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cf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贰于楚”的“贰”字,应该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着手,根据郑楚晋秦诸国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进行剖析,才有可能明白“郑国”作为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弱小国家的尴尬外交策略,也才有可能正确理解“贰于楚”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郑晋楚秦;历史背景;贰于楚
  《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第11期刊登了河南林凤华老师的《“贰于楚”再解》一文,本人读后,感觉林老师还是理解有些不到位,今写出自己的见解,就教林老师及各位方家。
  对于“贰于楚”,(人教版)课文下的注释一再变化,最先是“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后来变成“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现在的解释是“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但所有的这些注释,或者读起来别别扭扭,或者意思不甚明白。
  第一种解释让人搞不清楚到底是“背盟”还是“两盟”。第二种注释本来最接近原意,但也语意不详,况且既然郑国“从属二主”,说 “贰于晋”不更贴切些?或者“贰于晋楚”不更清楚吗?为何要说“贰于楚”呢?第三种注释,明显是“直译”不成,干脆“意译”得了。
  作为散文大家的左丘明应该是表达简洁而清楚的,但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不解之处呢?我想,恐怕还是我们对“贰于楚”的“贰”理解不深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入手。
  一、郑晋楚秦四国的历史渊源
  我们通过《史记》的记载来看看这几个国家的历史。
  郑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
  晋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於是遂封叔虞於唐……故曰唐叔虞……唐叔子燮,是为晋侯。
  楚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当周夷王之时……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秦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赐姓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从《史记》内容看,郑和晋的祖先都是姬姓周天子的后裔,是正宗的“王室”,而秦和楚的祖先则是古代“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非周王室后裔。
  二、郑国所处位置的尴尬
  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都只是一个小国,虽然曾经还打败过周天子的军队,甚至还射伤了周天子,但后来还是没落了。郑国终其一“朝”,处境十分可怜,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四面受敌,不敢过于偏向于哪一方,只能采取左右摇摆的政策,国家几乎没能有一刻的安定,百姓连年遭受战火,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所处的地理位置使然。郑国地处“雒东”即洛阳之东,此地古时被称为“四战之地”。读清代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了解到,洛阳“形胜甲于天下”,武王谓周公曰“南望三途(山),北望岳鄙(太行恒山之迹),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正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各个大国都想使郑国成为自己的盟友。如果郑国有一位有政治智慧的国君,或许能够利用这么一个有利条件。可惜,郑国一直没有出现这样一位国君。据相关学者统计,从晋楚“城濮之战”稍前一点算起,一百余年的时间里,郑国在晋国、楚国之间结盟、背盟达22次之多,可见其“难过”。于郑而言,一会儿出现“贰于楚”,一会儿出现“贰于晋”的情况也就是历史必然了,甚至有时候郑国还联合一下秦国,倒向一下已经没落的周天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贰于楚”的历史背景
  《史记·郑世家》记载:
  (郑文公)三十七年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此二事发生在晋楚“城濮之战”前三四年,从司马迁记载的这一段历史看,晋郑两国当时是盟国关系,和周天子的关系虽有些矛盾,总体还较好,晋郑能一起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但另一方面,郑国又因为先前的一件事对晋心存畏惧:
  (郑文公)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郑国虽然与晋国既为同宗,此时又是盟友,但因为三十六年的这次“无礼于晋(文公)”,此时自然担心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借机报复。于是,郑国为自保,便与楚国暗通款曲,这就是晋国所谓的“贰于楚”。
  四、“贰于楚”的具体解说
  这样的解释当然只是通过历史事实的解读来意会“贰于楚”,而不是对“贰”字进行“说文解字”。
  贰:副、益也。从贝,弍声。弍,古文二。
  由此可见,“贰”是一个形声字,其本意之一就是“副”。“副”自然是相对于“正”而言的,从这个意思出发,再结合郑与晋楚两国之间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去理解“贰于楚”就明白了:郑国把楚国作为“副”盟友,而把一直的盟友晋国作为“正”盟友。当然,所谓“正”不过就是明里的,“副”是暗中的而已。既然晋“正”楚“副”,自然不能说成“贰于晋”或“贰于晋楚”,只能说成“贰于楚”了。如果说“贰于晋”,那楚成了郑国“正”的盟主,晋反而是“副”的盟主了。
  教材根据“贰”字这个本意,把“贰于楚”解释为“从属二主”基本恰当,但并不准确。如解释为“(明里从属晋国的情况下又暗中)副属楚国”就更加清楚明白了。
  “贰于XX”表示“副属XX”意思的例子在《左传·隐公元年》中还有多处,据相关学者统计,“贰于楚”有7次。另外《郑伯克段于鄢》中,亦有“(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隐公三年》也发生一件大家称为“周郑交质”的事件,其中有“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之语,这些皆可以证之。
  当然,对楚国而言,虽然有“正副”之分,但毕竟还是盟友,不是同姓,却能结为盟友,哪怕是“副”的,也至少比为敌好多了。但对于晋国而言,虽然有“正副”之分,但自己的盟友被敌人拉了过去,盟友的地理位置又如此重要,心中当然不爽,加之先前的“无礼”和扩张的需要,“围郑”也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有人根据其他地方对这件事的表达,如《史记·郑世家》“(郑文公)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史记·晋世家》“初,郑助楚,楚败,惧,使人请盟晋侯”等语,把“贰”解释为“助”,从意思上看,一点没错,司马公也是这样写的,但也仅仅意思差不多,从“贰”字多引申几次,也能引出“助”这个意思,但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校定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唐远廷(1964— ),男,广东省江门市外海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扛鼎之作,被公认为是“太仆最胜之文”(姚鼐语)。文章追忆了作者往昔的读书生活,再现了与祖母、母亲、妻子的生活片段,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如泣如诉。物是人非、苍凉萧瑟之感潜藏在无声的文字中,言有尽而悲无穷,同时隐隐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功名未就之伤。  一、家庭破败之悲  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明宣宗宣德年间担任太常寺卿,一度荣耀显贵,声威并重。但人世沧桑,归门子辈官运不济,科
最近,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和马德里奥特诺马大学、马德里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研究所发表在《衰老与疾病》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肉食摄入过多会影响睡眠,不仅睡眠时间减少,质量也有所下降。  研究小组以1341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3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肉类(不包括鱼肉)摄入量最多(每天>128克)的组与最低的组(每天<87克)相比,睡眠时间大幅减少(2小时以上)的风险增加93%。
来自于一种社会生活的诗歌与一个个体的手机上随意触碰、读屏、变调的诗歌,差异是如此“急骤带拖着缓慢的节奏”的事实存在着,一个是个我执意所思的游离,一个是庞大繁杂的具有组织性的对峙。看似秩序、隔阂、焦虑、胶着一块,却常是交替的,不可确定性的,无时不刻地觅寻着从喧嚣和争掠中逃遁的岔口。机械进化论有一句最为著名的话是:“过度地依靠编机行为将导致人自身原生成力的懒散、迷失”,拿来说明一下这种手指上的编机行为
睁开双眼,我一时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扭头看看四周陌生而诡异的环境,我终于确认,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洁白的墙壁、屋顶和地板,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泡沫塑料一样的东西(后来我才知道那是隔音材料);屋里陈设简单,一张三人沙发,一个茶几,还有我置身于其上的这张床,也都是白色的;从床上下来,我倒没有什么明显不适的感觉,只是脑子懵懵懂懂,影影绰绰的印象中,我最后的记忆,仿佛是盯着一个不停旋转的漩涡,然后就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语言智能、人际智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遗憾的是,受传统观念、应试制度的影响,人们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过程敷衍塞责,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的“口语交际”教学三部曲与同仁交流,抛砖引玉。  一、依托教材,让阅读过程响起口语交际的节拍  顾名思义,口语交际即人与人之间语言方面的往来交际
晨起痰多大多由于脾虚不运所致。晨起痰多者可以试试陈皮茯苓茶。  取陈皮2克、茯苓5克,放入保温杯中,注入开水,浸泡10分钟代茶饮即可。茯苓性平,味甘淡,入心、肺、脾经,具有滲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苏维埃革命的旗帜,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发动群众,创建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红军进入四川城口(现重庆城口)后,迅速建立城口县、区、乡、村级苏维埃政权,进行保卫城口苏维埃政权的战斗,开展巩固城口苏维埃政权的肃反斗争。城口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红色区域的扩大,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空前发展,开创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革命斗争的鼎盛局面。这也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各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成为高效课堂的“必需品”。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吻合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精准地抓住教学要点,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指导者。  关键词:教学指导;阅读教学;教学起点;教学高度  在军事领域,对中远程目标的打击,曾经历过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从对固定目标的炮弹攻击,转换为对移动目标的导弹攻击。如果将教学活动比作一场战役的话,教师的
张大宁是我国第二批国医大师之一,“他认为最早的养生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意在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防止复发。”在中国古代医家养生研究的论述基础上,张大宁开创了心肾轴系统养生思想以及补肾活血养生法。   谈到中医“肾”的功能,张大宁认为肾涉及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内容,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因此,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   《素问·六节脉象论
摘要:说明文教学要领会揣摩作者说得明白易懂的技巧,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为例,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把言语实践落到实处,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进而使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解读方法。  关键词: 说明文;活动设计;解读方法;文体特征  当前,高中说明文教学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正如王君老师所说:“在公开课研究课的课堂上,说明文基本算是‘弃儿’,大家都是能躲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