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051-01
讲究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代教育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突出。在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抗干扰力差、挫折耐受力低、自我心理调适力差等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心理素质问题。因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是我们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基本前提。要想全面提高数学的教与学的效果,我们必须把学生从这种厌学的心理环境中解救出来。那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一、优化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搞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体验到与学生交往的极大乐趣,使教师感到欣慰。学生也会原谅教师在工作中的一些差错,对老师表示理解。否则,教师往往埋怨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把出现不良教育后果的原因推倒学生一边,而越是这样,学生在情感上离教师越远,教师的一些美好教育教学设想也就难以顺利实现。所以说,教师要慎重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走进学生,了解并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
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的求知欲望,就应注意尽量满足他(她)们较低层次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为温饱而操心,他(她)们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自己的生活有基本的安全感,尤其是在他(她)们的感情需要、友爱需要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他(她)们会更倾向于发展求知、审美、创造、自信等宝贵的品质。
相反,如果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她)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生活在一个具有威胁的环境中,得不到爱,感受不到人于与之间的温暖,经常受到他(她)人的排挤,他(她)们会变得胆怯、退缩、敌意,从而也就丧失求知的欲望。所以数学课上,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友善的,能使学生产生归属感的课堂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努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常,我们教师都喜欢通过分数、奖励、荣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好景不长,朝不保夕.因为这只能算作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这样的学习还是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而内部动机才能真正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富有吸引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激励性。所谓内部动机,就是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而不是单纯地把学习知识当成获得某种报酬的手段。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习效果定能显著提高。真正地达到: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之目的.
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暗示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并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聪明,他就有一种力求展示自己才能的特点;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有上进心,行为就表现得富有竞争性;一个人认为自己正直,在行为上就表现得诚实、可靠;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聪明,在行为上就会回避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事物等等.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暗示。并将其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从积极方面评价学生,使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得到处分满足.让他们感到自己聪明,能够学好数学,通过这种健康的、富有激励性的自我观念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现在的中学生,他(她)们让认难以琢磨,但又耐人寻味。他们个性张扬,活力四射。就像一颗未成年的小树,生长过程中,总得需要有人为他们修枝剪叶。基于此,下面就结合课堂教学的一些实例,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交流”,使学生的心理需求、知识需求得到充分得到满足,进而使数学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1、课堂讨论,小组交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建议每小组5-6人),并兼顾男女比例,不同背景,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个性,不同学习层次。每组选一个小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在课后,组建各个数学兴趣学习小组,留给学生一些趣味数学题,为准备某些问题,学生可能去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不时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猜想中交流。在这样开放民主的交流学习中,使学生体验到:一是在数学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二是要不断提高自身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三是进一步体验到”大胆猜想,小心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在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的同时,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对待处理的不足之处,进而能有效的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3、从错误中学习,教师要善于设置“有意错误”,激发学生兴趣。错误是教学中的一种必然产物。有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命题,取一些学生中常见的错解,展示于黑板或多媒体上,让学生充分交流、研究,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六、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可以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七、适时帮助学生排疑解难
学生在分析自己行为的成败时,常常注意到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种主要原因。例如,有的学生把学习成功归因于努力、能力等内部因素,他(她)会感到满意和自豪,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他(她)会自我原谅,从而较少产生消极情感体验。有的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好与坏归因于努力他(她)会更加努力。但当他(她)把学习的好与坏归因于能力和运气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时,就可能对学习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鉴于学生对学习成败的不同归因,对后续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能使之能向有利于学生取得成功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对他(她)们学习成败于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归因。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的提供适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数学交流的舞台,从数学思想的接受、数学思想的表述、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三个层面,切实的做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使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能学好数学,进而全方位的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效率。
讲究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代教育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突出。在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抗干扰力差、挫折耐受力低、自我心理调适力差等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心理素质问题。因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是我们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基本前提。要想全面提高数学的教与学的效果,我们必须把学生从这种厌学的心理环境中解救出来。那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一、优化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搞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体验到与学生交往的极大乐趣,使教师感到欣慰。学生也会原谅教师在工作中的一些差错,对老师表示理解。否则,教师往往埋怨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把出现不良教育后果的原因推倒学生一边,而越是这样,学生在情感上离教师越远,教师的一些美好教育教学设想也就难以顺利实现。所以说,教师要慎重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走进学生,了解并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
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的求知欲望,就应注意尽量满足他(她)们较低层次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为温饱而操心,他(她)们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自己的生活有基本的安全感,尤其是在他(她)们的感情需要、友爱需要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他(她)们会更倾向于发展求知、审美、创造、自信等宝贵的品质。
相反,如果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她)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生活在一个具有威胁的环境中,得不到爱,感受不到人于与之间的温暖,经常受到他(她)人的排挤,他(她)们会变得胆怯、退缩、敌意,从而也就丧失求知的欲望。所以数学课上,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友善的,能使学生产生归属感的课堂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努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常,我们教师都喜欢通过分数、奖励、荣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好景不长,朝不保夕.因为这只能算作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这样的学习还是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而内部动机才能真正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富有吸引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激励性。所谓内部动机,就是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而不是单纯地把学习知识当成获得某种报酬的手段。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习效果定能显著提高。真正地达到: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之目的.
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暗示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并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聪明,他就有一种力求展示自己才能的特点;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有上进心,行为就表现得富有竞争性;一个人认为自己正直,在行为上就表现得诚实、可靠;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聪明,在行为上就会回避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事物等等.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暗示。并将其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从积极方面评价学生,使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得到处分满足.让他们感到自己聪明,能够学好数学,通过这种健康的、富有激励性的自我观念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现在的中学生,他(她)们让认难以琢磨,但又耐人寻味。他们个性张扬,活力四射。就像一颗未成年的小树,生长过程中,总得需要有人为他们修枝剪叶。基于此,下面就结合课堂教学的一些实例,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交流”,使学生的心理需求、知识需求得到充分得到满足,进而使数学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1、课堂讨论,小组交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建议每小组5-6人),并兼顾男女比例,不同背景,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个性,不同学习层次。每组选一个小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在课后,组建各个数学兴趣学习小组,留给学生一些趣味数学题,为准备某些问题,学生可能去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不时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猜想中交流。在这样开放民主的交流学习中,使学生体验到:一是在数学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二是要不断提高自身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三是进一步体验到”大胆猜想,小心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在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的同时,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对待处理的不足之处,进而能有效的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3、从错误中学习,教师要善于设置“有意错误”,激发学生兴趣。错误是教学中的一种必然产物。有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命题,取一些学生中常见的错解,展示于黑板或多媒体上,让学生充分交流、研究,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六、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可以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七、适时帮助学生排疑解难
学生在分析自己行为的成败时,常常注意到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种主要原因。例如,有的学生把学习成功归因于努力、能力等内部因素,他(她)会感到满意和自豪,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他(她)会自我原谅,从而较少产生消极情感体验。有的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好与坏归因于努力他(她)会更加努力。但当他(她)把学习的好与坏归因于能力和运气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时,就可能对学习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鉴于学生对学习成败的不同归因,对后续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能使之能向有利于学生取得成功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对他(她)们学习成败于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归因。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的提供适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数学交流的舞台,从数学思想的接受、数学思想的表述、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三个层面,切实的做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使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能学好数学,进而全方位的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