优势
教育科研立足于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构建并完善了“人本化”、“校本化”的教育科研机制体系;推进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引导教师自我反思,把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成长的阶梯;举办沙龙研讨,更新教育思想。
立足校本、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青年教师在规范中健康成长,骨干教师在规划中持续发展。近五年来,我校培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3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6人,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的师资队伍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