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在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占有特殊的地位。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艺术作品中的美好事物进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则是具体地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祖国丰厚的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丰富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正确地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中学语文课本中,各种文学体裁都有,它们充分体现了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和魅力。古典诗词中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记叙文中深邃的意境,感情的变化;说明文中条分缕析的说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的描写;议论文中整齐的句式、严密的论证;语法中词的感情色彩,词性的变化,句式的不同应用;修辞中丰富而形象的表达能力等等,无一不存在着美。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就是要老师从课文中挖掘出这些美,让学生在这些经过淘炼的瑰宝面前受到强烈的感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经过思想上的体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在教学上,曾就朱自清的散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实践证明,它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欣赏体会,领略其境——感受美
审美教育,应以塑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优秀的品质为出发点,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必须通过目标明确的教育引导来培养。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要以语言艺术为手段,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渗入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一篇好的文章,不管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都应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意境和美的思想,老师就需要做好认真细致的工作。备课时,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并整理出来,然后按照一定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以生动的美的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想像、理解,得到美的体验和丰富美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它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我就让学生朗读,摘取优美的词句,欣赏体会,领会其浓厚的意蕴。让学生打开想像的空间,透过淡淡的月光,感受荷叶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风姿;那“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那“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的神韵,感受到荷花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的荷香,还有荷波……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情景,不管是虚还是实,也不管是浓淡的还是疏密,都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重浓郁的诗意,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我就是这样抓住一些美的词句,让学生欣赏、体会,领略其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大自然的美。
二、剖析咀嚼,细致揣摩——鉴赏美
中学生,处在儿童与青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性格尚未定型,情绪易于波动,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正在急速变化和发展。他们对周围环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强,但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容易忽略很多美好的东西,对较高层次的美,往往会感觉枯燥乏味。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鉴赏美的能力,常常美丑难辩。因此,语文老师在讲授课文时,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来提示其内在的美。特别是课文中的美,有时并不直接表露,教师就有责任将其内在美揭示出来,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鉴赏力。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我就是挖掘课文内在的美进行分析,来让学生鉴赏美的。我先给学生放课文录音,没想到,朗读者用深沉缓慢的声调所表现的作者笔下父亲的背影,竟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肥胖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当他爬上那边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这些描写,他们缺乏欣赏能力,不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的背影会令作者难以忘怀,使作者那样感伤?让学生思考、揣摩,然后跟学生讲解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真是“祸不单行”,“变卖典质”还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在这光景惨淡的时刻,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各奔东西,在车站依依惜别。“不知何时再能相见”临行时,年老的父亲怕儿子长途乘车口渴,不辞辛苦,不顾体态肥胖,步履维艰,蹒跚地穿过铁路,爬上月台的对面为儿子买水果。此刻,父亲那“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极其深刻地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正是在这里,作者用他沉重迟缓的笔调,刻画出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爱心,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经过这样透彻剖析、讲解,学生理解了作者的这种感情,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欣赏到了耐人咀嚼的美。后来,当我再次播放课文录音时,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机朗读,语调也是那么深沉缓慢,一如融入文中的意境,体会着作者的感情。这样,把传授知识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
三、理解品味,再现其境——创造美
“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内容之一”中学生有充实自己精神生活的良好愿望,也应该有享受美和创造美的欢乐。语文老师可根据他们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中学生所喜爱的,它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朗读者仿佛身处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把课文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语速、表情、姿态等情绪的渲染,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得到美的愉悦,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在讲授朱自清《春》一文时,就是采用表情朗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品味它的美。这篇散文向我们展示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透过文章,我们可以进入到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情景之中。课文中春草“钻”的旺盛生命力、“绿绿的”色彩、“嫩嫩的”、“软绵绵的”质感,具体形象。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种竞相开放的景象。春风图则由“风的抚摸,引出泥土的气息,引着草味花香,引出鸟的呼朋引伴,引出牧童短笛的嘹亮声”,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谱写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春雨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真是声情并茂,不好好朗读,岂不无味。于是我指导学生朗读,及时点拨,让他们一边欣赏作品的景物美,一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它的形象美,情味美,再现文中的情境,充分享受再创作的快乐。这朗朗上口的语言美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朗读中引发联想,如从这春草图里他们联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雨图里又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让学生充分享受再创造的快乐。
再如,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这也是一种再创造美的活动,它通过想象,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来再现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和美的创造力;可以培养学生获得审美所必需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审美志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可以“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而且历来都是感化青少年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同时,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杰主编.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黄晓)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艺术作品中的美好事物进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则是具体地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祖国丰厚的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丰富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正确地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中学语文课本中,各种文学体裁都有,它们充分体现了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和魅力。古典诗词中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记叙文中深邃的意境,感情的变化;说明文中条分缕析的说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的描写;议论文中整齐的句式、严密的论证;语法中词的感情色彩,词性的变化,句式的不同应用;修辞中丰富而形象的表达能力等等,无一不存在着美。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就是要老师从课文中挖掘出这些美,让学生在这些经过淘炼的瑰宝面前受到强烈的感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经过思想上的体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在教学上,曾就朱自清的散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实践证明,它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欣赏体会,领略其境——感受美
审美教育,应以塑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优秀的品质为出发点,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必须通过目标明确的教育引导来培养。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要以语言艺术为手段,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渗入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一篇好的文章,不管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都应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意境和美的思想,老师就需要做好认真细致的工作。备课时,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并整理出来,然后按照一定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以生动的美的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想像、理解,得到美的体验和丰富美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它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我就让学生朗读,摘取优美的词句,欣赏体会,领会其浓厚的意蕴。让学生打开想像的空间,透过淡淡的月光,感受荷叶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风姿;那“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那“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的神韵,感受到荷花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的荷香,还有荷波……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情景,不管是虚还是实,也不管是浓淡的还是疏密,都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重浓郁的诗意,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我就是这样抓住一些美的词句,让学生欣赏、体会,领略其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大自然的美。
二、剖析咀嚼,细致揣摩——鉴赏美
中学生,处在儿童与青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性格尚未定型,情绪易于波动,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正在急速变化和发展。他们对周围环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强,但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容易忽略很多美好的东西,对较高层次的美,往往会感觉枯燥乏味。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鉴赏美的能力,常常美丑难辩。因此,语文老师在讲授课文时,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来提示其内在的美。特别是课文中的美,有时并不直接表露,教师就有责任将其内在美揭示出来,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鉴赏力。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我就是挖掘课文内在的美进行分析,来让学生鉴赏美的。我先给学生放课文录音,没想到,朗读者用深沉缓慢的声调所表现的作者笔下父亲的背影,竟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肥胖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当他爬上那边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这些描写,他们缺乏欣赏能力,不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的背影会令作者难以忘怀,使作者那样感伤?让学生思考、揣摩,然后跟学生讲解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真是“祸不单行”,“变卖典质”还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在这光景惨淡的时刻,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各奔东西,在车站依依惜别。“不知何时再能相见”临行时,年老的父亲怕儿子长途乘车口渴,不辞辛苦,不顾体态肥胖,步履维艰,蹒跚地穿过铁路,爬上月台的对面为儿子买水果。此刻,父亲那“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极其深刻地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正是在这里,作者用他沉重迟缓的笔调,刻画出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爱心,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经过这样透彻剖析、讲解,学生理解了作者的这种感情,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欣赏到了耐人咀嚼的美。后来,当我再次播放课文录音时,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机朗读,语调也是那么深沉缓慢,一如融入文中的意境,体会着作者的感情。这样,把传授知识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
三、理解品味,再现其境——创造美
“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内容之一”中学生有充实自己精神生活的良好愿望,也应该有享受美和创造美的欢乐。语文老师可根据他们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中学生所喜爱的,它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朗读者仿佛身处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把课文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语速、表情、姿态等情绪的渲染,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得到美的愉悦,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在讲授朱自清《春》一文时,就是采用表情朗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品味它的美。这篇散文向我们展示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透过文章,我们可以进入到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情景之中。课文中春草“钻”的旺盛生命力、“绿绿的”色彩、“嫩嫩的”、“软绵绵的”质感,具体形象。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种竞相开放的景象。春风图则由“风的抚摸,引出泥土的气息,引着草味花香,引出鸟的呼朋引伴,引出牧童短笛的嘹亮声”,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谱写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春雨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真是声情并茂,不好好朗读,岂不无味。于是我指导学生朗读,及时点拨,让他们一边欣赏作品的景物美,一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它的形象美,情味美,再现文中的情境,充分享受再创作的快乐。这朗朗上口的语言美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朗读中引发联想,如从这春草图里他们联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雨图里又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让学生充分享受再创造的快乐。
再如,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这也是一种再创造美的活动,它通过想象,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来再现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和美的创造力;可以培养学生获得审美所必需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审美志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可以“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而且历来都是感化青少年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同时,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杰主编.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