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当今学生作文乏情的表现与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针对性强,实用性突出;总结本人多年作文教学经验,并结合本地多年考场作文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乏情 原因分析 措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富于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努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关注学生作文真情的流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一、现代中学生作文乏情的主要表现
老舍曾说过:好的文字是由心中炼制出来的。中学生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他们写的作文应是充满着真情和灵气。而事实上,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作文就像是一道道洋快餐,易于做成又没营养,经受不起人们的品味。由于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竞争,不少人的情感在这种重压下已经扭曲变形,或是自私自利,或是鼠目寸光,或是怨天尤人,或是目空一切……由于不能热情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无法深刻地感悟生活,又缺少诸多刻骨铭心的感动,他们的情感便释放得不是很充沛。他们描写同学之间感情的大多戴着一副势利眼;师生情的圣洁也因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一些“交易”而变味了;与父母之间伟大的亲情要么因父母的溺爱,要么因属“留守”少年儿童无法体验而被扭曲了;至于纯洁的朋友情也多被虚无飘渺的网络情缘所代替;其他如同情心、正义感、诚信、孝心、勤劳、勇敢等优良的品质,多被我们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抹杀了。因而造成学生作文中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的情感泛滥成灾的现实。学生作文中正常情感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情感的把握,影响了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更是影响了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家庭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逐渐冲淡甚至抹杀了学生日渐脆弱的亲情、友情和其它情感。
首先,众多少年特别是“留守”少年由于家教的缺位,亲情的缺失,没有机会体验完整的父母亲情,而父母之外的畸形的爱又无法弥补。一些外出打工者的“留守”子女,要么交给爷爷奶奶,要么交给亲戚朋友照看,一年难得和父母沟通。一个学生在寒假日记中说:“春节期间,我看到爸爸妈妈久违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全家人在一起那短短的一个月是我永久不能忘怀的,而开春的来临,我却有点害怕起来,因为短暂热闹和快乐匆匆而过,带来的又是漫长的遗憾和伤心。”不管怎么说,对这些孩子的管教肯定是不完整甚至是空白的,他们体验到的亲情也是支离破碎的,这些孩子多生活在寂寞、彷徨中,他们也许从小就没有体验到什么是健康的父母情,难怪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不求你富有、华丽,我只渴望得到你的温暖的感觉。”其他少年要么被家人溺爱而亲情扭曲,要么受家人管束不力而亲情架空,要么因家庭暴力而亲情走失。这些幼小群体,当然无法让他们在作文中流露出健康的亲情。
其次,丰富的社会读本让幼稚的心灵选择无所适从。媒体的负面报道、网络文学,口袋书等充斥学生的视读空间,尤其是一些畸形的文化(如色情、暴力)亵渎了他们幼稚的感情。在不少学生眼中,亲情可能就是大把大把的零花钱,友情可能就是为朋友打抱不平,两肋插刀,勇敢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诚实就是傻瓜,善良就是软弱,勤劳就是贫穷。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之一,所以,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作文情感的缺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语文教师缺少引导学生阅读大量有益的、充满真情的课外读物,没有养成学生必要的阅读习惯。间接的情感体验是可以通过阅读来感受和积累的,课外读物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入图书馆,让他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学生积累情感、体验生活、培养良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写出有情有感的文章,无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其次,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让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体验社会。他们无法真切体验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情感,也就无法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此外,各学科德育渗透力度不够;林林总总的作文选为他们情感造假提供了可能;应试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的缺失,许多情感教育成为走过场;一些教师的速成心理也是学生作文乏情的原因。
三、对策与措施
学校德育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设立亲情电话,让他们多与父母沟通,通过开心理讲座,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
语文教师的指导。语文课堂应专门为这些同学开辟一些专题作文,让他们体验到班级的温暖,以唤起他们的情感。语文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应积极通过语文学科特点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要通过作文批改的时机主动与他们沟通,去贴近那颗受伤的心灵,多关爱、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多肯定、尊重欣赏他们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走进生活,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还要引导他们多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积累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家长的配合和全社会的重视。家长应主动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主动腾出时间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也希望全社会共同关心我们成长中的下一代,给他们一个纯净的生活空间。
总之,学生作文情感的缺失的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单靠几个语文教师力所能及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家长、教师经过长期的、耐心的工作。应该说,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语文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应当引起更多人士的关注。语文教师能够做的只是很少很少,但我们想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参考文献:
[1]泉州教育.07年第三期.
[2]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乏情 原因分析 措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富于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努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关注学生作文真情的流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一、现代中学生作文乏情的主要表现
老舍曾说过:好的文字是由心中炼制出来的。中学生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他们写的作文应是充满着真情和灵气。而事实上,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作文就像是一道道洋快餐,易于做成又没营养,经受不起人们的品味。由于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竞争,不少人的情感在这种重压下已经扭曲变形,或是自私自利,或是鼠目寸光,或是怨天尤人,或是目空一切……由于不能热情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无法深刻地感悟生活,又缺少诸多刻骨铭心的感动,他们的情感便释放得不是很充沛。他们描写同学之间感情的大多戴着一副势利眼;师生情的圣洁也因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一些“交易”而变味了;与父母之间伟大的亲情要么因父母的溺爱,要么因属“留守”少年儿童无法体验而被扭曲了;至于纯洁的朋友情也多被虚无飘渺的网络情缘所代替;其他如同情心、正义感、诚信、孝心、勤劳、勇敢等优良的品质,多被我们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抹杀了。因而造成学生作文中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的情感泛滥成灾的现实。学生作文中正常情感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情感的把握,影响了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更是影响了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家庭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逐渐冲淡甚至抹杀了学生日渐脆弱的亲情、友情和其它情感。
首先,众多少年特别是“留守”少年由于家教的缺位,亲情的缺失,没有机会体验完整的父母亲情,而父母之外的畸形的爱又无法弥补。一些外出打工者的“留守”子女,要么交给爷爷奶奶,要么交给亲戚朋友照看,一年难得和父母沟通。一个学生在寒假日记中说:“春节期间,我看到爸爸妈妈久违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全家人在一起那短短的一个月是我永久不能忘怀的,而开春的来临,我却有点害怕起来,因为短暂热闹和快乐匆匆而过,带来的又是漫长的遗憾和伤心。”不管怎么说,对这些孩子的管教肯定是不完整甚至是空白的,他们体验到的亲情也是支离破碎的,这些孩子多生活在寂寞、彷徨中,他们也许从小就没有体验到什么是健康的父母情,难怪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不求你富有、华丽,我只渴望得到你的温暖的感觉。”其他少年要么被家人溺爱而亲情扭曲,要么受家人管束不力而亲情架空,要么因家庭暴力而亲情走失。这些幼小群体,当然无法让他们在作文中流露出健康的亲情。
其次,丰富的社会读本让幼稚的心灵选择无所适从。媒体的负面报道、网络文学,口袋书等充斥学生的视读空间,尤其是一些畸形的文化(如色情、暴力)亵渎了他们幼稚的感情。在不少学生眼中,亲情可能就是大把大把的零花钱,友情可能就是为朋友打抱不平,两肋插刀,勇敢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诚实就是傻瓜,善良就是软弱,勤劳就是贫穷。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之一,所以,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作文情感的缺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语文教师缺少引导学生阅读大量有益的、充满真情的课外读物,没有养成学生必要的阅读习惯。间接的情感体验是可以通过阅读来感受和积累的,课外读物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入图书馆,让他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学生积累情感、体验生活、培养良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写出有情有感的文章,无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其次,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让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体验社会。他们无法真切体验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情感,也就无法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此外,各学科德育渗透力度不够;林林总总的作文选为他们情感造假提供了可能;应试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的缺失,许多情感教育成为走过场;一些教师的速成心理也是学生作文乏情的原因。
三、对策与措施
学校德育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设立亲情电话,让他们多与父母沟通,通过开心理讲座,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
语文教师的指导。语文课堂应专门为这些同学开辟一些专题作文,让他们体验到班级的温暖,以唤起他们的情感。语文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应积极通过语文学科特点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要通过作文批改的时机主动与他们沟通,去贴近那颗受伤的心灵,多关爱、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多肯定、尊重欣赏他们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走进生活,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还要引导他们多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积累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家长的配合和全社会的重视。家长应主动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主动腾出时间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也希望全社会共同关心我们成长中的下一代,给他们一个纯净的生活空间。
总之,学生作文情感的缺失的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单靠几个语文教师力所能及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家长、教师经过长期的、耐心的工作。应该说,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语文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应当引起更多人士的关注。语文教师能够做的只是很少很少,但我们想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参考文献:
[1]泉州教育.07年第三期.
[2]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