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我曾不止一次地教过比尔博姆的《送行》,每次都中规中矩,按照“教参”上的提示传授“课文分析”;作为读者,我也不止一次重读《送行》,在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面前,我常常迷惑于一个问题(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谁的送行更真实?勒罗,还是“我”?
课堂上,学生们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见解和理由:
第一种,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比“我”的送行更真实;
第二种,勒罗的眼泪是虚假做作的,无法同“我”的感受相比;
第三种,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真真假假之间,难以分辨。
先谈谈第一种意见。从课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描写:“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着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眶”……如此多的真情流露,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又怎么能够细致地描摹出来?其次,从文中也可以看出勒罗是个敏感的戏剧演员,他热心于别人的事务(“开班收费”),所以当他面对一个独自到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时,想到她在漫漫旅途中将孤独寂寞、形单影只,这唤起了他的同情心,奔涌出了动人的泪水。
而第二种反对意见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只是为了赚取佣金,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人,当然不可能动真情;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和美国小姐见面的,关系相当陌生,他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并流下惜别的泪水呢?如果有,那一定是职业的、习惯性的泪水;更何况,他的主顾每天都有,他每天都这样,如果全都是真情,也实在说不过去。
第三种意见则从专业角度分析: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自己说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亲朋好友来表演,并早早进入了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女儿即将离开自己,父亲非常担忧,反复叮咛,提出忠告,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这似乎不是真情,又好像胜似真情,这是演员的“入戏”,可真,亦可假,真真假假之间,谁能分辨?简单地说:这不是“父亲的泪”,这是“父亲角色的眼泪”。
那么,谁的意见更有道理呢?这些深入课文、立足文本的分析都是仔细阅读后的产物,是学生们良好阅读习惯的结果;对言之有理的意见,老师们向来都是欣赏的。
但是,除了文本自身,我们也不能忽略作者,要多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知人论文”,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看待、理解文本。这也是我们通常理解文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
比尔博姆,1872年出生于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衣食无忧,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剧评家、漫画家。因为家庭的影响,比尔博姆从小就有一种本不该属于他的与过去时代的亲近感。当英国迎来20世纪时,各种社会变革风云激荡,比尔博姆却躲进拉帕罗港湾的住宅,远离危险,安安全全地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也避开了义务教育、中央供暖、高速汽车、快餐、摩天大楼、广告商……从而避开了一个以“都市化、民主化、商业化、机械化、标准化、庸俗化”为特征的现代伦敦。他以雅致的小作品占据了自己的地盘。散文和人物漫画这两种过时的形式,在这位才子手中重新焕发了光彩,他以毫不矫饰的手法加以表现。他在给一位雄心勃勃的传记作家的信中说:“我出色地运用了自己的能力,十分谨慎,从不过分,结果我获得了一些可爱的小名声。”比尔博姆总是反复推敲文字,以期达到他赞赏的惠斯勒散文中的那种“严谨”和“考究”的效果。
一句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个远离尘俗的精致作者,一个擅长幽默讽刺的漫画家。
所以,《送行》中本就没有“真假”之辨,只有作者的幽默和向往。
幽默是: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却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事与愿违,会在分别时出现难熬的尴尬,而勒罗受雇扮演的“送行者”却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对比,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之间渴望真实感情的愿望。
向往是:希望能与朋友,或者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真实、简单、畅快而无须繁文缛节,在实实在在的感情表达里获得幸福感、快乐感。这让我们想起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不能忽略的是,“职业送行”这个职业并非虚构。作者用幽默的手段、辛辣的讽刺向世人证明:即使是金钱换来的礼节,也一样可以饱含深情;这比我们的虚情假意要好一些。世人常常为习惯所束缚,却忽视了其中必不可少的真实感情。我想,这才是比尔博姆这个英国老派绅士想说的话吧。
课堂上,学生们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见解和理由:
第一种,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比“我”的送行更真实;
第二种,勒罗的眼泪是虚假做作的,无法同“我”的感受相比;
第三种,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真真假假之间,难以分辨。
先谈谈第一种意见。从课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描写:“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着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眶”……如此多的真情流露,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又怎么能够细致地描摹出来?其次,从文中也可以看出勒罗是个敏感的戏剧演员,他热心于别人的事务(“开班收费”),所以当他面对一个独自到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时,想到她在漫漫旅途中将孤独寂寞、形单影只,这唤起了他的同情心,奔涌出了动人的泪水。
而第二种反对意见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只是为了赚取佣金,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人,当然不可能动真情;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和美国小姐见面的,关系相当陌生,他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并流下惜别的泪水呢?如果有,那一定是职业的、习惯性的泪水;更何况,他的主顾每天都有,他每天都这样,如果全都是真情,也实在说不过去。
第三种意见则从专业角度分析: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自己说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亲朋好友来表演,并早早进入了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女儿即将离开自己,父亲非常担忧,反复叮咛,提出忠告,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这似乎不是真情,又好像胜似真情,这是演员的“入戏”,可真,亦可假,真真假假之间,谁能分辨?简单地说:这不是“父亲的泪”,这是“父亲角色的眼泪”。
那么,谁的意见更有道理呢?这些深入课文、立足文本的分析都是仔细阅读后的产物,是学生们良好阅读习惯的结果;对言之有理的意见,老师们向来都是欣赏的。
但是,除了文本自身,我们也不能忽略作者,要多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知人论文”,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看待、理解文本。这也是我们通常理解文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
比尔博姆,1872年出生于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衣食无忧,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剧评家、漫画家。因为家庭的影响,比尔博姆从小就有一种本不该属于他的与过去时代的亲近感。当英国迎来20世纪时,各种社会变革风云激荡,比尔博姆却躲进拉帕罗港湾的住宅,远离危险,安安全全地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也避开了义务教育、中央供暖、高速汽车、快餐、摩天大楼、广告商……从而避开了一个以“都市化、民主化、商业化、机械化、标准化、庸俗化”为特征的现代伦敦。他以雅致的小作品占据了自己的地盘。散文和人物漫画这两种过时的形式,在这位才子手中重新焕发了光彩,他以毫不矫饰的手法加以表现。他在给一位雄心勃勃的传记作家的信中说:“我出色地运用了自己的能力,十分谨慎,从不过分,结果我获得了一些可爱的小名声。”比尔博姆总是反复推敲文字,以期达到他赞赏的惠斯勒散文中的那种“严谨”和“考究”的效果。
一句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个远离尘俗的精致作者,一个擅长幽默讽刺的漫画家。
所以,《送行》中本就没有“真假”之辨,只有作者的幽默和向往。
幽默是: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却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事与愿违,会在分别时出现难熬的尴尬,而勒罗受雇扮演的“送行者”却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对比,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之间渴望真实感情的愿望。
向往是:希望能与朋友,或者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真实、简单、畅快而无须繁文缛节,在实实在在的感情表达里获得幸福感、快乐感。这让我们想起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不能忽略的是,“职业送行”这个职业并非虚构。作者用幽默的手段、辛辣的讽刺向世人证明:即使是金钱换来的礼节,也一样可以饱含深情;这比我们的虚情假意要好一些。世人常常为习惯所束缚,却忽视了其中必不可少的真实感情。我想,这才是比尔博姆这个英国老派绅士想说的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