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看寻找自我价值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生存都是人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在过去,人类生产能力的不足使得人们的消费理所当然地都是为了满足这一点,而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当下,人们消费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存在需求。我认为人们在为存在需求而消费时,也不能失去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肯定。
  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消费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提到的那样,从满足生理需求逐渐上升到了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从旅游到各类文化消费,如书籍、电影或其他小众爱好,人们越来越多地为了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消费,这种为满足存在需求而不断升级的消费成为了新型的消费形态,也推动了社会发展。
  尽管如此,人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认知探索速度是远不及物质发展的。古时文人骚客将自我精神世界寄托于山水,抒发在文字格律中,今人却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通过购买这一行为来连接内心与外界,以期填补精神的空洞,证明自我存在于这个时代而未被人群抛弃,满足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以消费来满足人的存在需求固然是合理的,但一旦这种消费没有理性的控制,也会引发盲从而变为无节制的物质浪费与对时间精力的损耗。
  目前,网络上涌现出了许多的KOL——“意见领袖”,他们在社交群落中通过直接评论或展示自我的方式发表对产品、对生活方式以及对某类文化的观点,引导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同时也产生了对消费的引导。人们常常会忽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依旧是基于营销目的,这种模式利用的是消费者对优秀个体的信任与崇拜。而如若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对这些信息有独立的判断和辨识,那么人们内心即使输入了再多的“意见”,消费了再多的文化产品,也依然是浮躁、空虚与虚荣的,最终让人生宝贵的时间精力迷失在满足本可以舍弃的需求中。
  蘇格拉底曾经走在大街上,面对各种商品,却说出“这里有多少我所不需要的东西啊”。正因为他有足够的精神深度以及理性的力量才能笑着走过喧闹与浮华。如今我们也应该正视如何真正合理满足自我的存在需求,将金钱、时间和精力消费在可以让个人精神领域丰厚的地方。
  人们不应当仅仅为了感官上的浅层娱乐而消费,而应当赋予消费以更加深刻的意义,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真正幸福为目标。从健身房、兴趣班、各种展览等文化消费方式到网络时代以公平教育为理念的网课等等都为人们提供了深化认知,建立精神高地的方式。但人们首先应当省视自我,承认自我的价值,不是为了从众迎合潮流,而是以长远的目光来看自己的所需,明白这些消费不是为了单一地通过提供对物质的所有权来满足人们与社会交流等心理上的需求,而是为了来达到对自我的进一步提升,挖掘自我的价值。
  无论是为了生活消费,还是为了存在而消费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但要消费,更要明白自己消费的目的和价值。
  (指导教师:王菁)
  评点:王莹
  这篇文章为现象类作文,旨在讨论当下新型的消费形态以及背后人们消费理念变化的深层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却常被忽略的现象。题干中用“本应是”“而如今”“只是为了”等词都表明了出题者的情感态度倾向——反对不顾生活需求只追求存在需求。学生需要分析生活需求和存在需求的内涵,辨明人们通过消费追求的真正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异和影响。作者的文章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模型,分析当代大量消费只为满足存在需求现象背后是对自我价值的迷茫与追寻,进而阐发议论,正反结合,鞭辟入里,说服力强。
其他文献
文题  根据下面的文字,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反求诸己”出自《孟子·公孙丑》,指的是“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它的上下文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原文呈现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贾逸轩  在这浮躁之风日益盛行的时代,人们似乎没有时间驻足反思自身的过错,而是将问
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在现实断裂的地方 ,梦 ,汇成了海。  命運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运中。  一个人应该活的是自己,并且活得干净。  它们相信,石头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与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  平常,人是按社会的幸福在生命上划来划去,像裁纸刀。  真实未必在现实里,梦往往是最值得依赖的,他不说谎。  花开如火,也如寂寞。
有一本叫《第七感》的书,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书里说,以前,世界的标志是“墙”,比如长城、柏林墙——所有把社会分割开来的边界都是墙。而现在的社会,很多墙都倒塌了。那现在是不是就是开放社会了呢?并不是。现在,世界的标志是“门”,包括各种网络门户以及各种准入条款。  过去是谁能建造一道“墙”,谁就有权力,比如秦始皇。现在是谁手里有一道“門”,能决定放谁进去,谁就有权力,比如苹果公司。如果你想在苹果
麦肯锡合伙人李一诺女士在演讲中讲到一个故事,她很小的时候,家里穷,父母从乡下调回城市,分到一套四十来平方米的小房间,很窄,很破,很脏,很乱。但母亲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买了沙发,买了桌布,缝制了地毯铺在地上,重新粉刷了墙壁,让父亲做了一个合适的茶几,亲手设计了房间格局。四十平方米的房子,变成两室一厅的小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次回家,我都感觉到无比温馨、温暖。父母告诉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
许多高考考生在作文素材的运用上,往往拾人牙慧,老调重弹,毫无新意,一则素材只注意到一种意思或一个侧面,而不会注意到另一种意思或另一个侧面。但如果你会对素材进行陌生化处理,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素材运用的陌生化处理,就是尽量回避众所周知的素材,回避人云亦云的模式化的套话,回避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官腔。别人热衷音乐,你不妨做美术发烧友;别人都积累“感动中国”事迹的材料,你不妨关注身边的小事;别人在广泛涉猎
【例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词汇是时代的缩影,读懂词汇,便是读懂了中国。作为今年的高考毕业生,当我回首过去、反思当下、展望未来,我想,“勇气”“战斗力”和“云端筑梦”三个词,正是祖国最真实的写照。所谓勇敢奋战,筑梦云端。一往无前的“勇气”铸就了我们所向披靡的“战斗力”,推动我们在“筑梦”的道路上“直挂天帆济沧海”。  勇气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具有勇气
“传”是传授、传递,“承”是继承、领纳。传承,完成的是一次对祖先智慧的巡礼,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源。虽然我们无法将那些古老的工艺、优良的家风、经典的言论一一记录下来,但在一代一代人的身体力行之间,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它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悠远文化正象一份古老的邮件,正等你去查收。新的时代中,“传承”又将被赋予怎样的意义,正等你去书写。  一、征文主题:传承。  二、征文对象:全国所有高
当我们从事思想或写作时,总会有一把名为“朴素”的尺子自行来到我们的目光和文字中。在许多人那里,“朴素地思想”甚至成为了思想的第一诫命。然而,一旦我们把朴素当成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试图“显得朴素”时,我们已经不朴素了。人越是想要朴素,就离朴素越远。  那么,是什么妨礙了我们去真正变得朴素?而当我们回过头时就会发现,在我们追求朴素的活动中,是我们力图“显得朴素”的意愿,使我们不能“是朴素的”。在这种对“
全国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6月28日凌晨在山西长治逝世,享年91岁。从当年辫子上扎着蝴蝶结的青年,到皱纹爬满额头的九旬老人,申纪兰是人大制度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她的一生堪称传奇。  1951年,西沟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1岁的申纪兰当选为副社长,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但遇到一个难题:干同样的活儿,两个妇女挣的工分还不顶一个男人。申纪兰不服气妇女被看轻,发起妇女们和男社员开展的劳
我和儿子坐在仁爱路安全岛的大树下喂鸽子,凉风从树梢间穿入,树影婆娑,虽然是夏日的午后,也感到十分凉爽。  我对儿子说:“如果能像樹那么悠闲,整天让凉风吹拂,也是很好的事呀!”  儿子说:“爸爸,你错了,树其实是非常忙碌的。”  “怎么说?”  儿子说:“树的根要深入地里,吸收水分;树的叶子要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整棵树都要不断地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树是很忙的呀!”  我看到地上的鸽子悠闲地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