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数学技能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一、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难以透彻地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讓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例如:教学“统计”知识时,我带学生走出教室,分别调查全校学生的健康情况与体育达标情况。
又如: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先让学生购买不同重量的物品,再用手掂这些物品,多次感受后尝试估计一些物品的重量。学生对“重量”的概念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之后,更容易体会“千克”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会。
再如:在调查介绍蔬菜瓜果的市场价格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个别询问、亲自购买等多种形式了解5—10种菜果每千克的价格,然后列表整理。整理时学生可以查资料,可以合作研究。在宽松的活动环境中,学生把知识学活了,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二、课中探究,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构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活动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更利于学生深入探究,从而构建学习数学的有效模式。
例如: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我先给学生讲了有关克和千克的故事,接着创设有趣的情境,让他们认识各种秤,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再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天平、盘秤、弹簧秤等各种秤称一称自己带来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最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如:几粒大米约重一( ),一个回形针重( )克,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
看来对于克、千克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实在是太少了。于是第二节课时,我就让学生用自己的秤去称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称粉笔、书包、抹布、书,有的走出教室去称花盆、篮球、乒乓球、石头、树叶等,还有的到处去找更重的东西称,兴趣很浓。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称物体的重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对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有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十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因为“一克”、“一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牢固。
上课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课搬到外面去上,变为活动课,会与生活更接近,教学效果会更好。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而学生良好的习惯总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各种活动的本质是学生自身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教材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任务走出课堂。这样一方面打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建立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通过社会化、生活化的方式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三、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学探究技能之一。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提倡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兴趣源于新奇,新奇促使发现和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主动观察、探索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教学“圆柱和球”后,我让学生收集图形,找出生活中是圆柱体和球体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圆柱和球”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圆柱和球的知识,而且能很好地培养观察能力。
四、在生活中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数学信息完整地说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语言有“万能信息的载体”之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讨论、交流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币有纸币,有硬币;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用途广泛,等等。
又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生活中有万以内数的信息。学生都积极地进行了准备。课堂汇报时,学生纷纷说出了所收集到的信息,如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是250米,电冰箱的价格是2500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等等,信息包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学生也很好地了解了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体现,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五、结语
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数学是一门有组织的、独立的和理性的学科,我们的理念应当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参考文献:
[1][美]莫里斯·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晓玫.小学数学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数学技能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一、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难以透彻地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讓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例如:教学“统计”知识时,我带学生走出教室,分别调查全校学生的健康情况与体育达标情况。
又如: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先让学生购买不同重量的物品,再用手掂这些物品,多次感受后尝试估计一些物品的重量。学生对“重量”的概念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之后,更容易体会“千克”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会。
再如:在调查介绍蔬菜瓜果的市场价格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个别询问、亲自购买等多种形式了解5—10种菜果每千克的价格,然后列表整理。整理时学生可以查资料,可以合作研究。在宽松的活动环境中,学生把知识学活了,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二、课中探究,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构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活动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更利于学生深入探究,从而构建学习数学的有效模式。
例如: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我先给学生讲了有关克和千克的故事,接着创设有趣的情境,让他们认识各种秤,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再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天平、盘秤、弹簧秤等各种秤称一称自己带来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最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如:几粒大米约重一( ),一个回形针重( )克,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
看来对于克、千克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实在是太少了。于是第二节课时,我就让学生用自己的秤去称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称粉笔、书包、抹布、书,有的走出教室去称花盆、篮球、乒乓球、石头、树叶等,还有的到处去找更重的东西称,兴趣很浓。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称物体的重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对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有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十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因为“一克”、“一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牢固。
上课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课搬到外面去上,变为活动课,会与生活更接近,教学效果会更好。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而学生良好的习惯总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各种活动的本质是学生自身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教材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任务走出课堂。这样一方面打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建立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通过社会化、生活化的方式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三、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学探究技能之一。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提倡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兴趣源于新奇,新奇促使发现和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主动观察、探索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教学“圆柱和球”后,我让学生收集图形,找出生活中是圆柱体和球体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圆柱和球”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圆柱和球的知识,而且能很好地培养观察能力。
四、在生活中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数学信息完整地说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语言有“万能信息的载体”之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讨论、交流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币有纸币,有硬币;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用途广泛,等等。
又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生活中有万以内数的信息。学生都积极地进行了准备。课堂汇报时,学生纷纷说出了所收集到的信息,如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是250米,电冰箱的价格是2500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等等,信息包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学生也很好地了解了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体现,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五、结语
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数学是一门有组织的、独立的和理性的学科,我们的理念应当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参考文献:
[1][美]莫里斯·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晓玫.小学数学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