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要常怀“饥饿感”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lov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日前在四川仪陇召开的搞好扶贫开发会议上说:今天上午发言的人很多,会议开得长了,现在午饭的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个小时。正好我们可以重温一下饥饿的感觉。大家想一想,如果今天不只是晚吃一会儿饭,而是不让大家吃这顿饭,甚至是一天不吃饭,大家会是什么感觉?这些年我们已经淡忘了饥饿的感觉。可是在很多城里人营养过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还有2365万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在685元以下,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呢。(4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4月5日《东南早报》)
  扶贫会议、“饥饿感”,两个因果元素连在一起,让笔者很有感慨。扶贫是为了解决“饥饿感”,而体验“饥饿感”能反过来提升扶贫质量。刘坚提醒我们,社会太需要“扶贫饥饿感”了,以至于因为营养过剩、饱食无忧,丢掉了很多财富良心和社会本能。
  缺乏“饥饿感”,人们会被饱暖富足、生活贵族包围,会被温软香玉、肉池酒林簇拥,会被觥筹交错、花天酒地陶醉。据报道,2004年,中国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物质“营养过剩”容易导致精神“营养缺失”,更多关注自我财富增值,而淡忘社会需要和财富反哺;更多关注生活奢侈、穷奢极欲,淡忘“路有饥寒人”的财富本质;在财富方向上居高临下、官气十足,对弱势群体盛气凌人、为富不仁。最典型的就是扶贫款项被扶贫局长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富翁们常是“纳税侏儒”,慈善捐助微不足道;更有甚者,还有百万富翁老板购买“下岗证”偷税漏税,对弱势群体求助视而不见等。
  缺乏“饥饿感”,社会、道德会被自私冷酷包围,被幸灾乐祸、见死不救簇拥,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德沦丧笼罩。在远离贫困和寒冷的季节,人们不易体会到真正的寒冷。过多关注眼前功利,而不愿考虑未来需要;过多关注个体私欲,而淡忘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社会规则;过多关注投机专营、不择手段,而淡忘了遵纪守法——个别地方黑恶势力猖狂、传统价值观边缘化就是印证!
  缺乏“饥饿感”,会被“权力优越感崇拜”,被独断专行和我行我素代替,被领导意志和富翁思维代替,不知道穷人的实际状况,不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想到那些用“钢琴演奏会”给农民文化解困,想到送方便面、矿泉水为灾区解困,让接收者感到别扭。河南省省长李成玉批评道:要知道,一瓶矿泉水的钱,老百姓可以买两斤粮!救灾工作中的这种“阔少爷”作风,实在应该刹住了。要务求实效,把宝贵的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电视里有“花钱买罪受”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毕竟太少。长久缺乏“饥饿感”,“关心弱势群体”的社会秩序、社会良心和正义道德会受到冷落,成为另类。而当这种冷漠一旦成为社会认同和流行病,会从本原上加剧社会道德沦丧,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有了“饥饿感”,多些“换位思考”,将贫困的枯燥数字变成无情事实,将无所谓的理性思维转化成令人心酸的感性升华,优越别忘了饥寒,富足别忘了救助,为官别忘了民需,这种“心入”能真正震撼扶贫麻木思维,警钟长鸣,为需要救助的人送上真善美和社会良性秩序。
  图:陆华 编辑:韩铁马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会是在高校党团组织领导下,由大学生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它自身的德育功能,本来是应该更好地帮助学生自我促进.然而当其实现不了教育促进学生成长的功能时,便会相反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都提出了要发展农业保险 ,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
都罗村位于湖南凤凰古城西南部——林峰.地形复杂,峰峦迭起,林深谷幽,沟堑纵横,溪河交错,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以奇、秀、险、幽而独居一方,是理想的旅游佳境.都罗历史悠久,文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亚洲协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其他地区和国际同行没有什么不同.大多数协会关心是否有能力,继续有效满足成员的需要,并确保自己财务的稳定和可持续
期刊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高职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为依据,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每当新生报到时,总会听到不少学生家长交头接耳的议论声,他们在打探着班主任情况,由
期刊
税收制度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在为政府履行职能、筹集收入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税制设计,可以调节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而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国际税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拓宽税基、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办公室里有位美艳无比的女同事,不管是着装还是谈吐,几乎都完美到无懈可击,甚至颇有几分鹤立鸡群的味道,大家都对她敬而远之。有一次,这位女同事加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