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来源 :中国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I~X),以方形网(网口为1m×2m,网目1.0mm)采集象山港水域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同时利用CTD采集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等数据。结果表明,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出现时间为4月初至6月初,鱼卵的丰度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4月中旬至5月初为高峰期。仔稚鱼出现时间相对滞后且提前结束
其他文献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鬼鲉(Inimicus japonicu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和仔鱼饥饿致死时间。结果表明,仔鱼和营游泳生活的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并以白天摄食为主,6日龄仔
在高密度养殖条件(平均养殖密度3.1kg/m^3)下,用5种蛋白质水平(31%、35%、39%、43%、47%,分别以A~E组表示)的饲料,投喂体质量(6.2±0.2)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每个
以荷包红鲤(Cyprinus carpio var.wananensis)耐寒品系(♂,耐低温)与云南大头鲤(Cyprinus pellegnini pellegnini Tchang)(♀,不耐低温)的杂交F2为研究对象,研究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
利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起源、迁移和原始生殖腺的形成及分化。结果表明,施氏鲟PGC最早出现于1.5 dph(days post-hatching)的
杨中良的艺术是围绕他的书法展开的:他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碑帖结合一路,作品用笔在洒脱中流溢精致,结字在谨严中释放随意,格局在清雄中蕴含温文尔雅;他的篆刻,多法秦汉小玺一路,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