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讨论内容的无意义、对学生的积极行为无原则的喝彩、小组流于形式讨论的无价值,这些已与师生之间互动的真实目的大相径庭。教学行为转变和学习方式改变上“作秀”,导致低效,为了互动而互动,教与学之间演变为一种互为装点的各自独白,课堂教学互动的真实意蕴无从谈起。因此,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一、流于形式的“假生活”,阻碍真实的价值取向
[案例] 《蚕姑娘》 (教师进入课堂,手中拿着一个盒子)
师:(故作神秘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声音热烈而迫切)
师:那大家猜猜看!
生1:是巧克力。生2:是贺年片。生3:是奖品。
(学生众说纷纭,教室里热闹极了。)
师:想不到吧,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个蚕姑娘。你们见过蚕姑娘吗?它长得什么样?
生1:老师,我见过,我们家就养蚕。生2:我也见过,但说不出是什么样。
师:那谁愿意看看这只蚕姑娘?
生:(纷纷伸长了脖子)我看看!我也看看!
……
在这堂课中,教师本想把真实的“蚕”姑娘引入课堂,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很多没见过蚕的孩子也见识一下蚕长得什么样。这样的本意很好,但仔细想想,这样的导入与本课的教学内容(蚕姑娘的生长变化)却格格不入。教师在课堂上花了近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受这样与课文不相符合的“假生活”。教学形式的丰富如果不能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形式也就流于形式了,教学内容也就失去了表现载体,教学互动也就无从谈起,教与学的真实更无从体现。
二、追求美的评价,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
对学生的积极行为无原则的喝彩,“棒!棒!你真棒!”棒声处处,一遍捧杀!课堂中随处可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的、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然而,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过分片面,在评价学生的问题上,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创新嫩芽,就努力地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任何观点和看法都进行肯定和鼓励。他们打着“新理念”的幌子,出现了“棒杀”之后的“捧杀”,只知一味地激励,对出现的问题避而不谈,而他们唯一的理由只是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形式主义和虚情假意的评价,使评价显得乏力、做作、廉价,给人一种“作秀”之感。这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与真理背道而驰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喝彩是要有所原则的,而不是一切为了活跃、一切为了气氛而喝彩,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教师麻木乎,学生晕乎。
三、盲目随意的小组合作,忽略真实的情感体验
就“小组合作”这种教学形式来说,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满堂”专利,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自主、合作的机会,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一遇问题就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总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新课改精神,合作学习成了教师实施新课改的标志,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和组织,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学生始终处在一个被动的讨论中。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长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这样的小组讨论成了一种“假热闹”,已失去了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意义。认真研磨一下,现实课堂中好多课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像蜻蜓点水一样走过场。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求实际效果,而忽略了其本质,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手段。合作学习的低效性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讨论了、交流了、合作了、探究了,实际上是没有体现出学习的过程化,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色,一如“锈迹”是古钱币的生命本色。真实的课堂也许不是完美无缺的课堂,但只要是真正地为学生着想,真正地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使并不完美,同样具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意义 。语文教学,请保留课堂的真实本色!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大彭实验小学 江苏】
一、流于形式的“假生活”,阻碍真实的价值取向
[案例] 《蚕姑娘》 (教师进入课堂,手中拿着一个盒子)
师:(故作神秘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声音热烈而迫切)
师:那大家猜猜看!
生1:是巧克力。生2:是贺年片。生3:是奖品。
(学生众说纷纭,教室里热闹极了。)
师:想不到吧,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个蚕姑娘。你们见过蚕姑娘吗?它长得什么样?
生1:老师,我见过,我们家就养蚕。生2:我也见过,但说不出是什么样。
师:那谁愿意看看这只蚕姑娘?
生:(纷纷伸长了脖子)我看看!我也看看!
……
在这堂课中,教师本想把真实的“蚕”姑娘引入课堂,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很多没见过蚕的孩子也见识一下蚕长得什么样。这样的本意很好,但仔细想想,这样的导入与本课的教学内容(蚕姑娘的生长变化)却格格不入。教师在课堂上花了近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受这样与课文不相符合的“假生活”。教学形式的丰富如果不能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形式也就流于形式了,教学内容也就失去了表现载体,教学互动也就无从谈起,教与学的真实更无从体现。
二、追求美的评价,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
对学生的积极行为无原则的喝彩,“棒!棒!你真棒!”棒声处处,一遍捧杀!课堂中随处可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的、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然而,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过分片面,在评价学生的问题上,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创新嫩芽,就努力地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任何观点和看法都进行肯定和鼓励。他们打着“新理念”的幌子,出现了“棒杀”之后的“捧杀”,只知一味地激励,对出现的问题避而不谈,而他们唯一的理由只是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形式主义和虚情假意的评价,使评价显得乏力、做作、廉价,给人一种“作秀”之感。这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与真理背道而驰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喝彩是要有所原则的,而不是一切为了活跃、一切为了气氛而喝彩,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教师麻木乎,学生晕乎。
三、盲目随意的小组合作,忽略真实的情感体验
就“小组合作”这种教学形式来说,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满堂”专利,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自主、合作的机会,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一遇问题就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总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新课改精神,合作学习成了教师实施新课改的标志,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和组织,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学生始终处在一个被动的讨论中。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长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这样的小组讨论成了一种“假热闹”,已失去了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意义。认真研磨一下,现实课堂中好多课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像蜻蜓点水一样走过场。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求实际效果,而忽略了其本质,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手段。合作学习的低效性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讨论了、交流了、合作了、探究了,实际上是没有体现出学习的过程化,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色,一如“锈迹”是古钱币的生命本色。真实的课堂也许不是完美无缺的课堂,但只要是真正地为学生着想,真正地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使并不完美,同样具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意义 。语文教学,请保留课堂的真实本色!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大彭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