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人物有“个性”

来源 :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士小城堡特邀主持人简介
  顾亚妹,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副教导,教科室副主任,常熟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市优秀班主任。从教9年来,带领孩子们遨游书海,享受写作的乐趣,用日记串起成长的足迹,一路感动着,收获着。先后有40多篇文章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辅导孩子习作100多篇,在全国、省、市级获奖或刊登,先后10多次被评为全国级、省级“优秀辅导老师”。
  
  乐乐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可老师布置的一篇习作却让他犯了难。为什么呢?原来,老师是让大家写一个熟悉的人物。写熟悉的人物,写谁呢?他决定写朝夕相处的爸爸。别看爸爸长相普通,也没有周杰伦那么酷,可他却是乐乐心目中的“偶像”。可该怎样来写呢?
  一、外貌描写要恰当。
  说到写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写人物的外貌。外貌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若能写好这“一笔”,相信,接下来的作文也就会更顺畅的。写的时候还要注意有条有理,如由人物的整体感觉,写到他具体的长相,比如头发的长短、鼻子、眼睛等,再写到衣着打扮等,这些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人物的个性特征。
  恰当的外貌描写,的确能为文章增色添彩,能为塑造人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乐乐在修改自己作文时,可别忘了添上这“外貌描写”的一笔,一定会让爸爸“懒惰”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事例选取要典型。
  人物的个性需要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生动而典型的事例很容易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也更加真实可心。上面的习作要求写熟悉的人物,相信熟悉的人物事例会有很多,但却要挑选出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例来写。乐乐不妨就挑选爸爸“懒惰”的事例,以此反衬爸爸“助人为乐”的品性,可谓精妙绝伦。
  另外,在描写事例时,一定要写具体,抓住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加以细腻地刻画描摹,这样,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三、语言要富于个性。
  想要把人物写“活”,就得注意语言的个性化。个性的语言,人物自然也就富于“个性”,更招人喜欢。
  老人说话爱唠叨,孩子说起话来最为调皮,而妈妈或许总爱说教,爸爸更多的时候是孩子们的好伙伴,多了几分“玩笑”的味道。每个人物说话,都有他的特征,要找准,写真了。
  还可巧妙借助他人个性化的语言,侧面渲染了爸爸的“懒惰”。让我们在敬佩爸爸助人为乐的好品行的同时,也惊叹于小作者乐乐的表现手法。相信,这样写出来的人物,一定是“个性”的,也是招人喜欢的。
  说了这么多,相信聪明的乐乐对这次的习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其实,想写好一篇习作,需要注意的地方还很多。除了以上三点,更多的细节还需要在不断尝试、不断写作的过程中得以发现和提高。还有一句话,相信我们曾听过,那就是“文章不厌百回改”,写完习作后,一定要认真修改哟!
  
  ·习作要求·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这个人可能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可能是你的父母、同学、老师,也可能是你从书籍或报刊、电视等媒体中了解到的人……用你的笔写一下这个人吧。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范文点评·
  我爸,“懒惰”吗?①
  
  说到我爸,标准型的“好男人”。有时候我纳闷:怎么我没把那些优点全部遗传过来呢?②
  老实是他最大的“闪光点”,从来不会“花言巧语”地糊弄人,谁家有难事总爱和他商量;人特勤快,家里的好多活都是他干,换煤气、装电灯之类的自然不在话下。可在我眼里,他还有个缺点——“懒惰”。③爸爸从门外进来,一眼就看到他那长长的胡子,还是没刮,瞧,这就是他“懒惰”的证据。④
  “爸爸,你怎么又没刮胡子。”
  “早上隔壁阿婆催着换电灯泡,就给忘了。”
  “那可别再有下次了,我可不想每天看到一个‘邋遢’老爸哦!”我严肃地向爸爸指出,他虚心接受了。
  “爸,就让我来给你刮,如何?”爸爸立刻笑了,走过来摸着我的头问:“你会吗?”自信写在我脸上:“看你刮了那么多次,早看会了。”边说着,边拿起了剃须刀,踮起了脚尖,往爸爸下巴那凑去。⑤
  我这“懒惰”的爸爸还挺配合,弯下身来。我够着了,开动剃须刀,在爸爸下巴刮,效果还真不错。“呜——呜——”了几个回合,胡子就不见踪影了。“快摸摸,怎么样?”爸爸听了,边用手“检验”下巴边乐呵呵地说:“儿子,还真行!”其实,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刮胡子,也不是什么难事。你说我这爸爸,是不是够“懒惰”的。⑥
  “这样多神气!”帮完忙的我,还不忘夸上一句。“儿子你监督老爸,下次绝不再犯。”“一言为定!”这就是我爸,你说他“懒惰”吗?⑦
  
  ①题目新颖,夺人眼球哦!
  ②风趣的开头,一下激发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细数爸爸的优点,为下文引出他的“不足”巧作铺垫。
  ④点出题意,同时巧设疑:爸爸的“懒惰”是真的吗?
  ⑤富有个性的对话,不仅写出了父子间的真情,同时也了解了爸爸“懒惰”背后的真相。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和钦佩。
  ⑥一连串动作的细腻描写,让人感受真情的同时,也读懂了儿子对爸爸的“理解”。不过作为重点部分,应突出对“爸爸”的描写部分。
  ⑦以一句问句作为结尾,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加强了肯定语气。
  
  点评:
  在这篇习作中,作者描写的是极其普通的人物——爸爸,却别有用心地选取独特的角度加以叙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面”“点”描写的巧妙结合,让人物形象鲜活。如能注重多些细节的刻画,相信人物会更显“丰满”。在小作者朴实的文字背后,流淌的是浓浓的父子深情。
  
  ·佳作引路·
  她,让我崇拜!
  
  我家隔壁住着一个老奶奶,平日里见到她,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让人觉得特别的亲切。虽然她年纪不小,可依然手脚灵便,样样活儿都能干,还是一个种田能手。
  可就在前几年,她因疲劳过度导致中风,左半边身体麻木,失去知觉。这一晴天霹雳让她一下苍老,失去往日的欢笑,陷入痛苦的深渊。也许是个性天生乐观,也许是对生活的不屈服。所以,“阴云”只在她脸上逗留了数月,她最终战胜挫折,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听到她爽朗的笑声,看到她自信的笑容,真为老奶奶高兴。
  为了自己,更为关爱她的人,老奶奶鼓起勇气,面对残酷的现实。她试着在拐杖的“帮助”下,像个孩子般地学起了走路。一步、两步、三步……每一步都很艰难,但下一步仍在勇敢地跨出。
  早上去学校,路过小区活动场,总看到老奶奶拄着拐杖,在大树底下锻炼身体。“旻晗,上学去啦!”她笑盈盈地和我打招呼。“嗯,奶奶早!”这时的她,满脸慈祥,似乎很难想象她曾面对的狂风巨浪。有时出门,在路口遇到她,脸上怎么满是汗珠呢?“刚做完运动。”为了让手脚更灵便,老奶奶加强了运动量,“拉杠”、“荡脚”的任务每天都保质保量完成。
  如今,已“学”会走路的她还会做家务,家人总劝她多休息,可她说:“那是我最幸福的事。”听着她的回答,望着她甜蜜的笑,感动涌上心头。
  生活中的我们,就该勇敢面对挫折,像她一样笑对生活。老奶奶,您真让我崇拜。看,她的微笑更灿烂了!
  
  点评:
  “生活像弹簧,你强它就弱。”的确,小作者就是刻画了生活中一位令他特别崇拜的老奶奶来写,她用勇敢的心,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小作者正是用敏锐的视角,捕捉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小举动,一次“早锻炼”、一个“表情”、一句“招呼”等,刻画出老人“笑对生活”的乐观面,抒发出心中的崇拜之情,语言读来质朴又感人。
  
  ·阅读体验·
  
  丁肇中的“不知道”
  
  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提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如说小的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谁心里都明白,因为在已经太多的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在这里面没有必然么?”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就不要猜。”
  丁肇中的严谨态度,的确是到了常人不理解的地步。也许在普通人看来,取得了丁先生如此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张口闭口都说:“不知道”,显然太失颜面,甚至是失身份的。然而,这就是作为科学大家的丁肇中,他认为不知道的就一定要回答“不知道”。
  
  阅读体验
  
  阅读《丁肇中的“不知道”》这篇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主人公——丁肇中一共回答了几次“不知道”?
  
  2.面对记者的一连串追问,他回答“不知道”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3.从这样一件事情中,你觉得丁肇中是个怎样的科学大家?
  
  4.此刻,你脑海中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
  
  5.若你有和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其他文献
蔡以恒的哑剧表演  姜贝抱着一摞卷子从三班走过时,蔡以恒倚在门边上,手在嘴边使劲往外拉,眼角眉梢全是笑。姜贝脸微微发烫,倒是跟在后边的童元元不乐意了,大声说:喂,大帅哥,你牙疼啊?  是啊,吃糖吃得牙疼。说完夸张地做从嘴里往外拉糖丝状,姜贝停了一下,瞪了蔡以恒一眼,快步走进班里。后面童元元在跟蔡以恒吵:没见过美女吃糖吗?大惊小怪!  蔡以恒在学姜贝,那次学校包场看电影,姜贝被一块凤凰姜糖弄得狼狈,
邻居的孩子大学毕业了,我看了他的毕业照,发现大部分人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他爸爸也说:“照毕业照怎么没几个人笑啊!”孩子没好气地说:“还笑呢,毕业等于失业!”  美国和英国的两个心理学研究所对毕业照的笑脸进行了一番研究,他们收集了一批初中和高中全班同学的毕业照,通过对每张毕业照的观察,发现一些同学面带着善意的微笑和自信的光芒,还有一些同学郁郁寡欢。研究人员接着收集了5千张,确定了5万人。经过长达
解不等式组的问题我们经常利用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处找”去解决,对于一类含有参数的不等式组的问题若能再结合画图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