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怪的手信
一大瓶明黄色的清洗液,也许要算这一次我装进皮箱中最奇怪的东西了。
清洗液挤在我给朋友捎带的一双网球鞋中间,旁边还掖着给另一位朋友购买的一大堆婴儿服。
我早就习惯了这一套。每次离开古巴空荡荡的商店,购物都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但是,前不久我打包回哈瓦那之前,不由得多愣了一下,再琢磨了一会儿。这一次,我是在莫斯科出公差,办完事要回家了。和往常一样,我也尽最大可能带回许多礼物、日用品。然而就在不久之前,我去俄罗斯的时候,同样也会这样带着大包小裹。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俄罗斯读书。当时,前苏联刚刚解体。商店里空空荡荡,令人揪心。那时,我和朋友每天都拎着空书包出门,在昏暗、散发着霉味儿的商店里寻觅。我们习惯了,见什么买什么,而不是需要什么买什么,比如,腌西红柿。运气好的时候,能买到鱼罐头。
但是,这一次我看到的新莫斯科,购物中心比比皆是。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国际品牌、连锁咖啡。我在莫斯科最要好的朋友娜塔莎现在大多在iPad上买东西,轻点几下键盘即可。当我向娜塔莎讲述自己回古巴前出去抢购之时,我们也回忆起她第一次出国的经历。那是1989年,娜塔莎去英国。一天,我妈妈带她去超市采购一星期的食品、日用品。娜塔莎笑着回忆道:“我记得奶酪的品种眼花缭乱,每样东西至少都有10种选择!最开始,我特别激动,然后,我不由得哭了起来。”
娜塔莎的童年时代,苏联的援助保证古巴经济没有覆没。但是,苏联解体之后的上世纪90年代,援助生命线被切断,古巴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冲击。
哈瓦那的一位朋友曾向我讲述她一次生病住院的经历。公交车没有油,她只能饥肠辘辘地骑自行车去上班,途中昏了过去。
有钱不会饿肚子
现在在古巴,只要你有钱,是不会饿肚子的。后苏联时代为求生存推出的一系列改革逐渐扩展。现在,人们可以自由经营小买卖,私营咖啡馆、餐馆越来越多。农民不再需要把全部产品卖给国家,餐馆老板可以从产地直接购货,绕开效率低下的国营分销网络。
但是,尽管古巴离美国只有一箭之遥,华盛顿持续50年采取贸易封锁,意味着古巴没有任何美国投资:没有星巴克,没有可口可乐工厂。有人可能会说了,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些人恐怕也不会把在古巴购买基本日用品的经历看作雅致。
一度,我曾满心乐观地去离家不远的大超市,现在我知道,我更有可能看到的是半空、或者只摆放着单一产品的货架,比如廉价的西红柿酱或者成人尿不湿。
罐头鹧鸪摆了两年
古巴人只要付不起进口账单,基本日用品立刻从货架上消失。可能连续好几个星期买不到手纸或者盒装牛奶。现在,就连古巴当地出产的咖啡——套用当地人一句话——也“蒸发”了。
但是,你要是喜欢这一口的话,商店里有不少“盐水鹧鸪”。我看到,这一大堆罐头在货架上已经摆了两年多了。每罐25美元!
也许,主管计划经济的哪位官员下订单时圈错了地方?
鹧鸪暂且不谈。出国,可能成为一次疯狂购物行。人们什么东西都想要,那些被称为“骡子”的旅行者带回各色商品在古巴出售。不过,政府已将开始打击此类非法倒卖。
往小里说,亲戚朋友从海外“代购”,已经成为许多古巴人的重要(商品)来源。
记得我告诉摄像师我要去俄罗斯出差时,他笑着提议,你能否给我带回一些汽车零部件?朋友开一辆“历史悠久”的拉达。除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生产的经典车之外,苏联产的拉达在古巴街头最常见。
还好,我没有向摄像师朋友打包票。原来,俄罗斯真的变了。莫斯科平缓的大街上,到处可见巨大的四轮驱动和时尚的小轿车。整整一星期,仅仅“邂逅”一部拉达。(编辑/唐馨)
一大瓶明黄色的清洗液,也许要算这一次我装进皮箱中最奇怪的东西了。
清洗液挤在我给朋友捎带的一双网球鞋中间,旁边还掖着给另一位朋友购买的一大堆婴儿服。
我早就习惯了这一套。每次离开古巴空荡荡的商店,购物都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但是,前不久我打包回哈瓦那之前,不由得多愣了一下,再琢磨了一会儿。这一次,我是在莫斯科出公差,办完事要回家了。和往常一样,我也尽最大可能带回许多礼物、日用品。然而就在不久之前,我去俄罗斯的时候,同样也会这样带着大包小裹。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俄罗斯读书。当时,前苏联刚刚解体。商店里空空荡荡,令人揪心。那时,我和朋友每天都拎着空书包出门,在昏暗、散发着霉味儿的商店里寻觅。我们习惯了,见什么买什么,而不是需要什么买什么,比如,腌西红柿。运气好的时候,能买到鱼罐头。
但是,这一次我看到的新莫斯科,购物中心比比皆是。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国际品牌、连锁咖啡。我在莫斯科最要好的朋友娜塔莎现在大多在iPad上买东西,轻点几下键盘即可。当我向娜塔莎讲述自己回古巴前出去抢购之时,我们也回忆起她第一次出国的经历。那是1989年,娜塔莎去英国。一天,我妈妈带她去超市采购一星期的食品、日用品。娜塔莎笑着回忆道:“我记得奶酪的品种眼花缭乱,每样东西至少都有10种选择!最开始,我特别激动,然后,我不由得哭了起来。”
娜塔莎的童年时代,苏联的援助保证古巴经济没有覆没。但是,苏联解体之后的上世纪90年代,援助生命线被切断,古巴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冲击。
哈瓦那的一位朋友曾向我讲述她一次生病住院的经历。公交车没有油,她只能饥肠辘辘地骑自行车去上班,途中昏了过去。
有钱不会饿肚子
现在在古巴,只要你有钱,是不会饿肚子的。后苏联时代为求生存推出的一系列改革逐渐扩展。现在,人们可以自由经营小买卖,私营咖啡馆、餐馆越来越多。农民不再需要把全部产品卖给国家,餐馆老板可以从产地直接购货,绕开效率低下的国营分销网络。
但是,尽管古巴离美国只有一箭之遥,华盛顿持续50年采取贸易封锁,意味着古巴没有任何美国投资:没有星巴克,没有可口可乐工厂。有人可能会说了,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些人恐怕也不会把在古巴购买基本日用品的经历看作雅致。
一度,我曾满心乐观地去离家不远的大超市,现在我知道,我更有可能看到的是半空、或者只摆放着单一产品的货架,比如廉价的西红柿酱或者成人尿不湿。
罐头鹧鸪摆了两年
古巴人只要付不起进口账单,基本日用品立刻从货架上消失。可能连续好几个星期买不到手纸或者盒装牛奶。现在,就连古巴当地出产的咖啡——套用当地人一句话——也“蒸发”了。
但是,你要是喜欢这一口的话,商店里有不少“盐水鹧鸪”。我看到,这一大堆罐头在货架上已经摆了两年多了。每罐25美元!
也许,主管计划经济的哪位官员下订单时圈错了地方?
鹧鸪暂且不谈。出国,可能成为一次疯狂购物行。人们什么东西都想要,那些被称为“骡子”的旅行者带回各色商品在古巴出售。不过,政府已将开始打击此类非法倒卖。
往小里说,亲戚朋友从海外“代购”,已经成为许多古巴人的重要(商品)来源。
记得我告诉摄像师我要去俄罗斯出差时,他笑着提议,你能否给我带回一些汽车零部件?朋友开一辆“历史悠久”的拉达。除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生产的经典车之外,苏联产的拉达在古巴街头最常见。
还好,我没有向摄像师朋友打包票。原来,俄罗斯真的变了。莫斯科平缓的大街上,到处可见巨大的四轮驱动和时尚的小轿车。整整一星期,仅仅“邂逅”一部拉达。(编辑/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