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耳其传播策略初探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m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土耳其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中国和土耳其在政治上均保持相互尊重,双方都承认并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也都尊重对方的制度和发展道路选择。然而,由于中土两国在文化、政体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东突”问题的悬而未决,土耳其媒体在对中国的报道中经常会出现主观、片面的失实之词,造成土耳其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误读。在今天,大部分土耳其普通民众一谈到东亚,首先想到的国家仍然局限于日本、韩国,很多对中国不了解的土耳其人甚至认为中国还处在男人留长辫子、女人裹小脚的时代。
  2013年是中国的“土耳其文化年”,也是中土建交42周年,这为中国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从中国对土耳其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对我国当下的对土传播提出若干建议。
  第一,传播当代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土传播上,过于强调中国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神秘古老。在土耳其,电视上最常看到的中国影片清一色都是身穿古装的早期武打片,中国的电影影像在无意识中成为了建构国家形象的主体,其实外国人并不都对中国功夫感兴趣,或者说,中国的功夫元素早就被“用滥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缺乏外宣意识和策略,许多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电影表现的内容和建构的中国形象都比较单一,多以生活在神秘、古老、原始、专制的旧中国的中国人为描述对象。这些电影通过大量的画面展现了中国社会中愚昧、落后、阴暗的一面。到了21世纪之后,国产电影在技术上的革新并未带来文化传播理念上的突破,《英雄》、《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依然沿袭强调中国神秘古老文化的思维模式,文化立意的陈旧和内容的空洞以及对人性之恶、暴力血腥场景的过度渲染,使得新时期的电影依然没有有效地建构起当代中国多面、丰富的形象。更多的土耳其人想了解的是现代的中国。因此,在对外传播中要为中国形象加入新的现代元素。在这方面,同是东亚国家的韩国值得借鉴。
  在土耳其学习期间,笔者注意到土耳其媒体塑造的韩国形象和古老的中国形象完全不同,韩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土耳其各主要电视台频繁播出,宣传片的内容重点突出了韩国发达的电子科技产品、风靡各地的韩剧,以及韩国人的友好、现代,显然韩国文化部门对韩国文化如何成功地走向世界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运作规划。土耳其受众普遍对韩国评价较高,韩国歌手来土耳其开演唱会受到土耳其歌迷热捧,韩剧在很多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土耳其领导人在外交事务中多次亲切地称韩国是自己的“兄弟国家”。这其中,独具匠心的国家形象定位对韩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现在土耳其乃至很多国家的受众对韩国文化如此热衷并耳熟能详的原因所在。在土耳其的TRT电视剧频道网络主页,韩国电视剧的海报和介绍位置醒目,很多年轻的土耳其学生因为喜欢看韩剧选择辅修韩语、留学韩国,此外韩国使馆在土耳其经常推出一系列文化宣传周活动,用文化软实力宣传自己正面的国家形象。反观中国,总是一味强调古老的传统形象,中国的国家形象必然会和现实脱节,过于陈旧、一成不变的中国形象也不可能获得外国受众的理解和好感。因此,中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该有新意、有创意,打破以往的老套路,立足为世人展现一个开放现代、朝气蓬勃的多元化国家形象。
  第二,关注民生话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对外传播机构的投入,对人民网、新华网等5家重点网站扶持,现已基本上建立了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介、多渠道的对外传播体系,许多媒体在土耳其开设了海外新闻中心。但在国际舆论格局中,中国媒体的影响力依然较弱,甚至有外国媒体放话“新闻莫看中国媒体”,可见中国的传播手段存在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受众按照自己的“口味”进行选择和鉴别传播产品,而我国的对外传播只注重我要说什么,不注重怎么说。
  中国媒体在外宣工作中重视宣传国家大事,突出报道中国的成就,这些积极的正面宣传固然重要,但在宣传国家大事的同时,也应把民生问题、突发事件的最新动态传播给外界。我们不仅要搞好奥运会、世博会等大项目,也要关注民生等诸多小问题。土耳其媒体对华报道的议题分配不均,多转载自西方媒体的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对于问题事件的报道过少。外国人更注重细节、更关注生活,他们认为4年一次的奥运会、5年一次的世博会离他们太远,而每天的空气质量、衣食住行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道理的原因。因此,我们在对外宣传中应该抓住外国受众的认知心理,及时传递中国各方面的信息,不仅仅只报道国家大事,也要贴近老百姓,多介绍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拉近外国受众和中国形象的距离。
  第三,立足共同观念
  土耳其与中国在地理上虽相距遥远,但土耳其与中国的文化实际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土两国都曾拥有辉煌的历史,并在近代经历面临西方冲击、抵御外强入侵的相同境遇,而当前中国和土耳其又同属崛起的发展中新兴国家,相似的国情和遭遇使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视角、实现两国的发展目标上具有很强的相近性,对于处理国际问题也有着共同或较为接近的看法和立场。正如土耳其总统居尔所说,“通过梅芙拉纳Mevlana①和孔子,我们(土耳其人和中国人)学习人类的古老智慧以开拓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吸取东方的智慧。我们彼此从梅芙拉纳的教诲与儒家智慧中受益,他们都强调宽容,宽容作为一个和谐社会的支柱在现今显得更为重要。”
  “7·5”事件结束后,意识到中国对土传播的信息量存在严重不足,加强对土传播开始成为中国外宣工作的重中之重。《今日中国》、《北京周报》、《人民画报》等外宣期刊纷纷以高姿态正式进入土耳其市场。土耳其方面也做出了热烈回应,土耳其国家电视台TRT开通中文网站向中国介绍土耳其国情,两国举办“感知中国”②活动,开展“中国年”和“土耳其年”的交流庆祝,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土耳其更加强了中国和土耳其的友好交往。至此,中国媒体和土耳其媒体都走出了“7·5”事件的阴影。包括政治经贸论坛、作家交流、中国电影周、中国电视周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分别在两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意识正在日益加强,国家形象建构的主体也更加的多元化,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也日益丰富。
  对于中国的崛起,土耳其各界达成了一个共同看法,即中国是一个在世界政治领域中日益增加和扩展其影响的力量,是有希望改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版图的国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两国在政治上均保持相互尊重,双方都承认并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也都尊重对方的制度和发展道路选择。可以预见,和平、交流、互利将继续成为中土两国外交的主流。(作者供图)
  「注释」
  ①杰拉雷丁·鲁米(Celaleddin Rumi)是土耳其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神秘主义诗人,土耳其人从不直接用名字称呼他,而是叫他梅芙拉纳(Mevlana),阿拉伯语意为“我们的导师”。虽然梅芙拉纳·鲁米生活在800年以前,其思想和诗词持续至今。200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梅芙拉纳年。
  ②“感知中国”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境外举办的大型中国主题对外交流活动。自1999年以来,此项活动已在德国、法国、瑞士、美国、墨西哥、巴西、俄罗斯、韩国、南非等多个国家举办,受到各国政府、有关国际组织、新闻媒体和公众的欢迎和好评。如今,“感知中国”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个知名品牌,成为国外公众在本国直接了解中国、感受中国、体验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诗人在审美创造中,追求诗歌语言形象美的同时,也要讲究诗歌语言的逻辑美。文章较为具体地分析论述了诗歌语言逻辑的种各表现形式;形式的逻辑美,生活逻辑美,情感逻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农民从过去封闭的集体制经济状态逐步走向相对自主的市场经济状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一些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相继出现。中国
期刊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在9月3日举行了阅兵式。这既是国内的一场重大活动,又具有纪念二战胜利、邀请外军参阅、新型武器公开、中国裁军30万等国际关注的热点,海外媒体普遍关注。  借此契机,新华社首次与英国《泰晤士报》合作,制作四个版面的九三胜利日专版(以下简称专版)供对方刊登。此次合作实现了对外报道的定制服务新突破,在准备和制作过程中也有不少经验和启示。  阅兵仪式
2001年12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开始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在“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以中央电视台为主体的中国电视机构开始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进入国外收视市场。一方面是各种国际频道的运营  目前央视有国际中文频道、英语新闻频道、法语频道、西语频道、阿语频道和俄语频道6个国际频道,覆盖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是长城平台的建设,建构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技术网络。除央视外,一些地方电视台也
王造时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本文主要就其抗战时期在<前方日报>上发表的80多篇文章中所表述的政治主张予以概述,即: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民主,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