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职教发展优化地区经济布局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niao1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关键词之一,全国各地在不断积极尝试并取得一定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本研究以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为例,通过对布局调整背景及基础、关注的核心领域、实施的路径及内容、保障条件及做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力图展现出沈阳市在加快现代职教发展,优化地区经济布局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C-0066-03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发展速度日益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关键基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高度重视和期盼长足发展的背景下,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和决策。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正是在这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努力把握机遇,迎头赶上,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快了现代职教发展,优化了地区经济发展布局。
  一、沈阳中职布局调整的背景与基础
  沈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之都,肩负着引领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历史重任。而技术技能人才既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沈阳产业转型发展休戚相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沈阳市开始探索通过布局调整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
  自2005年起,沈阳市开始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资源整合,提出建设6所万人规模职业学校,其中新建4所,到2010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增强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发展速度,更标志着沈阳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以优化地区经济布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目的的布局调整正式启动。沈阳市于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现有10所院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院校。沈阳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了沈阳市职业教育整体升级,为沈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到2016年底,沈阳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141所,在校生18.4万人,每年毕业生近7万人。其中公办高职高专16所,在校生10.4万人(市属1所,在校生1.3万人)。中职在校生8万人,开设19个专业类别的106个专业,基本涵盖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医药、现代服务等重点产业。经统计,按照专业大类排在前面的分别是加工制造类1.3万、交通运输类和文化艺术类各1.0万、医药卫生类0.7万、信息技术类和教育类各0.6万,基本实现了专业设置与沈阳支柱产业的紧密对接。
  二、新一轮布局调整的准备与核心领域
  在保持现有整体优势领域发展的基础上,沈阳市将布局调整的核心领域逐渐向纵深化、制度化方向转移。在2013年连续出台两个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地方法规,即《沈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初步构建出沈阳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政策和机制体系,还从加强政府统筹、加快资源整合、加大财政投入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保障了教育费附加的30%全部用于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布局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此外,在财政保障的基础上,2015年又针对教学质量提升出台了《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沈教发〔2015〕78号),规范了专业设置和管理,为专业布局调整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2015年开始实施沈阳市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目前已经遴选出29所标志性、示范性和规范性学校,同时确定了市级重点支持建设的48个专业和75个专业示范点,安排专项资金1.7亿元,2016年开始全面建设,项目全部建成需3年左右时间,以此实现沈阳中等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和均衡发展,实现了布局调整的新突破,极大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
  在完善政策与制度之后,沈阳市进一步将布局调整的核心领域锁定为: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基本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重点,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主线,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快建设重点专业建设步伐,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服务沈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到2020年,通过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建成一批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建成一批对接沈阳市主導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品牌专业(群),进一步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对新一轮布局调整的统筹规划与实施路径
  (一)理顺行政管理体系,形成布局调整的统筹机制
  沈阳市首先下大力气对管理体系进行系统调整,确立了“统筹使用、突出重点、总体规划、分年实施、项目管理、绩效考评”的管理原则。在使用和管理中,坚持依法管理资金、科学管理资金,严格执行国家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了教育经费管理规章制度。此外,出台经费保障文件,用制度保证政策执行不走样。通过强化预算管理,加强了经费使用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通过加强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完善了财务监督管理,资金使用和管理良好。建立突出质量和绩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其次,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改进方式方法,提升管理水平。出台学校综合考核方案;按照教育部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完成质量年度报告工作任务,形成包括视导、学业质量监测、质量年度报告在内的学校综合考核机制,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我市职业教育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在已有整合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第一,继续做好6所万人规模职业学校深度整合工作。在资源重组基础上,科学规划各校区功能,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特色。适应城市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第二,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要求,以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学校,同时也是沈阳市双元培养国家级试点项目学校为牵动,遴选出10所左右市级试点学校,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和集团化办学等新尝试,探索集团运作的深度融合办学机制。第三,争取人社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选取若干个工种尝试开展“双证融通”培养模式改革。第四,争取政策突破,引进特殊人才。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引进若干名学校急需的行业大师、能工巧匠,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双师型”“复合型”教学团队。第五,加快中高职衔接,重点扩大“3 2”规模,探索“3 4”衔接。开展职普“双进”活动,通过到初中校开展职教讲堂、安排初中生到职业学校开展职业体验以及职教招生大篷车等活动,初步建立职普融通机制。第六,试办综合高中,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第七,在提高中职的层次和规格方面,重点推进沈阳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申办工作,并将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纳入沈阳市承担的国家双元培养试点建设项目中。
  (三)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重点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建立与项目相配套的组织机构、运作机制、制度体系和管理规范,加强组织协调、过程管控和质量评估,确保项目高起点建设,高水平推进。在标准化常规建设的基础上,设立专项资金,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市场机制,跨部门、跨地区、跨有所有制进行整合,整体推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优化一批、提升一批、促进一批”的目标,落实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四)对接沈阳市支柱产业,持续优化专业布局
  从2015年开始,开展新一轮专业布局调整。开展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工作,以2015年标准化项目确定的48个重点专业(群)为主导,构建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对接我市主导产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突出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促进重点专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专业的转型升级。成立全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落实新专业教学标准。将专业布局调整列入市级重点科研课题之一,积极争取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录取批次,将省属中专学校纳入招生计划。围绕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需求,逐步增加3D打印、工业机器人、冷链物流等新兴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遵循专业对接产业的原则,引导学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逐步建立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预警及动态调整机制。服务沈阳产业转型升级,以“省对接产业集群示范专业”为重点,完成沈阳市承担的52个重点专业(群)建设任务,形成重点和品牌专业,按照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逐步推进职业教育中心的转型发展。
  (五)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干部、教师队伍
  以48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群)为核心,与人社局共建机械加工技術等16个一期市级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创新骨干专业教师培训模式。与德国相关企业合作,组织教学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赴德国进行培训,为沈阳市双元培养试点国家级项目培养和储备骨干师资力量。采用集中研修、异地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开展10期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开展10期班主任基础培训和提高培训。
  (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
  以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指导,落实智慧教育要求,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综合管理系统、数据中心和资源平台等职业教育基础平台建设;启动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完善、升级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建成高性能校园网;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应用能力;创建仿真实训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多渠道多形式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校为引领,启动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
  责任编辑:曹鸿骅
其他文献
郭辉是当下散文诗界赋物写情的高手。他呈现给我们的是熟稔乡土上和作家记忆里的一些寻常的、淳朴的、丰厚的、亲密无间的事物,并让这些事物本身站出来说话,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以其独到的诗艺,于人生经验和生活细节里发现与提炼其内在的本质。他的散文诗不是简单的咏物写形,也不是贴标签式的矫情释理,而是坚实地站在三湘大地上,通过他那自在的、本真的、有着深厚生活底蕴的、带着情感体温的文字,亲切平易地表达物性之真、爱
摘要:扬州旅游职业学院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并围绕“十大育人”体系,积极推进联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职业院校;育人体系;联指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C-0045-04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学院将育人路径与育人目标相结合
摘要:各级分类信息化教学大赛,成为教师展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平台。因此,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的科学评价成客观需求。本文以灰色系统理论为指引,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的评价模型。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比赛;职业院校;评价模型;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03C-0035-04  随着计算
穿心莲  一箭穿心。  留下寒凉与苦味。  穿心而过的空洞,疼得比莲花要美。  比雪莲更耐高寒,在深夜白得尤甚。  谁会在命里遇见你?仿佛火遇见了金。  风不吹,它也会吐出悬在舌尖上那个滚烫的名字。  苍茫抱紧夜色,你在火焰中制造飞雪降临。  花开得沉默,心飞得恍惚。  太轻的誓言和太重的命运之间,  一种爱怎样摆放才能平衡一个人的一生?  金银花  谁似我花开两色,一色爱天地,一色爱人间。  听
斯泰努恩·西格达尔多蒂尔(Steinunn Sigurdardottir,1950-),冰岛著名女诗人,生于雷克雅未克,曾在爱尔兰都柏林学习心理学和哲学,当过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她在19岁时即出版第一部诗集《持续》(1969),一经问世即引起注意,后来又陆续出版诗集《彼时彼地》(1971)、《踪迹》(1979)、《马铃薯公主》(1987)、《牛粪与北极光》(1991)、《思维之爱》(1999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应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坚持立德、立学、立行“三立”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德知技能相融并习、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立足学情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力培养与提升,着眼职业实践需要,倡导行动导向范式,强化职业行动能力培养。通过构建导学、做学、选学“三学”课堂,为职业学校分类实施基础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类课程的课堂教
摘要:名师是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名师是否具备以及能否发挥领导力决定着工作室能否顺利运行。当前,名师在工作室中的角色主要包括专业发展的带头人、自我提升的学习者以及疏于合作的参与者,不同的角色其名师领导力的发挥情况也不相同。提升名师领导力,需要合理规划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优化对名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营造平等自主的团队合作氛围。  关键词:名师领导力;名师工作室;名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2
一座丘陵的古今史  一年秋分的早晨,照例爬上阳光的丘顶,就看见她从芒中走来。  凝结于她周身的光环,扩胸的部分,依然无法掸去她岁月中丰满的起伏。  她对我说:好多年了,我一直在芒中等你!等你前来向我挖掘,看一看泥土的本质,是不是也有揪心的历史,被盗墓了?看一看今天规整的两面,有多少绿掩盖了史前矿物质?  我不作答。我知道丘顶的墓穴被翻过后,移走的魂魄又会回来,向她展出新的栽种。  一丘明媚的摇曳,
摘要:指向儿童科学素养提升的“物联网 植物工厂”,围绕核心素养,探究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变革。从改变学校空间开始,改变教的路径、学的情境。通过开发真实情境下的课程体系,建构真实情境的“场馆学习”实践教学模型,有效促进学科课堂教学的优化。项目以科学学习为研究起点,把德育、劳动教育、美育有机结合,并逐步带动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与发展,拓展了学习的边界,变革了学习的方式,重构了师生的关系,指向了儿童未来的发
天空不是鸟的家,流浪不是彝人的宿命。  夯土为墙,铺草为顶,引牛羊人厩。爱情需要一间遮风挡雨的土掌房。  碧水一方,九曲十八弯的大红河,哀牢山的血脉,彝人心中的神。  一种豪迈奔放的激情穿膛而过。  这江水浸润的热土,炊烟袅袅,歌声悠悠,连石头都有开花结果的欲望。  从清晨的露珠开始,到暮色苍茫,我们的汗珠抒情地滴落,我们的笑容抒情地铺展。  将刀耕火种封存于永恒的记忆。做一个工匠:民族工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