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送行更真实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ing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我曾不止一次地教过比尔博姆的《送行》,每次都中规中矩,按照“教参”上的提示传授“课文分析”;作为读者,我也不止一次重读《送行》,在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面前,我常常迷惑于一个问题(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谁的送行更真实?勒罗,还是“我”?
  课堂上,学生们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见解和理由:
  第一种,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比“我”的送行更真实;
  第二种,勒罗的眼泪是虚假做作的,无法同“我”的感受相比;
  第三种,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真真假假之间,难以分辨。
  先谈谈第一种意见。从课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描写:“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着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眶”……如此多的真情流露,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又怎么能够细致地描摹出来?其次,从文中也可以看出勒罗是个敏感的戏剧演员,他热心于别人的事务(“开班收费”),所以当他面对一个独自到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时,想到她在漫漫旅途中将孤独寂寞、形单影只,这唤起了他的同情心,奔涌出了动人的泪水。
  而第二种反对意见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只是为了赚取佣金,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人,当然不可能动真情;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和美国小姐见面的,关系相当陌生,他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并流下惜别的泪水呢?如果有,那一定是职业的、习惯性的泪水;更何况,他的主顾每天都有,他每天都这样,如果全都是真情,也实在说不过去。
  第三种意见则从专业角度分析: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自己说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亲朋好友来表演,并早早进入了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女儿即将离开自己,父亲非常担忧,反复叮咛,提出忠告,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这似乎不是真情,又好像胜似真情,这是演员的“入戏”,可真,亦可假,真真假假之间,谁能分辨?简单地说:这不是“父亲的泪”,这是“父亲角色的眼泪”。
  那么,谁的意见更有道理呢?这些深入课文、立足文本的分析都是仔细阅读后的产物,是学生们良好阅读习惯的结果;对言之有理的意见,老师们向来都是欣赏的。
  但是,除了文本自身,我们也不能忽略作者,要多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知人论文”,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看待、理解文本。这也是我们通常理解文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
  比尔博姆,1872年出生于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衣食无忧,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剧评家、漫画家。因为家庭的影响,比尔博姆从小就有一种本不该属于他的与过去时代的亲近感。当英国迎来20世纪时,各种社会变革风云激荡,比尔博姆却躲进拉帕罗港湾的住宅,远离危险,安安全全地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也避开了义务教育、中央供暖、高速汽车、快餐、摩天大楼、广告商……从而避开了一个以“都市化、民主化、商业化、机械化、标准化、庸俗化”为特征的现代伦敦。他以雅致的小作品占据了自己的地盘。散文和人物漫画这两种过时的形式,在这位才子手中重新焕发了光彩,他以毫不矫饰的手法加以表现。他在给一位雄心勃勃的传记作家的信中说:“我出色地运用了自己的能力,十分谨慎,从不过分,结果我获得了一些可爱的小名声。”比尔博姆总是反复推敲文字,以期达到他赞赏的惠斯勒散文中的那种“严谨”和“考究”的效果。
  一句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个远离尘俗的精致作者,一个擅长幽默讽刺的漫画家。
  所以,《送行》中本就没有“真假”之辨,只有作者的幽默和向往。
  幽默是: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却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事与愿违,会在分别时出现难熬的尴尬,而勒罗受雇扮演的“送行者”却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对比,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之间渴望真实感情的愿望。
  向往是:希望能与朋友,或者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真实、简单、畅快而无须繁文缛节,在实实在在的感情表达里获得幸福感、快乐感。这让我们想起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不能忽略的是,“职业送行”这个职业并非虚构。作者用幽默的手段、辛辣的讽刺向世人证明:即使是金钱换来的礼节,也一样可以饱含深情;这比我们的虚情假意要好一些。世人常常为习惯所束缚,却忽视了其中必不可少的真实感情。我想,这才是比尔博姆这个英国老派绅士想说的话吧。
其他文献
本文是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趣事以及“我”从中感受到的乐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精神,并告诉我们要学会满足及“忘我就是快乐”的道理。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文的美点进行鉴赏:  一是结构美。本文条理清楚,思路清晰。作者先写在体育运动和交际活动中获得的精神愉快,再写艺术享受带给自己的巨大震撼。在收束文章时,作者着重谈了自己的感受,
摘 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开展好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发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思考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
名师简介  顾明,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升格支点  作文的材料是呈现在读者眼前最显眼最实在的“部件”,同学们在准确审题之后,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选择用怎样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我们所选的材料既要真实、有生活气息,又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更为有效地表达中心思想。典型的材料,一般是指那些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最能拨动人心弦、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往往
最近天气愈发寒冷,我愈发地痴爱阳光,每有遇见,免不了浪费光阴奢侈享受一番。只可惜近来阴雨绵绵,即使我愿为“美人儿”一掷“千金”,也难见“美人儿”一笑。  放学后,天气仍是阴沉着。我站在路口踌躇,不肯离去,期盼阳光乍现。可是阳光与乌云的较量中,阳光输得很彻底,望断天涯都见不到她了。我心里失望极了,慢慢向前走。  人行道上只有一辆三轮车与我为伍,吱吱的声音直钻到耳鼓,我心下嚷道:好烦!抬头一扫,竟让我
秋雨像圆圆的珍珠,又像滑润的碎玉儿,零零散散,断断续续,无声无息地滴落在教室窗户的玻璃上,泛起了微微的光泽。  这是一节数学课,精神抖擞的刘老师站在讲台前,高高的,瘦瘦的,身材给人一种电线杆般的感觉。再看他的长相,瘦脸庞,宽脑门,高鼻梁,眼睛总是那么炯炯有神。刘老师上课很有一套,讲到兴头上,常常会手舞足蹈。  “谁来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方法?”刘老师用教鞭轻轻地点了点黑板上的一道题。这道题难度不大,
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用深情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江南农村的生活画卷。文中的主人公是一群“旧毡帽朋友”,旧毡帽是江苏、浙江一带农民典型的穿戴特征,淳朴善良、憨厚老实、逆来顺受、安守本分是这类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着力塑造的是旧中国的农民群像,意味着他们的这种生活状况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旧毡帽朋友”的心理变化过程,来探讨小说主题的
佳作出炉  五月的槐花格外香。  门前的大排洋槐和着清晨碧蓝的天,清澈的小河,还有树下饱满的油菜籽,雪白的萝卜花,真是城镇里难得的一片风景!  槐树下,我与妈妈站成了画中人——妈妈拿起长长的竹竿,轻轻一钩槐树枝,那一穗一穗的槐花便乖巧地俯身到妈妈的怀中。一阵微风吹来,几滴水珠从树叶上滑入衣襟,我不禁打了个激灵。不知是露珠还是汗珠,一股细细水流顺着妈妈的脸庞流向脖颈。可她却似浑然不知,长长的手指一挑
一、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比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数点,一道小程序,一次小错误,一处小破绽……忽略是常有的,后果有大有小,有些事情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形成伤害,酿成大错。有些时候,我们正在忽略的,可能就是最重要的。  请以“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一位署名为“烦恼的女孩”的同学在给一位心理专家的信中写道:不知为什么,我发觉自己对“性”这个字眼越来越敏感。每当看到有关“性”的书籍时,我总是退避三舍,在与男同学分组的活动中,我也离得远远的,甚至在走廊里见到男老师,我的脸也会像火烧云一样烫得通红。每当别的男生多看我几眼时,我就禁不住产生这样的念头:是不是喜欢上我了?现在,我的成绩还算可以,在班里排前十名,可由于我整天胡思乱想一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情
一名初三的学生琳琳给笔者来信,诉说最近学习压力特别大。临近中考,她很想利用最后几个月的时间做好备考冲刺,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而且记过没多久就忘记大部分了。她很着急,父母和老师也没有好办法。她很困惑:难道自己的记忆力真的不如人吗?这里,我想对琳琳以及与琳琳有类似问题的同学说几句:  最重要的是你千万别灰心,你遇到的麻烦并不是个别现象,现在很多初中生都存在这种困惑,而且越是着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