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抓考核评价、抓督查整治、抓诚信追溯、抓“产”“管”兼备以及抓宣传培训等方面介绍了扬州市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措施,以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江苏扬州;江都区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243-02
近年来,扬州市江都区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以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为重点,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基层监管能力为目标,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整体提升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6年10月9日,江都区顺利通过江苏省考核组验收,率先在扬州市创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7年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1 抓考核评价,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牵涉的部门多,过去由农业部门单位负责,工作难度大。2017年以来,区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政府规划,由原来的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通过政府推动,合力开展,解决了过去农业部门的诸多工作瓶颈。政府责任的落实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区由分管领导统筹抓;乡镇由书记、镇长亲自抓;二是纳入政府规划,纳入区镇的发展规划中;三是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四是纳入本级政府的目标考核。由区农委与财政局联合,下发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评价细则和专项考核细则,量化各项考核指标,对相关部门和乡镇开展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奖补资金挂钩[1]。同时,要求各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必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政府考核序列,且将监管检测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制定下发村协管员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实行“三定一考核”,建立报酬补贴机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压实监管责任。
2 抓督查整治,落实部门监管责任
2.1 专项整治有序开展
2017年年初,农委下发《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工作方案》,组织系统内相关单位开展蔬菜水果禁限用高毒农药、“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水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6项专项整治行动。各部门围绕方案,做实计划,既有单兵作战,也有联合行动,确保各项活动有序推进[2]。据统计,2017年1—6月,相关执法单位检查生产生产经营企业677家,监测单位和个人182家,抽检各类产品5 267批次,合格率99%。查处各类违法案件56起,其中农产品质量案件3起,假劣农资7起。
2.2 监测溯源同时并举
除上级部门例行监测和风险预警监测外,区检测站每年定量检测蔬果样品450批次,与执法大队联合监督抽检逾60批次,重点加强对全区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本地种植散户上市产品的质量抽检,其检测结果以月报形式供相关领导参考。同时大面积展开定性检测,全区“瘦肉精”检测逾7 500批次,水产品检测76批次,无1例阳性,区级蔬果速测1 350批次,各镇监管站速测蔬果平均为1 200批次以上。对检测中不合格的产品,坚持认真溯源,监管、执法和检测部门及时到场调查取证,跟进专项监测,举一反三。
2.3 日常巡查趋于常态
2017年起,要求各镇对所有监管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和更新,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关口前移,建立村级监管示范,丰富网格化监管的内涵。根据扬州市农委的要求,在对监管对象进行日常巡查的同时,使用定点、定位移动监管终端,并适时上传信息。目前全区确定重点监管对象1 358家,要求年终监管巡查覆盖率达100%。区执法大队建立“农资溯源网”,选取30家单位[3],构建区级农资监管与服务平台,实施农业投入品的条码管理和农资进、销、存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为投入品的源头监管筑起了又一道防火墙。
3 抓诚信追溯,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
各监管站对辖区内所有监管对象按要求归类,全面建档,分类监管,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栏制度。目前全区已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栏逾500块。农委组织了多家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省、市、区的诚信体系建设和创牌立信活动,对参与单位进行评级和表彰,江都小纪绿园合作社和江都润禾合作社被评名为省农产品质量“创牌立信”示范单位。2016年,联合宣传部,首次在全区开展“十佳诚信种养户”的评比活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丰富诚信体系建设内容。在所有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中,广泛宣传贯彻标准化生产以及记录生产档案的重要性,全面实施“一栏二书三记录”制度。印制发放各类生产记录逾2 500本[4]。由于有了诚信追溯制度,2017年“三品”申报单位30家,申报“三品”45个,无公害产地增加1万hm2,“三品”产量占比比2016年增加15个百分点。
4 抓“产”“管”兼备,落实主体责任
4.1 标准化生产
在所有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中,全面实施“一栏二书三记录”制度,广泛开展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知书,收取监管主体承诺书且在公示栏公布。督导生产者严格执行农兽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相关规定,增强质量自律意识。目前印制发放各类生产记录逾2 100本、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知书逾1 950份,标准规程、明白纸等逾6 500份,收到承诺书逾1 900份,对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训率达100%。全區创建部省蔬菜标准化示范区 1个、粮油高产创建示范方10个、畜禽健康养殖场1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个。
4.2 绿色防控技术
在规模蔬菜果品园区,重点推广杀虫灯、防虫网、黄板诱和性诱剂技术,2017年2个“菜篮子”乡镇创建绿色病虫害防治示范区,全面推广了春季棚内茼蒿诱蚜、棚外韭菜驱虫、秋季棚内苘麻诱引、棚外篦麻驱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技术,效果显著。标准化的推广和实践,为“三品”申报和品牌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5]。目前全区农业“三品一标”达235个,其中绿色食品16个、有机农产品1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2017年种植业“三品”产量占比达54%;8家企业进入省名牌农产品目录库。 4.3 网格化监管
通过摸底建档,全区规模以上重点主体1 358家,其中园艺类66家,养殖业243家,水产253家,农资经营273家,收贮运12家。制定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三定一考核”模式,加强对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日常巡查督查,确保对监管对象的巡查督查覆盖率达100%。为提高监管员、协管员的能力,江都区对监管员、协管员开展全员培训,保证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2017年江都区全面推广应用扬州定点定位移动监管平台,并将监管关口前移,压力下传,开展村级监管服务站的示范试点工作[6]。
4.4 诚信体系建设
联合区宣传部,在全区开展“十佳诚信种养户”评选活动。组织全体重点监管对象,开展诚信体系考核,实行一年一评、动态管理,从而建立分類监管制度。2016年江都区65家企业参加“创牌立信”活动,小纪绿园和吴桥润禾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单位”。
4.5 安全追溯管理
要求全区每个乡镇建立1个以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实践“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的良好生产规范。目前全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6个,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11个。2017年因应市场准入的需要,制定《江都区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办法》,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衔接。
5 抓宣传培训,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通过科技入户、农民技能培训和放心农资下乡等机会,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化生产、药肥科学使用等知识;对全区逾400名农资经营者开展每年2次的培训活动,提高农资经营者的自律意识;编印培训教材和村协管员工作手册逾1 000册,对区协管员和监管员进行轮训,提高监管效能;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农委宣传日、检测室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向广大市民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合格安全农产品的过程控制技术,宣传当地农业精品、名品,期间发放宣传资料逾6 000份,答询逾500人次;此外,还专题举办多起乡镇监管人员和村协管员培训班,对全区近300名协管员和50名监管员进行全面轮训,提高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和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悬挂横幅逾300条,在区电视台打公益广告,在《江都快报》开辟专题或专栏跟踪报道,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全方位的宣传,营造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社会共治氛围,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知晓率和满意度。
6 参考文献
[1] 傅进,殷志扬.农业监管部门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4):432-434.
[2] 李培武,张奇,丁小霞,等.食用植物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8):3618-3632.
[3] 陈松,周云龙.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点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3):12-15.
[4] 赵炜丽.潍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5] 张蓓,文晓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的功能和复杂性及其化解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1):59-63.
[6] 万俊毅,许世伟,罗超,等.梅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59-161.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江苏扬州;江都区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243-02
近年来,扬州市江都区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以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为重点,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基层监管能力为目标,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整体提升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6年10月9日,江都区顺利通过江苏省考核组验收,率先在扬州市创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7年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1 抓考核评价,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牵涉的部门多,过去由农业部门单位负责,工作难度大。2017年以来,区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政府规划,由原来的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通过政府推动,合力开展,解决了过去农业部门的诸多工作瓶颈。政府责任的落实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区由分管领导统筹抓;乡镇由书记、镇长亲自抓;二是纳入政府规划,纳入区镇的发展规划中;三是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四是纳入本级政府的目标考核。由区农委与财政局联合,下发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评价细则和专项考核细则,量化各项考核指标,对相关部门和乡镇开展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奖补资金挂钩[1]。同时,要求各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必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政府考核序列,且将监管检测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制定下发村协管员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实行“三定一考核”,建立报酬补贴机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压实监管责任。
2 抓督查整治,落实部门监管责任
2.1 专项整治有序开展
2017年年初,农委下发《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工作方案》,组织系统内相关单位开展蔬菜水果禁限用高毒农药、“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水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6项专项整治行动。各部门围绕方案,做实计划,既有单兵作战,也有联合行动,确保各项活动有序推进[2]。据统计,2017年1—6月,相关执法单位检查生产生产经营企业677家,监测单位和个人182家,抽检各类产品5 267批次,合格率99%。查处各类违法案件56起,其中农产品质量案件3起,假劣农资7起。
2.2 监测溯源同时并举
除上级部门例行监测和风险预警监测外,区检测站每年定量检测蔬果样品450批次,与执法大队联合监督抽检逾60批次,重点加强对全区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本地种植散户上市产品的质量抽检,其检测结果以月报形式供相关领导参考。同时大面积展开定性检测,全区“瘦肉精”检测逾7 500批次,水产品检测76批次,无1例阳性,区级蔬果速测1 350批次,各镇监管站速测蔬果平均为1 200批次以上。对检测中不合格的产品,坚持认真溯源,监管、执法和检测部门及时到场调查取证,跟进专项监测,举一反三。
2.3 日常巡查趋于常态
2017年起,要求各镇对所有监管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和更新,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关口前移,建立村级监管示范,丰富网格化监管的内涵。根据扬州市农委的要求,在对监管对象进行日常巡查的同时,使用定点、定位移动监管终端,并适时上传信息。目前全区确定重点监管对象1 358家,要求年终监管巡查覆盖率达100%。区执法大队建立“农资溯源网”,选取30家单位[3],构建区级农资监管与服务平台,实施农业投入品的条码管理和农资进、销、存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为投入品的源头监管筑起了又一道防火墙。
3 抓诚信追溯,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
各监管站对辖区内所有监管对象按要求归类,全面建档,分类监管,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栏制度。目前全区已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栏逾500块。农委组织了多家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省、市、区的诚信体系建设和创牌立信活动,对参与单位进行评级和表彰,江都小纪绿园合作社和江都润禾合作社被评名为省农产品质量“创牌立信”示范单位。2016年,联合宣传部,首次在全区开展“十佳诚信种养户”的评比活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丰富诚信体系建设内容。在所有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中,广泛宣传贯彻标准化生产以及记录生产档案的重要性,全面实施“一栏二书三记录”制度。印制发放各类生产记录逾2 500本[4]。由于有了诚信追溯制度,2017年“三品”申报单位30家,申报“三品”45个,无公害产地增加1万hm2,“三品”产量占比比2016年增加15个百分点。
4 抓“产”“管”兼备,落实主体责任
4.1 标准化生产
在所有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中,全面实施“一栏二书三记录”制度,广泛开展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知书,收取监管主体承诺书且在公示栏公布。督导生产者严格执行农兽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相关规定,增强质量自律意识。目前印制发放各类生产记录逾2 100本、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知书逾1 950份,标准规程、明白纸等逾6 500份,收到承诺书逾1 900份,对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训率达100%。全區创建部省蔬菜标准化示范区 1个、粮油高产创建示范方10个、畜禽健康养殖场1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个。
4.2 绿色防控技术
在规模蔬菜果品园区,重点推广杀虫灯、防虫网、黄板诱和性诱剂技术,2017年2个“菜篮子”乡镇创建绿色病虫害防治示范区,全面推广了春季棚内茼蒿诱蚜、棚外韭菜驱虫、秋季棚内苘麻诱引、棚外篦麻驱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技术,效果显著。标准化的推广和实践,为“三品”申报和品牌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5]。目前全区农业“三品一标”达235个,其中绿色食品16个、有机农产品1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2017年种植业“三品”产量占比达54%;8家企业进入省名牌农产品目录库。 4.3 网格化监管
通过摸底建档,全区规模以上重点主体1 358家,其中园艺类66家,养殖业243家,水产253家,农资经营273家,收贮运12家。制定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三定一考核”模式,加强对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日常巡查督查,确保对监管对象的巡查督查覆盖率达100%。为提高监管员、协管员的能力,江都区对监管员、协管员开展全员培训,保证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2017年江都区全面推广应用扬州定点定位移动监管平台,并将监管关口前移,压力下传,开展村级监管服务站的示范试点工作[6]。
4.4 诚信体系建设
联合区宣传部,在全区开展“十佳诚信种养户”评选活动。组织全体重点监管对象,开展诚信体系考核,实行一年一评、动态管理,从而建立分類监管制度。2016年江都区65家企业参加“创牌立信”活动,小纪绿园和吴桥润禾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单位”。
4.5 安全追溯管理
要求全区每个乡镇建立1个以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实践“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的良好生产规范。目前全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6个,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11个。2017年因应市场准入的需要,制定《江都区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办法》,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衔接。
5 抓宣传培训,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通过科技入户、农民技能培训和放心农资下乡等机会,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化生产、药肥科学使用等知识;对全区逾400名农资经营者开展每年2次的培训活动,提高农资经营者的自律意识;编印培训教材和村协管员工作手册逾1 000册,对区协管员和监管员进行轮训,提高监管效能;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农委宣传日、检测室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向广大市民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合格安全农产品的过程控制技术,宣传当地农业精品、名品,期间发放宣传资料逾6 000份,答询逾500人次;此外,还专题举办多起乡镇监管人员和村协管员培训班,对全区近300名协管员和50名监管员进行全面轮训,提高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和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悬挂横幅逾300条,在区电视台打公益广告,在《江都快报》开辟专题或专栏跟踪报道,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全方位的宣传,营造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社会共治氛围,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知晓率和满意度。
6 参考文献
[1] 傅进,殷志扬.农业监管部门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4):432-434.
[2] 李培武,张奇,丁小霞,等.食用植物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8):3618-3632.
[3] 陈松,周云龙.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点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3):12-15.
[4] 赵炜丽.潍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5] 张蓓,文晓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的功能和复杂性及其化解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1):59-63.
[6] 万俊毅,许世伟,罗超,等.梅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