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古诗句式特征理解诗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989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诗歌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性,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教学在分析句式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把握。笔者根据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颇有心得和体会。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咀嚼句式语言,把握诗歌主题
  古人说:“诗言志”,“言”指的是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观点、志气及人生感悟等。在古诗中可以知道作者的生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古诗之所以被称作古诗,是因为它用“古文”写成,句式的押韵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中学古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遵循古诗的句式语言特征,从而掌握诗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比如拿杜甫的《春望》作为一个例子,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教学:首先,要听朗诵,初识诗,把握句式语言特征。学生通过诵读,初步感受诗歌句式的节奏与韵律。很多学生接触古诗时,往往因为找不准诗歌的情感基调,使朗读受到阻碍。因此,教师要反复加强学生的诵读过程,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名家朗诵的录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诵能力,还把握了诗歌的节奏,便于理解诗歌的感情意蕴。其次,要多次朗诵,深入理解和感受。在听完名家的朗读以后,教师要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通过别人的朗读使自己受到启发,从而将灵感注入到自己的朗读之中,深化对诗歌的情感理解。比如学生在听过名家朗读完《春望》之后,会感到浓重的悲哀、无奈之情,从而将这种感受带入到下一次的朗读之中,对于本诗的颈联和尾联的感受不再是一种无奈,而是有如临其境、思家情切之情在其中。学生的感受越强烈,对诗歌的理解也就越透彻。再次,要细致剖析诗歌。对古诗内在涵义的把握需要不断深入的了解,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一要抓住诗眼,对关键字进行赏析。比如首句“国破山河在”中的“破”字点出国家颓废的形势,“烽火连三月”中的“连”字点明了战争的长久与残酷。二要对诗歌的中心句进行深度的思考。比如末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本诗的主旨句,它写出了诗人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情况下,又叹息自己年老,不能拯救国家命运,更增添一层悲哀的心境。三是对诗歌整体情感的把握。要结合前面的景色描写,为后面的抒情渲染伤感的气氛,掌握古诗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借景抒情。
  二.合理导入意境,感悟诗歌主题
  想象和联想是导入意境的重要途径。借助这两种方法可以将学生与作者的体验紧密相连,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从而激活诗歌的语言和思想。导入意境,让学生用假设的方式领会古诗,弥补了学生对古诗了解的不足,丰富了古诗教学的内容。比如在教学王维的《出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作这样一些假设:假如王维是朝廷派遣到边疆督察边防的官员,他在戍守将领的陪同下日月巡查,他会发现什么,说些什么;假如王维是站岗的士兵,在坚守岗位的同时,又会有怎样的思想变化;假如王维是戍守将领的幕僚,当他放下笔墨,走出营地,独自一人伫立关上,又会有什么样的矛盾心理……通过假设的方式,把场景、人物具体化,将古诗的内容想象成为人物对话或者环境描写,再经过一定的语言互相补充、引导,从而在学生的思维里勾勒出一幅幅情感鲜明的生活图景。此外,在假设的基础上仔细揣摩诗歌的语言,酝酿诗歌的情感,这样古诗的主题就不再是抽象的标签,而是生动形象的活动场景。导入意境的古代诗歌教学方式可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实现情感上的融合。
  三.适当扩展阅读,印证诗歌主题
  “知人论世”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古诗教学既要了解作者的简介、经历、著作等,还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及创作意图。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给学生提供有关的诗歌资料,指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句式特征,把握其内在涵义和思想,从而到达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还是拿王维的《出塞》作为例子,要想更好的体會诗歌蕴含的情感,可以扩展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从“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这一句,了解边关战争的激烈场面和思念故乡的情感;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句,感受作者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等,这些都可以对《出塞》的主题起到很好的印证。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高适、岑参等。扩展阅读高适的《燕歌行》以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都可以对《出塞》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像《燕歌行》中的一句“至今人说李将军”和“但使龙城飞将在”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典相同,诗句的内涵也相近。选用这样的诗句作为扩展材料,是古代诗歌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苗星,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解释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而“思维品质”、“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是“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要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开展活动,展示魅力    观察目前语文教学现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在初中学生的情感世界中,春天花开,秋天叶落;高挂着的一弯新月;黄昏落日,红霞满天,冬日飘零的细雨;老师的笑脸,妈妈的白发等,这些都在学生的心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中顿悟,让喜怒好恶的情感之河透过笔端落在纸上,让读者产生感悟,没有情感贯注的作文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气的。初中作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激发
鉴赏古诗词是一种较高层次创造性的活动,是读者运用形象思维方式,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品味、评判,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实现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那么,如何通过初中教材所选的诗词教学,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获得典雅美的感受呢?    一、推敲词句。感受语言美    初中生容易被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针对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对课文的理解调动起的激情,用饱含情感的讲解深深地吸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出现较多的问题,使我们一些一线老师产生了疑惑: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现状,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界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小说史上书写身份与爱情之矛盾的作品不在少数,男女主人公之间因为种族、年龄、阶级地位等种种原因的限制无法品尝爱情的甜美滋味,而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高君的《我爱你》同样是一个关于“身份与爱情”的故事,却不在通常的身份妨碍了爱情实现之处做功夫,而是在男主人公表面身份与实际身份扑朔迷离的玄妙中安置了一段恋爱故事,浪漫主义的标题之下并不见风花雪月与缠绵悱恻,男女主人公审慎、理智交往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谜底逐
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书写潦草,缺乏规范性;说话含混、滞涩,甚至词不达意;阅读面狭窄;写作拖沓、应付的现象非常普遍,基于此,我认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切实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督促学生写一笔规范、正确的汉字  作为语文学习者的第一要著,就是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达到“书写工整、规范,有一定速度”的目的。在小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中语文课堂要鼓励学生敢问、调动学生爱问、指导学生善问,从而使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语文课堂质疑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古往今来,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源自于灵感的迸发,如郭沫若的诗作《凤凰涅槃》就是在夜半行将就寝之时,灵感袭来,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写的。那么,何谓灵感?在作文教学中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就需要有一个培养灵感与积累知识的过程,可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陆机在《文赋》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
写作能力从来都不是可以在课堂上完全培养出来的,它要求学生能够长期浸淫其中,互相切磋,互相竞争,笔耕不辍,形成良好的文学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网络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把学校、家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习交流空间也彼此互相连通。这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论坛的创建  网络上的论坛形式很多,论坛的选择可
如何做好小学生习作的“引路”、“入门”教学,为他们习作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基”,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生涯中爱写作、会写作、写好作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遵循教材旨涵    《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习作命题,同以往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  1、习作要求降低。新教材的习作训练,在整体上降低了文体和表达方式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和以往相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