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新课教学设计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k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都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探究历史真相、领悟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是历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学科素养;教学设计;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092-02
  一、反思现状,重设教学目标
  在当下历史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渐渐深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做到“抬头仰望星空,回首又见炊烟”是一个既实际却又不太容易解决的课题。如果教师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无法达到深度把握、准确理解,对教学内容仅仅是一知半解,对学生而言,何尝不是一种灾难?惶恐之余,有幸参加了“壮腰工程”的学习,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的基础,开始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了“重置”和反思。下面笔者将借助“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分享对“核心素养”的应用与思考。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福建省三明第四中学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内在需求,对核心素养的达成目标进行分析后,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即在理解庄园经济衰亡原因的前提下,通过一个视角——“垦殖运动”,体会特定时空背景下社会的自身变化,体会那看似黑暗时代的中世纪背后孕育新生阶级的生命力带给人们的理性启示。
  二、围绕“垦殖”展开深度学习,适当进行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指的是以史料为依据,运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就其现阶段的认知水平,要达成该素养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训练和积累的过程。
  因此,笔者课前先对课文标题中的“西欧”“经济”进行概念解释。平时所接触的“西欧”,绝非简单的地缘意义上的概念。《世界文明史(上)》中说:“西方中古文明不是一个地区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被称为基督教文明。”它是地缘与人文结合的产物,若从地理角度看,其范围包括欧洲各个地区或是其中的某部分。经济,简单的理解就是对物资的管理。
  课文中的第一个子目是“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重点突破垦殖运动的影响,通过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11世纪,在欧洲的农村出现了垦殖运动。关于这个概念的影响,笔者借助第八课“西欧庄园”的前摄知识储备来盘活对这场承前启后的“大拓荒”的领悟。在过去所学的历史知识中,学生知道,9世纪至11世纪,庄园成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欧洲流行开来,遍布欧洲各地。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呈现:
  材料一:11世纪至13世纪,欧洲开始封土建制,原本动荡的社会开始安定下来。但作为封建经济基础的庄园,发展缓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提高,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压力,使得庄园原本完整的内部机制产生变化。
  问题设计:这里的变化指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种变化指的是难以为生的农民开始向大自然要土地,农民自发地对尚未种植的土地进行开发,进而将新开发的土地占为己有,即垦殖运动。第二种变化,即由于垦殖扩大,造成人口流动迁徙,这就使得原来看似“固若金汤”的庄园出现了松动,流动的人口为商业繁荣注入力量。通过垦殖运动,一部分农民或农奴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或是缴纳迁徙税,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在这个过程中,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农奴由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形成新的雇工阶层,即自由劳动力。
  问题设计:领主们(贵族)为何要挖自家的墙脚,难道不怕“墙倒房塌”?
  材料呈现:
  材料二:“十二世纪前半期,通过战争抢夺土地的收益越来越小,而通过拓荒可以收取开发权,从而增加收益。”——艾兆阳《西欧中世纪大垦荒运动的动因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垦殖能够给贵族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贵族们对垦荒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运动的倡导者。进而分析并总结垦殖运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一,市民阶层壮大,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二,推动商品经济的流通,创建新兴的市场;第三,庄园经济衰落瓦解。
  问题设计:思考“资本(土地)何去何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农村,富裕的农民骑士和乡绅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在城市,富裕的商人或手工业者投资土地。土地呈现越来越集中的趋势,14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三、为单元学习做铺垫,适时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唯物史观是五大核心素养的灵魂,即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对于九年级学生,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和方法,在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材料呈现:
  材料三: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问题设计:结合材料,你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吃喝住穿”與“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所有变化(政治、文化)的背后其原因是经济变化,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材料四:随着剩余农产品的增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13世纪开始,一些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在国际贸易发达的地区出现,如意大利和法兰西北部。14世纪前后,商人也从事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贸易活动。他们从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亚洲、北非等地区进口毛纺织业所需的羊毛、染料等原料,运到佛兰德尔等地区的城市进行加工,然后在市场上卖给各地的商人。   问题设计:农业和手工业分离以及贸易的出现说明了社会阶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这些富裕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富商巨贾,逐渐分化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开始往政治权力中心渗透,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虽困难重重,但脚步不停,积蓄实力,蛰伏待机。
  最后出示幻灯片示意图,解释本课第二子目与第一子目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的应用),并对该知识点进行总结:
  新教材编写具有很强的时序性,所以本课的内容也为后面的文艺复兴埋下伏笔。
  四、通过时空观念植入,巧妙链接家国情怀
  通过这个时间数轴就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欧中世纪市民阶层壮大,城市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同样发生着类似的事情。在宋代,政治中心城市的商业迅速发展。例如:商业大都市——东京、临安;海外贸易——市舶司;商业时空界限突破——夜市、草市、市镇的出现等。城市的出现孕育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大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出现瓦子勾栏。到了元代,驿站制度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到了明朝,中国的航海技术发展到极致——郑和下西洋“圈粉无数”。同时,随着商品生产的集中和规模的扩大,雇佣劳动开始出现,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中西方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分野。欧洲借助地理大发现、殖民地开拓、圈地运动、重商主义等,通过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为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实现了资本主义从萌芽、充分发展到壮大。而中国出现的比西欧更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却止步不前,最后在西方的殖民活动中终结。
  中国从汉朝到明朝的1500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国家。火药带来的热兵器时代战胜了封建统治阶层控制的冷兵器时代;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开始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建立了世界市场的雏形;而印刷术则变为科学复兴的媒介(文化传播),变成撬动“神学”巨石的杠杆。西欧雄赳赳地步入近代,反观中国,科技开始落伍,并陷入被殖民被侵略的沼泽,垂死挣扎。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从中有什么智慧是需要人们汲取的?引发学生对当下的国情的关注和思考。适时与家国情怀链接,无须刻意。
  最后,就本课设计与实施而言,筆者仅基于阅读学术论文和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生,未必适当切实精准。望与各位同人商讨修正。
  参考文献:
  [1]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赵立行.中世纪西欧庄园人口变动与商业复兴基础的形成[J].史学月刊,2002(8):105-110.
  [4]艾兆阳.西欧中世纪大垦荒运动的动因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2-104.
  [5]武 志.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英国和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对比为例[J].当代经济研究,2017(9):64-72.
其他文献
轿子出现于魏晋时期,是在辇车的基础上发明的,辇车去轮子就成了轿子,即古人所说的“人荷而行”。到唐宋时,乘轿出行已很普遍。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年阴历三月三日坐轿子给曾祖杨邦乂上坟,就曾赋诗:“暖轿行春底见春,遮栏春色不教亲。急呼青繖小凉轿,又被春光著莫人。”这首诗中还透露出宋代已出现了“暖轿”和“凉轿”等不同功能的轿子,前者是帷幔遮蔽,可防寒,冬天多用;后者用纱作帏,透气凉快,夏天多用。  轿子在宋朝
AI时代,机器人能否作诗?答案是肯定的。作诗机这种玩意,其实一早就有了。最近,IBM开发出一款作诗神器“偶得”,在这个系统里,键入“中秋”两字,只需一秒钟,即可得到一首七言绝句:“中秋虽暖不堪愁,出处如何却得留。欲向山前卜岩谷,应无多病上扬州。”  再试着键入“夜凉”二字,便得一首七绝:“夜凉诗兴到云端,尽日忧心记席寒。应似东山好天地,万株只在此中看。”  细看这些文字,不难发现,机器还很“笨”,
摘 要:寓言故事以言简意赅却寓意深远的写作方式被人们所熟知,中国式的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寓言故事的文学地位。寓言故事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寓言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展开思索,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将寓言课堂教学导向课外阅读,以丰富德育资源。  关键词:小学寓言教学;优化;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摘 要:自课程改革以来,园本课程应运而生,幼儿园自身的环境创设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成了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又一关注热点。而将国粹京剧艺术教育作为园本特色,是继承民族文化,加强德育建设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且对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园本课程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部分侧重研究课程本身及其发展,而着重论述环境创设现状的较少,针对京剧特色环境创设的研究更少。因此,文章
中国人的睡觉方式,早期有围子床,《女史箴图》 上的高围床是架子床的前身。到了明代以后,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就是架子床的出现。宋代以前睡觉的床没有架子,简单地说,就是躺下以后仰面朝天。有了架子床以后,中国的起居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所谓架子床,就是叠架有顶,有六柱的,还有四柱的,偶尔还有八柱的。架子床的好处是什么呢?第一个好处:可以挂帐,冬天保温,夏天避虫。我们今天开着空调,都舒服得不行。过去没有这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秦代规定,如果拆看或伪造文书,未能察觉,罚二甲,即 《法律答问》中所谓“发伪书,弗知,赀二甲。”  《唐律疏议》 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不遣驿,凡不应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打板子算是最轻的处分。  在唐代,快递送晚了,或是不依驿道行走(枉道),也要被处罚,最严厉的惩罚手段是处死。如果在投递过程中出现稽程,将根
摘 要:新课标把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这两个核心词融入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借助几何画板这一款现代最智能的数学专用课件制作软件,善用几何画板,掌握几何画板的实用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巧妙运用,可以大大提升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这一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画板;核心素养;几何直观  中图分
(一)  1977年12月28日至31日,《人民文学》 杂志召开文艺座谈会,揭批“四人帮”,反对文艺方面的“两个凡是”。这个会规模很大,影响也很大。有意思的是这个反对“两个凡是”的会,是打着“热烈欢呼华主席光辉题词”的旗号开的。  华国锋,山西交城县人,1921年生。1938年在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过县抗联主任、武工队长。解放战争后期南下湖南,先后任湘潭地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对这一代人我感到亲切,
摘 要: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也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青年教师处于职业规划的黄金时期。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职业访谈,发现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大,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职业规划探索不够,需要更多的学习培训和交流机会,希望争取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文章以湖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为例,从职业指导、教学督导、校内职称评定、师徒结对和教师个人职业规划五个方面,阐述了民办高中青年教师的职业
工业方面要新建、续建一百二十个大项目,主要为三十个大电站,八个大型煤炭基地,十个大油气田,九个大有色金属基地,十个大化纤厂,十个大石油化工厂,十个大化肥厂;新建、续建六条铁路干线,改造九条老干线……  国家计委1977年12月《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要点》  这与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思路相同:以行政力量,动员全社会资源搞工业,不顾协调发展,牺牲农业和民生。但很快,这样的“大跃进”被务实派阻止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