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lcano92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任务群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教学任务,积极主动探索与应用相关资源,从而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提高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任务群以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内容为目标导向。同时,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要求符合一定的原则:兼顾整体效益与个体差异;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整合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多维度发展;注重“任务群”和“专题”的交融。
   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建构,可以采用任务型的语文教学方法。任务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兼顾整体效益与个体差异,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整合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多维度发展,注重“任务群”和“专题”的交融。
   针对新课改的要求,以《辛弃疾词二首鉴赏》教学为例,作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探讨。
   一、高中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向来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古诗词教学基本上是为考而教,重背诵,轻鉴赏;重方法,轻能力。
   1.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
   高中学生的诗词水平仅仅局限于小学初中积累的一些诗词,课外积累非常有限,致使诗歌教学都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此外,高中阶段繁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劲头不足。
   2.教师古诗文教学主观条件不足。
   在当前的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文本串讲和字词句的翻译为主,上课模式也是清一色的传统模式,没有创新和发展。
   3.教学功利化的趋势。
   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一直都离不开高考的指挥棒。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高考技巧的点拨,学生平时的学习也显得非常的功利。
   二、任务型教学方法的探索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任务型教学进行实践型探索。任务型教学方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把任务分成五类:
   1.拼板式任务,此类任务是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
   在《辛弃疾词二首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在鉴赏第二首词《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着惊叹其老》的时候,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词中找出体现辛弃疾衰老的句子。
   这个问题的设计,就是考虑学生对整首词的把握,让学生在鉴赏词的过程中能把词中一些散乱的信息拼成一个整体的概念,经过信息的整合,在老师给出答案之前,他就对词人在词中描绘的自画像有一个初步整体的印象。通过“头白齿牙缺,君勿笑衰翁”,“坐堆豗,行答飒,立龙钟”,“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拄杖倚墙东”这些句子,让学生体会到词人笔下僧人“惊叹其老”的状态。
   拼板式任务,让学生先老师一步,能够对自己所要鉴赏的文章和内容在教师教学之前有一个自己的理解,能够积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閱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
   2.信息差任务: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
   在《辛弃疾词二首鉴赏》的教学设计中,首先对学生座位的设计也是采用任务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的交流,在上课的过程中,每一个课堂问题的设计都是基于学生信息交流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自己探究,能够从中获得对于词的理解和鉴赏。让学生能够逐步养成交流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将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都置于情境之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语文教学设计也结合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去创设融合问题解决情境,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度的参与到学习小组中来。
   3.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一些问题,就开始到“深入”挖掘,但任何一篇文章,几乎都可以设计出众多贴合于文本的问题。单独看这些问题都是符合文本内容的,但如果缺少整合,每一个独立设计的好问题,并不一定符合教学的内容,不必然能实现单元的目标,而且容易失之繁、多,耗费有限的学习时间。教学中抛出的问题,需要考虑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握二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在鉴赏第二首词《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着惊叹其老》的时候,设计了一些这样的问题:(1)人在过了三年之后故地重游,再次投宿博山,词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2)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词人衰老的语句?(3)找出词人衰老的原因?(4)从词人的衰老看出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这些问题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都有经过一定的整合和思考,做到解决完这些小问题,核心知识的学习就能水到渠成,教学目标也自然得到解决。
   4.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
   我们的课堂、单元和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所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导出,“逆向”式的教学设计先将学生置于任务解决的情境中;任务情境这里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所有的情境都包含需要学生解决问题的任务。
   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事先设置一些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做一定的讨论和协商,从而达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在《辛弃疾词二首鉴赏》中,最后课外延伸的部分,让学生自己谈谈对于在实现理想目标道路上遇到困难的做法,给出学生两个选择,一个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一个是道家消极避世的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了辛弃疾壮心不已的执着精神之后能对词人的情感有不同的升华和感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5.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由于社会发展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学校中不同学科相对于高考效益的不同,以及面对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语文学科正在学校教育中逐渐被边缘化,绝大多数学生带着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疲惫来到语文课上,能愿意换换脑子的,已属难得。如果不考虑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课堂效率就很难提高。以往内容导向的设计,多指向学生的听讲与“思考”,而语文学习是实践中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才能学会、学好,并不是所有学生光靠“思考”就能想明白的。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辛弃疾词二首鉴赏》教学过程中,在探讨辛弃疾人生态度的时候,设计了让学生充分讨论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自己说出对于辛弃疾人生态度的理解,并相互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习任务群的背景下,为达成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流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为我们是在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因此,我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冲破旧的思维模式,关注学生的预期,达到不同的任务效果,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在相同或者相似的领域中,既有学习的广度,又有学习的深度,这也是用语文学习任务群来重新建构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价值所在。
   龚洁,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小越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自“同课异构”提出,中小学语文教育界认为能一举两得:既发挥教师主动权,又让学生博采众长。然而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乱象”层出不穷,这也证明“同课异构”并非到达最佳课堂效果的正确途径。此时“同题异构”针对“同课异构”极易导致对文本的挖掘往深处挖的缺陷,提出了“同题”下的“异构”,这样就能克服对文本的理解偏差,让学生在有效的范围内收获知识。   一、从“同课异构”到“同题异构”   “同课异
备课《兰亭集序》前,我反复诵读着这一篇文章,一种原发的阅读感受引起我的注意。历来我们习惯把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概括为乐——痛——悲,将最后一段的今昔一契解读为“千古同悲”,以时间的纵横跨度将情感进一步升华为人生终期于尽的痛感。然而,当我们一遍遍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似乎总不至于“满纸辛酸泪”,反倒会有一种清朗开阔的阅读感受。究其原因,我认为,本文的情感脉络并非乐——痛——悲,而是乐——悲——超脱。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批评过去的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知识一大堆,文本不着边’,这是一种遮蔽。而我们现在有另一种形态的遮蔽,我们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说难听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表演’。恰好这种‘表演’使学生不能直面文本。……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生命,把人的内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提升起来,就是善于直面自我、直面自己的生命。”只有直面文本,直面语言
语文整体教学应当以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训练为基础,通过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将课本中的文学(或文字)典范迁移成教学对象内在的文化积淀,并激发起教学对象内在主动摄取这种知识与文化的兴趣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定、兴趣激发、能力训练、迁移转化这四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笔者在教授《十八岁和其他》的一次尝试与探索。  一、巧设对话节目情境,转换传统师生听讲关系  师:青春是美好的,是激情澎湃的。可正
一    越是优秀的经典,越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解读空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卖油翁》,对这篇短文的解读,传统的阐释长期囿于单一的定论——本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酌油事例的描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笔者重读此文,认为这还只是滑行于文字表面得出的结论,是孤立的解读文本得出的结论,是以现成社会价值观念去套蕴含着丰富的联想空间文本
高中语文第三册《白马篇》有这样两句:“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对这两句,课文注释说:“宿昔秉良弓:平时手执良弓。宿,平时。昔,过去。楛矢何参差:楛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不整齐。”笔者认为,这两个注释中,对“宿”、“昔”和“参差”的解释都欠妥。因为一方面“平时”和“过去”这两个意思,在汉语里无论如何也揉不到一块,违背汉语的语义关系;另一方面“楛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参差不齐”,这个解释
据笔者与部分高中生谈心了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原以为语文学习可谓是“吹糠见米”、“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但他们很快发现与理科学习相比,语文学习规律难寻,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这使学生感到眼前一片迷茫,内心产生学习无助感、无成就感。语文学科的学与教是一项双边活动,这个活动过程既是学与教双方互相适应的过程,又是使学习主体将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的过程。语文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存在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忽略意象对人物的表现;偏离诗歌意境场景、主观想象概括人物形象;脱离诗歌整体感知、单一片面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等三大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前提下,解决这些学情问题成了我一段时间的备课困惑。   在一次市区课改课教研活动中,我开设了一节以情景任务为主体的诗歌人物形象鉴赏课。活动带给我很多反思,借本文梳理并总结我对此次实践的认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记叙文写作的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没有明确规定,那么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目标是什么?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记叙文的写作目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简单重复还是存在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中阶段对写作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四学段的“写作”当中,“第四学段(7-9
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子,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有两个鲜明的群体特征:一是重生命的感性体验,从人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风花雪夜,无不令他们充满兴趣地去关注、赏评和体验;二是对生命执着的珍爱、眷恋,因而他们对人事无常、人生短暂极敏感、极易兴发悲慨。魏晋文人士子的这种心理型构、精神气质,在魏晋时期的诗歌、散文及志人记事小说《世说新语》中都有鲜明的表现。有了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作参照,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