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观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本文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从“唯一课程资源”向“开发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这三方面论证了新课标下教师教材观转变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资源教材观教本教材学本教材
教材观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性质、功能、使用等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教材观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化学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成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构建起新的教材观。即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从“唯一课程资源”向“开发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1.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
“教本教材”是指向教师教学活动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纯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表述的准确性,从而支持教师展开传递性教学活动。而“学本教材”是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教材,其内容的组织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知識建构。
教材究竟是“教本”还是“学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教材价值的理解。传统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规范的实质是控制,既控制教师教的内容,也控制教师教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化学教材多属于“教本教材”,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因而,当教材有什么变化时,教师们首先关心的是教材内容的增减和练习的变化,而不是教材编写理念的改变或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的变化。而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材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本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还应逐步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将“结论”与“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2.从“唯一课程资源”向“开发课程资源”转变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主要的课程资源,致使许多化学教师误认为化学教材就是学校唯一的化学课程资源。表现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研究化学教材,而从不关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材观实质上是将教材作为规范教学的“圣经”,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不利于其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以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但它不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规定,它只是教材编写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既然是范例,就可能不止一个,还有其他的范例。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身边的多种化学课程资源,并开发一些新的化学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视野以外的多种课程资源,是新教材使用的重要观点。
3.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传统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本身是学习的目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习得教材所提供的系统化的知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师生无法在教学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用教材教”则是把教材作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价值体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教学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要树立 “资源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资源教材观教本教材学本教材
教材观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性质、功能、使用等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教材观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化学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成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构建起新的教材观。即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从“唯一课程资源”向“开发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1.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
“教本教材”是指向教师教学活动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纯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表述的准确性,从而支持教师展开传递性教学活动。而“学本教材”是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教材,其内容的组织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知識建构。
教材究竟是“教本”还是“学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教材价值的理解。传统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规范的实质是控制,既控制教师教的内容,也控制教师教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化学教材多属于“教本教材”,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因而,当教材有什么变化时,教师们首先关心的是教材内容的增减和练习的变化,而不是教材编写理念的改变或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的变化。而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材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本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还应逐步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将“结论”与“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2.从“唯一课程资源”向“开发课程资源”转变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主要的课程资源,致使许多化学教师误认为化学教材就是学校唯一的化学课程资源。表现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研究化学教材,而从不关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材观实质上是将教材作为规范教学的“圣经”,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不利于其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以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但它不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规定,它只是教材编写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既然是范例,就可能不止一个,还有其他的范例。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身边的多种化学课程资源,并开发一些新的化学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视野以外的多种课程资源,是新教材使用的重要观点。
3.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传统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本身是学习的目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习得教材所提供的系统化的知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师生无法在教学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用教材教”则是把教材作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价值体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教学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要树立 “资源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