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手段有着许多突出的优势,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望尘莫及的。下面谈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更好地创设历史故事的情境。建构生动形象的课堂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更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优化的历史情境,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学生带人形象的历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例如讲授《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我一改过去文化课“圈圈点点”
(即只划出重点难点)的习惯做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播放“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视频,让学生明白“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爆发如出一辙:都是日本人寻找借口,并嫁祸于人,然后发动战争,这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惯用伎俩。同样,播放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片段,学生就能够很直观地了解“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连被划定的国际安全区也难逃劫难,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被任意枪杀、刀砍、活埋、焚烧,先后有30万以上的中国人在这场浩劫中丧生,三分之一的城市化为灰烬”这一历史事实。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更多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2.多媒体教学更好地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教材中常常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转换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教师的语言教学往往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并能极大地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一课中,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副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并且给学生播放了“袁世凯祭孔场景”的电影片段,这两者都引发了学生的深思,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当时的统治者和多数中国人都有强烈的皇权思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封建的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多,数中国人的思想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华民族还没有真正觉醒,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后来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哪些历史事件、具体的处理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觉醒?学生从“新文化运动”说起,说“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反对儒家学说、打倒孔家店”是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年青的学生手里拿着喇叭,高喊“取消不平等条约”“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也是民族觉醒。本课的内容较多,但是借助于多媒体,在良好调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3.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创设德育情境。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培养其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生动的历史情景,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关心历史、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古今通贯,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道德和精神力量,诸如包拯的铁面无私,文天祥的碧血丹心,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不畏列强。这些历史人物的高尚的情操,足可成为学生们人生追求的榜样。这些感人的事件,高尚的情操,在以往的课本和讲学中只是简单的几笔,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而在多媒体音像作品中、在演员的精湛的演绎中。这些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会容易让人感动,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比如在讲授《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我播放了有关抗战内容的电影片断及人物照片资料,如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狼崖山五壮士》等,使这些民族英雄形象再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后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4.多媒体教学更好地把历史实物的状况展示出来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历史财富。除了翔实的文字记载外,更多的是数不清的历史实物,如古代雕刻甲骨文的龟壳牛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朝的墓群建筑,唐代石窟艺术,明清的钱币等等,它们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这些历史实物,正是我们了解历史、回味历史的宝贵资料。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上述的历史实物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可以在展现实物的同时,以客观的语言进行介绍,也可以在介绍的同时添加一些古代的乐曲,可以很好地营造古色古香的氛围,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实物。以前课堂教学所用的挂图虽然可用,但不如多媒体教学便捷、高效。
1.多媒体教学更好地创设历史故事的情境。建构生动形象的课堂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更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优化的历史情境,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学生带人形象的历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例如讲授《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我一改过去文化课“圈圈点点”
(即只划出重点难点)的习惯做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播放“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视频,让学生明白“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爆发如出一辙:都是日本人寻找借口,并嫁祸于人,然后发动战争,这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惯用伎俩。同样,播放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片段,学生就能够很直观地了解“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连被划定的国际安全区也难逃劫难,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被任意枪杀、刀砍、活埋、焚烧,先后有30万以上的中国人在这场浩劫中丧生,三分之一的城市化为灰烬”这一历史事实。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更多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2.多媒体教学更好地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教材中常常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转换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教师的语言教学往往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并能极大地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一课中,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副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并且给学生播放了“袁世凯祭孔场景”的电影片段,这两者都引发了学生的深思,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当时的统治者和多数中国人都有强烈的皇权思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封建的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多,数中国人的思想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华民族还没有真正觉醒,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后来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哪些历史事件、具体的处理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觉醒?学生从“新文化运动”说起,说“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反对儒家学说、打倒孔家店”是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年青的学生手里拿着喇叭,高喊“取消不平等条约”“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也是民族觉醒。本课的内容较多,但是借助于多媒体,在良好调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3.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创设德育情境。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培养其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生动的历史情景,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关心历史、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古今通贯,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道德和精神力量,诸如包拯的铁面无私,文天祥的碧血丹心,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不畏列强。这些历史人物的高尚的情操,足可成为学生们人生追求的榜样。这些感人的事件,高尚的情操,在以往的课本和讲学中只是简单的几笔,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而在多媒体音像作品中、在演员的精湛的演绎中。这些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会容易让人感动,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比如在讲授《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我播放了有关抗战内容的电影片断及人物照片资料,如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狼崖山五壮士》等,使这些民族英雄形象再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后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4.多媒体教学更好地把历史实物的状况展示出来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历史财富。除了翔实的文字记载外,更多的是数不清的历史实物,如古代雕刻甲骨文的龟壳牛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朝的墓群建筑,唐代石窟艺术,明清的钱币等等,它们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这些历史实物,正是我们了解历史、回味历史的宝贵资料。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上述的历史实物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可以在展现实物的同时,以客观的语言进行介绍,也可以在介绍的同时添加一些古代的乐曲,可以很好地营造古色古香的氛围,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实物。以前课堂教学所用的挂图虽然可用,但不如多媒体教学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