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研究与实践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d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面临新群体新挑战,促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和落实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既不同于辅导员制度,也有别于研究生导师制,是从本科生进校到毕业的全程导师制.主要应做好理想信念引领、专业学习导航、科研能力培养、实践创新指导、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升学就业指导、生活释疑解惑等工作.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学校应有配套的制度与之相结合,从而使其对本科人才培养发挥真正的实际效能.
其他文献
传信是新闻语篇中重要的语法范畴,具有明示信息来源及对其可靠性进行认识评价的传信功能.本研究考察了英语新闻语篇中传信的语言表现形式.研究发现,英语新闻语篇中词汇传信标记和句法传信标记往往协同作用实现传信功能.在入场理论框架下,不同类型传信标记实现传信功能的认知机制可以通过不同的入场策略得到统一解释.
浮山话中的贬斥性话语标记“不是说哩”和“敢是说啦”分别用否定和反问的形式来对言者的负面评价行为进行否定.这种通过否定自己的言语行为来维护被批评者的面子的方式符合“面子保全”理论.这种话语都出现在对话中,“不是说哩”和“敢是说啦”往往出现在话对的后一话轮,起到开启话轮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背景信息与贬斥性评价的前景信息连接起来.浮山话中贬斥性话语标记“不/敢是说哩”是“不是……是……”并列复句的否定分句语用推理的结果,其演变包括了小句整合、信息背景化和功能主观化等过程.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既给传统图书出版业带来机遇,又使其面临困境.传统图书出版业应充分利用其优质的内容优势,以现代技术为依托,找准自己的定位,以新媒体融合的方式直面挑战,实现传统图书出版的转型升级.
新媒体时代,网络视频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可视化内涵,但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网络视频产业并不发达,存在生产主体缺乏,产品数量有限,传播渠道狭窄,延伸开发不当等关键性问题.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网络视频产业发展应立足产业链条的策划、生产、销售、开发等环节,具体包括“IP”打造、跨界联动、区域共赢的策划策略;多元化主体培育和精准内容生产的生产策略;扩大片源供应和要素植入的销售策略;注重流行文化和动漫渠道的延伸开发策略.
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去中心化、时间戳、数据不可篡改与公开透明等特征,可满足在线教学模式信息共享与流动要求,切实提升教学资源应用安全性.围绕高校在线教学,在基础层构建一体化在线教学模块,中级层搭建在线教学辅助决策模块,高端层设立在线教学战略建设模块,继而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加持,推动在线教学模式从概念走向新常态.
“主问题”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一种师生平等、友好交流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克服中学小说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提问吸引力、针对性、整体性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教学浑然有序、焕发课堂生机活力,因此在中学小说阅读教学中开展“主问题”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主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把握一定的尺度,具体策略和方法要灵活多样:一是要植根文本,保证问题的合理性;二是要层层递进,把握问题的梯度性;三是要多维拓展,凸显问题的全面性.
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是教师的神圣使命,高校教师要以赤诚之心,奉献精神执着于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做一个既有传道情怀,又有授业底蕴和解惑能力的优秀教师,一是要回归本分,坚守初心,抱有炽烈的传道情怀;二是要扎实学识,孜孜以求,累积厚重的授业底蕴;三是要博学广闻,敏于明辨,锤炼透彻的解惑能力.这样才能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勇担教育强国的重任.
融合发展环境下,学术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技术的运用给学术期刊建设带来了许多便捷,但也在内容、技术、渠道等层面给出版活动带来了深层的伦理问题.人文精神流失对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冲击、技术变革对期刊转型发展的影响以及功利主义出版价值导向的出现都凸显了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的复杂性.融合出版时代,需要包括期刊界、学术界、社会组织、政府和公众等在内的全社会学术共同体的参与,通过良好互动和共同努力,找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案.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一环,其内含了动因、内容和实践三个维度.在动因维度,劳动教育是完善高校教育体系的基石、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依托和破解高校学生就业困境的着力点;在内容维度,高校劳动教育包括广泛开展劳动精神培育、重点强化劳动能力培养、全面加强劳动思想教育、高度重视劳动实践锻炼;在实践维度,高校劳动教育应实现劳动教育战略目标与劳动教育体系相贯通,实现劳动教育实践场域的校内校外相协同,实现劳动教育形式“活起来”与劳动教育成效“实起来”相统一,进而建构起完备的高校劳动育人体系,培育高素质人才
大数据技术和庞大的数据资源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善都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平台,对于为国家输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大数据技术应用到高校思政课程之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首先讨论了思政课程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再指出了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优化策略,希望能够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学质量,切实达到立德育人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