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技术的孵化器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shuw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无人机领域,英国意欲占领技术制高点,其推出的“恶魔”验证无人机首次对无襟翼技术进行大胆的开发探索并演示验证——
  
  如同世界其他军事强国,英国亦在21世纪初确定将无人机领域作为未来航空装备开发的突破点,希图在这一领域成为世界级的研发强国。
  基于这一发展策略,英国不仅全力推进本国的无人机开发项目,比如BAE系统公司主导的“雷电之神”无人机,而且还将目标瞄准了具有独创性的无人机技术,希望抢占未来无人机技术开发的制高点。目前,英国最重要的无人机新技术开发项目是“无襟翼飞机综合工业研究(FLAVIIR)”项目。该项目于2004年6月开始启动研制,明确要求开发不同于传统无人机的无襟翼飞机。
  
  无襟翼技术的提出
  传统飞机利用两套控制舵面(水平和垂直控制舵面)来实现对机体航向和升降的控制。自上世纪初,人造飞机初上蓝天后,这两套控制舵面就始终存在于飞机机体之上,其中水平控制舵面最常见于飞机水平主翼后缘,因此也被称为襟翼。在飞行过程中,襟翼通过上下摆动改变气体导向实现对飞机俯仰的控制;垂直控制舵面则位于机体尾部主垂尾后侧,这也是飞机最重要的控制舵面,它通过左右摆动实现对飞机左右航向的控制。虽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飞机不管在性能还是在外形上都与早期的飞机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无论其动力从最初的活塞发动机发展为现代喷气式发动机,以及机体内部各类机件的控制由原来的机械直连方式演变为现代的多余度电传控制(多余度电传控制系统即利用可编程计算机控制的电气控制系统,能够控制飞机的全部控制舵面,在全部的空间维度运动方向上进行控制),水平与垂直控制舵面机制一直沿用于飞机设计中。
  衡量现代飞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就是其低可探测性(隐形性能),而控制舵面的存在绝对不利于提升这一性能。例如,现代飞机的低可探测性设计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飞机的气动外形,其二则在于吸波涂料。其中,前者在赋予飞机低可探测性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但是为实现机体控制而采用的舵面设计,特别是水平升降舵面的存在,严重抵消了开发人员精心设计的气动外形。低可探测性的气动外形往往在襟翼上下活动时受到很大影响。以目前现役的隐形战斗机F-22为例,有报道称,其隐形性能只有在其保持水平飞行状态时可达到最优,当它在空中进行复杂机动时,其对雷达波的反射将急剧上升。也就是说,F-22所采用的传统襟翼控制舵面是导致其隐形性能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当技术开发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开发飞机新型控制系统的兴趣再次浓厚起来。2004年6月在“无襟翼飞机综合工业研究(FLAVIIR)”项目正式启动之时,英国国防部就明确要求该项目应主要验证开发一种低生产成本、低维护成本的无襟翼飞机。项目要求制造数架小比例的试验性样机,为未来将新技术应用到其他飞机上做最充分的技术储备。
  
  “恶魔”验证无人机问世
  在FLAVIIR项目的指引下,研发团队先后制定了“日蚀(Eclipse)”、“恶魔(Demon)”无襟翼验证无人机样机的开发计划,两种无人机机体外形相同,只是后者是前者115%的等比例放大版。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BAE系统公司、另9所英国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参与了两种无人机的开发工作,其中“日蚀”无人机主要进行地面试验和技术演示,而进一步的空中飞行验证则由“恶魔”无人机完成。
  2008年,“恶魔”样机完成制造,首度进行公开展示。该无人机翼展2.44m,质量约90.7kg。2010年9月17日,“恶魔”无人机在坎布里亚郡成功进行了演示飞行,在飞行过程中,它的襟翼控制系统始终处于关闭状态(机体设计有两种控制系统),而是采用新的无襟翼技术进行飞行和机动。其试飞成功坚定了研发团队的信心。
  根据FLAVIIR项目现有资料显示,“恶魔”无人机的无襟翼控制系统,主要利用贴近机翼后缘的喷射气流决定空气远离或流向机翼的机制。射流控制装置将压缩空气从机翼后缘狭槽中喷出,以此改变机翼后端的气流方向,当一侧机翼上的一排狭槽喷出的空气压力大于另一排,就导致了掠过机翼后缘的气流偏向上方或偏向下方,飞机随之上升或下降。
  “恶魔”无人机通过对流经机身的空气进行控制,而不是改变其主翼外形来实现控制。此外,装在机翼上的传感器会随时监测气流的动向,并指示调节喷射气流的方向。
  采用无襟翼概念设计的无人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而且由于减少了机体的边缘和间隙,机体也更为平滑,易于提升其隐形性能。
  
  别出心裁的无襟翼射流系统
  从外形上看,“恶魔”无人机采用下单菱形主翼、无水平尾翼、单垂尾以及三点式起降架的传统设计,除菱形主翼较为特别外,其外形设计中规中矩,并无出奇之处。其机体前部主要为负载舱,配备由蓝熊(Bluebear)系统研究公司开发的航电设备及飞行控制系统,其搭载的先进飞行控制算法计算机则由莱斯特大学和帝国学院共同开发。特别要注意的是,其主翼后端用于进行机体控制的无襟翼射流装置,由于气体来源于机体头部的进气口,因此在机体头部配置有由WREN涡轮公司开发的用于控制气流的压缩机及辅助动力装置(APU)。机体中段设有喷气式发动机、油箱等主要设备,发动机进气口位于机体上部后侧,发动机尾喷口采用先进的矢量推力控制技术,具有全向转动能力,主要由曼彻斯特大学以及BAE系统公司开发。机体尾部则主要包括发动机尾喷口和垂直尾翼。除少量必需的金属部件外,整个机身主要由复合材料制成,克兰菲尔德大学负责对机体各部分进行整合和机体的整体设计及制造。
  “恶魔”无人机主要演示和验证的核心,在于其先进的机载控制系统以及作为重中之重的无襟翼射流控制系统。在射流控制气路结构中,控制射流所使用的气体由机体头部进入机体内,经机鼻外的压缩机及辅助动力装置压缩后形成高压气体,经机体内部的气路分配到主翼后缘的4个喷气口,经狭槽喷射。飞行过程中,射流控制系统与矢量推力喷口共同发挥作用,在飞行控制系统及特殊算法的支持下实现对机体的准确控制。
  “恶魔”无人机在研制中,为了减小开发难度,并将研制重心集中于核心的射流控制系统,样机并未采用时下流行的一体化动力系统,其机鼻负载舱内的各类设备主要使用电池供电,而压缩射流气体的辅助动力装置则与主发动机一样,使用机体内的燃料。
  
  建立新型空中防碰撞系统
  “恶魔”无人机主要用于验证无襟翼的射流控制技术,但作为无人机,一些重要航电系统的性能也至关重要,比如自动起降系统和空中防碰撞系统。
  空中防碰撞系统(位置感知-规避控制)在原理和实现上较为复杂。国际民用航空组织(LCAO)曾设定了空中防碰撞指标,即将每10亿飞行小时的空中碰撞发生次数降至1起。以美国目前的空中交通环境为例,每年美国空中交通运输飞行时数累计达180万小时,所以最理想的是每55年发生一次飞机空中碰撞事故。这一数据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指标。目前使用的有人飞机空中防碰撞系统主要利用地面空域管制以及传感器的配合,在远距离上(两架飞机间距超过320km),主要基于空中交通管制程序对两架飞机进行交通分离。如当两架飞机相距50km范围内时,就需要依靠空中防碰撞系统的帮助,如果存在碰撞危险,就会指引飞机爬升或降低高度以规避风险;当两架飞机相距320~350km范围内时,就由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负责协调两架飞机的航线。无人机也受益于为有人飞机设计的空中防碰撞体系,它们通常都搭载有空中防碰撞系统(由机载光电/红外照相机、雷达或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组成),这套系统能够探测附近的无人机,跟踪它们并判断是否构成威胁以及威胁的优先度,得出初步结论后,系统就会强制飞行控制系统进行必要的规避操作。
  在此领域,英国于2006年前后启动了“机载评估和接近相关自动系统技术(ASTRAEA)”项目。该项目第一阶段已于2008年在英国空域进行了相关模拟试验,项目第二阶段将进行机载防碰撞传感器及控制系统的测试,预计于2012年后开发出实用的系统。“恶魔”无人机要验证的就是在ASTRAEA项目框架下,采用机身传感器组及飞机控制系统后在复杂空域进行规避的反应速度和效能。以往,机载空中防碰撞系统利用可见光照相机用于防碰撞,无论在分辨率、扫描容量以及扫描速度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恶魔”无人机将主要利用雷达及红外传感设备搭建防碰撞系统。根据计划,未来将利用“恶魔”无人机模拟大型目标无人机,再从目标飞机周围空域不同方位和高度使用多个无人机朝目标飞机飞行,测试整套系统的防碰撞探测和反应能力,预计到2013~2015年时有望研制出可靠性更高的系统。
  “恶魔”无人机在不使用传统控制舵面的同时,让飞机安全飞行与机动,本身就是一项科学成就,而在此过程中再融入新的工程技术和新的控制机制,更凸现出这种复杂的高科技无人机的开发及未来应用价值。
  根据FLAVIIR项目的整体规划,目前“恶魔”无人机还将试验新型组件和子系统,并在2012年前继续完成一系列实飞验证项目。尽管“恶魔”无人机肯定无法投入量产,但它包含的多项技术有望应用于未来飞机的设计中,而它也会在现代航空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其他文献
由北京市公安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警用装备及反恐技术装备展览会”于2011年5月19~21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有来自美国、德国、韩国、荷兰、立陶宛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中外参展商参展。展会上主要展示了枪支械具、警用车辆、直升机、船艇、安检器材、排爆设备、刑侦器材、计算机通信、安全防护、应急保障、视频监控等11大类产品。  本刊记者着重寻踪了展会上的轻武器及其相关产
保加利亚阿森公司AR-M4SF短突击步枪
应急连队实为团级编制  中央应急连队是隶属于中央应急集团(CRF)的实战兵力。中央应急集团类似于美军联合特战司令部,下辖第一空降团、特战群、第一直升机团、中央特种武器防护队和特种武器卫生队,基本上囊括陆上自卫队的主要特战部队。  中央应急连队的组建其实是参照了美陆军第75突击团。该团是一支快速部署轻步兵部队,能够藉由机降或空降方式迅速前往指定地区执行突击或特种作战任务。  就编制上来看,中央应急连
当前狙击步枪的发展有两个主要方向:第一是不断提高散布精度从而提高首发命中率;第二是不断增加有效杀伤距离和杀伤威力。  军用武器与光学瞄准镜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实现超视距作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正是有了远程狙击作战的需求,传统构造的非自动步枪才能彰显出比自动步枪更独特的战术价值。从光学理论的角度来看,通常人眼的极限分辨角度为1',对应在100m处能看清3cm大小的物体,人类头部的尺寸约为直径20cm
它诞生于100多年前,是勃朗宁设计的第一款半自动手枪;它的设计结构至今仍被现代手枪沿用,堪称现代半自动手枪的鼻祖;它的后续改进型M1911手枪装备美军70年之久,至今无出其右者。它就是柯尔特M1900半自动手枪……    勃朗宁设计的  第一款半自动手枪  勃朗宁是一位天才轻武器设计大师,其轻武器设计起步于步枪、机枪等较长的枪械,后来开始涉足手枪领域。也许他当时未曾想到,他在手枪方面的许多设计至今
  
56式40mm单兵反坦克火箭筒仿自前苏联RPG-2火箭筒,是我军1960年代前后步兵部队装备的主力反坦克武器,俗称“老40” (之后的69式火箭筒被称为“新40”,“40”即指火箭筒口径)。由于其诞生在特殊年代,因而参加过多次战斗,并屡建战功,深受指战员的信赖。这里,我们就翻开历史,回顾这支破甲先锋的往昔……    单兵反坦克火箭筒是一种在二战期间诞生并逐步发展成熟的轻型攻坚武器,它的出现使得步
在今年5月28~30日举行的第十届匈牙利世界军警狙击手射击锦标赛中,我国狙击手取得了优异成绩。參赛归来,我们有幸请到了武警部队的徐波、李诗佳和公安部门的齐宝松三位狙击手,与他们面对面交谈。这3位狙击手在本次比赛中都取得了骄人成绩,其中徐波取得了最高荣誉总冠军“王中王”,齐宝松紧随其后取得了个人第2名,而女狙击手李诗佳在118名狙击手中总排名取得第39名,并且她与另一名女队友被參赛组委会授予勇敢奖,
话说“精准”公司    英国精准国际公司成立于1978年,自建立起就始终致力于开发精巧、耐用的战术狙击步枪。其坚持的设计理念是“将奥林匹克和国际射击比赛赛场上枪械的高精确性与军用产品所注重的坚固耐用性融为一体”,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每件产品的每个部件设计和制造都经过重重检验和评估,以确保能达到最佳状态。正因如此,公司的产品上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比赛用枪的影子,但决不是简单地将比赛用枪稍加改装。  精
庞大的AR系家族  当1962年,首批AR15自动步枪被运抵越南战场后,人们就被它的独特外观特别是黑色护手和枪托所吸引,于是“黑枪”的绰号不胫而走。这种武器是在此前推出的发射7.62×51mm枪弹的AR10自动步枪基础上,按比例进行缩小以适应新设计的5.56×45mm枪弹而成的。虽然一直到1967年,美国陆军才正式将改进后的AR15定为陆军的标准武器,但在3年前空军就已经接受了这种新枪,并且赋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