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化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味的必由之路,如何开展好校本教研呢?我们认为,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基础。
一、珍惜过去的荣誉,把它当成培育新芽的沃土
我校自九十年代初期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先后有2个国家级、9个区级4个市级课题顺利结题,一批批教师在教科研究中成长起来。但我们深知:昨天的荣誉只属于过去,过去的成就只能是我们迈向未来的良好基石。于是,我们既不会躺在前辈建造的大厦里睡大觉,又格外珍惜前辈们留下的财富,并把它作为再创佳绩起点。我们布置了教科研荣誉室,把过去在教科研中不懈地探索、经历的困难、面临的困惑、取得的成果都展示出来,把每一位教师带入荣誉室,让他们了解教科研工作的过程,感受教科研工作的魅力。通过宣传和教育,教师们愿意参加课题研究,更愿意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享受成功的体验。老师们用几个“最”在来形容在荔城一小工作的状态:最辛苦、最紧张、压力最大;也最充实、最幸福、收获最大。
二、创设校本教研体系,使教研工作有章可循
完善的教科研体系是开展教研工作的保障。为此,我校首先抓了机构设置、建章立制的工作。一是成立了科研处,由一名副校长担任科研处主任,教导主任担任科研处副主任,主管教科研工作,这样把教研和科研工作有效的统一起来。由几个富有钻研精神,勇挑重担的青年教师担任教科研组长,再由组长挑选一些志趣相投的教师组成教科研小组。这样分层管理,可以做到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开展工作扎实有效。二是先后出台了《教科研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具体制度,规范教科研管理流程,克服管理盲点,使教科研工作责、权、利分明,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参与研究。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切实保证教科研活动的时间。组内交流课,课题研讨课,校级示范课,是我校每一个学期安排的研讨课型。我们要求:在每一学期里,每一个老师都要上一节组内交流课。课题研讨课是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所上的试教课;校级示范课是在全校挑选出来的精品课。每上一节试教课,都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听课—反思—集体评课—小结”一系列的活动。此外,我校目前有五个课题组,分别在星期一至五的中午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经过学习,有效地夯实了教师们的教学理论知识,为开展教科研活动打牢了理论基础。
2、精心营造“教师加油站”。为了营造学习的氛围,我们专门利用一个教室作为教师学习交流的场所。在这个教室里:成立了“图书角”,这是专门为老师研究购买的一些名家名作,教育理论等等;布置了教科研工作专栏;还张贴课题简报、教师们的学习心得体会以及老师们与专家交流的照片,等等。在这个浓郁的学习氛围里,老师们自然而然蒙生了学习、交流的欲望,他们说:“这里就如同一个加油站,我们在这里充实了自我,再踏上新的征程。”
3、狠抓“磨课”,以教促研。我校是县城小学中的佼佼者,承担了很多市级的比赛课任务,每一个参赛老师虽是作为一个个体参赛,但每一个参赛者的背后都凝聚着我校教师的集体智慧。我们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只要有比赛任务,就组织人员协助,从选课、试教、磨课、反思、评课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经过培养的参赛选手又可以指导新人参赛,每一个人都热心的关心与支持参赛选手。有了这样强有力的后盾,我校到桂林市参加的每一项比赛课几乎都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与此同时,通过狠抓“磨课”,有效地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教研工作的发展。
4、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学习、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老师们摆脱人性与生俱来的惰性,积极投身枯燥艰辛的教研工作离不开一定的激励。我校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办法,激发老师们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A、每一次学习,每一个专题讲座,每一篇心得体会,每一篇论文,我们都给与相应的加分,并把这些分数计入期末的岗责评分,虽然金额很少,但每做一件事,它的价值都得到体现,这对老师们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鼓励;B、科研组长期末可以参加优秀组长的评比,其他老师也可以参加先进教科研工作者的评比;C、学校为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订阅继续教育用书;D、课题组的老师有优先外出学习的机会。
三、加大资金投入,打牢校本教研工作的物质基础
校本教研中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一定的资金投入是教师提高的有力保障。为此,学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拿出适当经费,以保障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的发展学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所以我校坚持让老师们到外面学习,开阔视野,了解全市甚至全区的校本教研新动向,在市、区甚至一些全国的活动都能看到我们荔城一小老师求学的身影。老师们每次学习回来都要撰写心得体会,或做专题讲座,以发挥学习的最大功效;我们还聘请教育专家到我校指导教科研工作,近两年来,县教研室、市教科所老师到我校进行讲座有8人次。从2004年以来,我校共投入校本培训经费20多万元。
2、不断完善教学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校近三年投入80多万元改善教学条件,大部分班级具有多媒体设备,我校还安装了校园网,远程教育全套设备,校园广播系统,数码相机、摄像机一应俱全,这为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四、狠抓教科研展示活动,争创教研工作佳绩
作为桂林市科研示范校和校本教研基地校,我们近几年来承担了很多县、市级的教研活动。这些活动在我校顺利举办,有些是上级安排,更多是我们主动请缨,在我们看来,举办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上级的认可,同行的关注,提高学校知名度,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个活动对教师教科研能力、学校整体教科研水平的提高。说实话,活动前,不是每个老师都愿意为活动做的一些相关事情,但是,活动过后,每一个老师都能切身感受到自身的提高,感受到由活动的成功举办所带来的成就感、自豪感,以及新产生的凝聚力与向上的精神。我们就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断得到专家的引领,同行的帮助,再在自我反思中不断前行……..
鲜花的盛开,离不开“温暖的阳光、清鲜的空气、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我校良好校本教研环境的形成,离不开优良的传统、完善的校本教研体系、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上级所给予的种种机会。我们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营造与完善这一环境,让我校的校本教研更加绚丽多彩、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珍惜过去的荣誉,把它当成培育新芽的沃土
我校自九十年代初期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先后有2个国家级、9个区级4个市级课题顺利结题,一批批教师在教科研究中成长起来。但我们深知:昨天的荣誉只属于过去,过去的成就只能是我们迈向未来的良好基石。于是,我们既不会躺在前辈建造的大厦里睡大觉,又格外珍惜前辈们留下的财富,并把它作为再创佳绩起点。我们布置了教科研荣誉室,把过去在教科研中不懈地探索、经历的困难、面临的困惑、取得的成果都展示出来,把每一位教师带入荣誉室,让他们了解教科研工作的过程,感受教科研工作的魅力。通过宣传和教育,教师们愿意参加课题研究,更愿意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享受成功的体验。老师们用几个“最”在来形容在荔城一小工作的状态:最辛苦、最紧张、压力最大;也最充实、最幸福、收获最大。
二、创设校本教研体系,使教研工作有章可循
完善的教科研体系是开展教研工作的保障。为此,我校首先抓了机构设置、建章立制的工作。一是成立了科研处,由一名副校长担任科研处主任,教导主任担任科研处副主任,主管教科研工作,这样把教研和科研工作有效的统一起来。由几个富有钻研精神,勇挑重担的青年教师担任教科研组长,再由组长挑选一些志趣相投的教师组成教科研小组。这样分层管理,可以做到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开展工作扎实有效。二是先后出台了《教科研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具体制度,规范教科研管理流程,克服管理盲点,使教科研工作责、权、利分明,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参与研究。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切实保证教科研活动的时间。组内交流课,课题研讨课,校级示范课,是我校每一个学期安排的研讨课型。我们要求:在每一学期里,每一个老师都要上一节组内交流课。课题研讨课是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所上的试教课;校级示范课是在全校挑选出来的精品课。每上一节试教课,都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听课—反思—集体评课—小结”一系列的活动。此外,我校目前有五个课题组,分别在星期一至五的中午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经过学习,有效地夯实了教师们的教学理论知识,为开展教科研活动打牢了理论基础。
2、精心营造“教师加油站”。为了营造学习的氛围,我们专门利用一个教室作为教师学习交流的场所。在这个教室里:成立了“图书角”,这是专门为老师研究购买的一些名家名作,教育理论等等;布置了教科研工作专栏;还张贴课题简报、教师们的学习心得体会以及老师们与专家交流的照片,等等。在这个浓郁的学习氛围里,老师们自然而然蒙生了学习、交流的欲望,他们说:“这里就如同一个加油站,我们在这里充实了自我,再踏上新的征程。”
3、狠抓“磨课”,以教促研。我校是县城小学中的佼佼者,承担了很多市级的比赛课任务,每一个参赛老师虽是作为一个个体参赛,但每一个参赛者的背后都凝聚着我校教师的集体智慧。我们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只要有比赛任务,就组织人员协助,从选课、试教、磨课、反思、评课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经过培养的参赛选手又可以指导新人参赛,每一个人都热心的关心与支持参赛选手。有了这样强有力的后盾,我校到桂林市参加的每一项比赛课几乎都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与此同时,通过狠抓“磨课”,有效地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教研工作的发展。
4、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学习、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老师们摆脱人性与生俱来的惰性,积极投身枯燥艰辛的教研工作离不开一定的激励。我校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办法,激发老师们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A、每一次学习,每一个专题讲座,每一篇心得体会,每一篇论文,我们都给与相应的加分,并把这些分数计入期末的岗责评分,虽然金额很少,但每做一件事,它的价值都得到体现,这对老师们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鼓励;B、科研组长期末可以参加优秀组长的评比,其他老师也可以参加先进教科研工作者的评比;C、学校为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订阅继续教育用书;D、课题组的老师有优先外出学习的机会。
三、加大资金投入,打牢校本教研工作的物质基础
校本教研中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一定的资金投入是教师提高的有力保障。为此,学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拿出适当经费,以保障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的发展学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所以我校坚持让老师们到外面学习,开阔视野,了解全市甚至全区的校本教研新动向,在市、区甚至一些全国的活动都能看到我们荔城一小老师求学的身影。老师们每次学习回来都要撰写心得体会,或做专题讲座,以发挥学习的最大功效;我们还聘请教育专家到我校指导教科研工作,近两年来,县教研室、市教科所老师到我校进行讲座有8人次。从2004年以来,我校共投入校本培训经费20多万元。
2、不断完善教学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校近三年投入80多万元改善教学条件,大部分班级具有多媒体设备,我校还安装了校园网,远程教育全套设备,校园广播系统,数码相机、摄像机一应俱全,这为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四、狠抓教科研展示活动,争创教研工作佳绩
作为桂林市科研示范校和校本教研基地校,我们近几年来承担了很多县、市级的教研活动。这些活动在我校顺利举办,有些是上级安排,更多是我们主动请缨,在我们看来,举办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上级的认可,同行的关注,提高学校知名度,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个活动对教师教科研能力、学校整体教科研水平的提高。说实话,活动前,不是每个老师都愿意为活动做的一些相关事情,但是,活动过后,每一个老师都能切身感受到自身的提高,感受到由活动的成功举办所带来的成就感、自豪感,以及新产生的凝聚力与向上的精神。我们就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断得到专家的引领,同行的帮助,再在自我反思中不断前行……..
鲜花的盛开,离不开“温暖的阳光、清鲜的空气、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我校良好校本教研环境的形成,离不开优良的传统、完善的校本教研体系、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上级所给予的种种机会。我们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营造与完善这一环境,让我校的校本教研更加绚丽多彩、焕发出蓬勃生机。