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w3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观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本文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从“唯一课程资源”向“开发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这三方面论证了新课标下教师教材观转变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资源教材观教本教材学本教材
  教材观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性质、功能、使用等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教材观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化学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成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构建起新的教材观。即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从“唯一课程资源”向“开发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1.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
  “教本教材”是指向教师教学活动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纯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表述的准确性,从而支持教师展开传递性教学活动。而“学本教材”是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教材,其内容的组织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知識建构。
  教材究竟是“教本”还是“学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教材价值的理解。传统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规范的实质是控制,既控制教师教的内容,也控制教师教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化学教材多属于“教本教材”,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因而,当教材有什么变化时,教师们首先关心的是教材内容的增减和练习的变化,而不是教材编写理念的改变或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的变化。而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材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本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还应逐步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将“结论”与“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2.从“唯一课程资源”向“开发课程资源”转变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主要的课程资源,致使许多化学教师误认为化学教材就是学校唯一的化学课程资源。表现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研究化学教材,而从不关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材观实质上是将教材作为规范教学的“圣经”,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不利于其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以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但它不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规定,它只是教材编写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既然是范例,就可能不止一个,还有其他的范例。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身边的多种化学课程资源,并开发一些新的化学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视野以外的多种课程资源,是新教材使用的重要观点。
  3.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传统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本身是学习的目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习得教材所提供的系统化的知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师生无法在教学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用教材教”则是把教材作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价值体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教学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要树立 “资源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敏锐洞察,捕捉错误;观察思维,分析错误;将错就错,绽放精彩”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来达到使学生减少错误,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错误资源敏锐洞察观察分析有效教学  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把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
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的教学在大众化教育背景影响下,教学成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际不能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脱轨。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影响课程教学成效不理想的因素及
我们的物理老师也完全取代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就是一味的灌输再灌输,改革旧的实验教学方法迫在眉睫,与注入式教学方法说拜拜,明确“成功”教育的重要性,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提
在素质培养成为重头戏的今天,创造有氛围的课堂已经成为其关键的一步。然而,如何去调动和实现良好课堂气氛也因此成了我们教师需要认真探究的一个问题。创设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很多,但都脱离不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调节教师本身的上课风格。  我们发现,任何一节好课都是有气氛的,活跃的,能调动学生思考和参与的。那么,该如何去酝酿课堂气氛呢? 对此浅谈一些我的课堂实践与思考。  一、集中注意力,激发“心”参与  我认
(接上期)rn八、有线必须全力投身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rn1.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醒有线研读“纲
期刊
“精细化教学”是教学内容的精细化以及教学方式的精细化,是将“常规”引向“深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本文通过对课前、上课、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精细化的分析,来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指出化学教学中要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实验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有疑可问、有疑可探的习惯和能力并与培养批判性思维相结合,开展课外活
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学生课外阅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外有机结合;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读书与笔记有机结合。
近年来,随着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艺术类院校的了解和认可逐渐加深,报考艺术的考生逐年递增。面对着激增的艺考群体,江苏高考在艺术院校录取人数上基本保持不变,而单招院校则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仅仅是市场的需求,更是国家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技能型人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